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龙的起源有许多说法,但在上党地区沁源县流传着龙起源于沁源的民间传说。相传沁源有个蟠桃凹的小村,村里面有个牧羊女,她有一天吃了龙公从王母娘娘蟠桃会上取回的五颗仙桃,就生下了五条神龙,住在灵空山上的五龙洞里,后来五龙子作恶,被龙母一掌打得粉身碎骨,分成三截,“龙脊”留在灵空山成为一道山岭之名,龙尾飘到风洞沟化作一座石峰,龙头则一直飘到中峪乡的一个小村子,至今仍叫“龙头村”。留下的四条龙长大后,龙母从盖海洞送它们到各地上任当了“四海龙王”。 据清代雍正《沁源县志》记载:沁源元朝就建起了最大的“五龙庙”。旧志上说:“五龙庙在县南关,元至正年建,明永乐年修,成化年间重修。”在修庙碑记中也有记载:“沁之龙王庙建自前明,神之福斯土也久矣牎”沁源县祭祀五龙王成为风俗,县志上说:“五龙王,春月祭献报祀以则。”每年还有两次龙的节日,一是“二月二”,“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家家张挂灯笼于门首,谓之挂龙灯。前晚以热灰围宅门外,谓之熏蚰蜒,”(见雍正《沁源县志》);二是过端午节,南方过端阳节要赛龙舟,沁源人则要上灵空山去拜龙王,朝山路上,人山人海,龙王庙前,载歌载舞,端午成了一个盛大的龙节。 沁源还有许多关于龙的地名,如:五龙川、龙门口、桥龙沟、龙风峡、青龙山、龙居山、白龙山、蟠龙山、青龙河、五龙池、龙洞等。“龙王庙”更是村村都有,景风村东有龙家凹,上面就有一“龙王庙”,旧志上还记载:“青龙山在县东二十里山顶,常出雾如龙状,上有青龙庙。”“青龙庙在县东二十里青龙山,金大定二年建。”“龙泉观,在县西柏子镇。”“蜡龙山,在县东北七十里许,马泉村东山,左有香水沟,系沁河发源处。”“龙兴禅院,在县城东南隅,明万历二十四年僧真钊建。” 沁源在唐代就有龙王庙了,有一首唐代诗人咏沁源白龙神庙的诗:“古洞虽无百尺泉,白龙蟠伏已多年,谁知此物能云雨,尝济山南万亩田。”(见乾隆《沁源县志》)县志记载:“白龙庙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大色村西,有白龙神庙,庙西有水一池,周围皆石,深不可量。” 和龙有关系的还有有关风的村庄,如,五风峪:相传灵空山的五龙与五风在此相聚。霍风村:相传龙风在此路过。景风村:相传天神骑白马到此化为白马山如巨龙蟠伏,对面之山则如凤凰展翅,故名龙风峡:相传龙风曾在峡中居住,峡口名龙风村。 龙居山上相传也是龙居之地,县志上说:“清水河在县东8里,源出龙居山,水自泉出,极其清洁,挠之不浊,流入沁河。” 沁河源头附近,龙的足迹更是比比皆是,育龙潭水母洞,相传为龙母居住之地。龙母的老家也在附近的蟠桃凹。
龙在沁河源长大之后,就有了志在四方之志,相传灵空山盖海洞和四海相通,只要揭起一个石盖,洞下之水直通五湖四海,旧县志记载:“盖海洞在县西六十里东南麓盖海龙王庙下,其洞皆石,深不可测。”可见此洞之神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