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禅净加行篇

发布时间:2022-08-23 11:31:35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禅净加行篇

一、禅修

二、禅净双修

禅净加行篇

在佛教中,说到修行,大都是指参禅、念佛、修密。有一句话说,"密富禅贫方便净",意思是说,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富有,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得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并且要样样齐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什么叫禅贫呢?如果你想学禅宗,没有钱不要紧,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之处,只要双腿一盘,就可以参禅了。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长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草,穿的是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么的清贫澹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

方便净,就是说修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不管什么行业、身份,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念佛修持。因此,最方便的修行法门,非净土宗莫属。唐朝大文豪白居易说:"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可以说,一天之中,无论穿衣、吃饭、走路,甚至睡觉,随时随地都可以念佛。

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在历史上都曾经盛极一时。譬如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等,曾经为上下朝野所喜好,但是这些宗派或者因为教理高玄,不容易为一般民间所接受;或者缺乏继承传弘的人才,而渐渐式微衰弱。只有禅宗和净土宗,随着时代的迁移,而更加兴隆。尤其现代文明过度进步的西方,也纷纷转过头来,向东方的禅,找寻他们精神上的资粮。当下的生活能够解脱,能够安住身心,获得现在身心的自在,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间性了。

净土也是一样。净土行人希望求往生净土,也是要现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够,也是无法往生的。所以把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别无捷径。尤其净 土对现在家庭,对忙乱的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禅净双修,更能契合人间的佛教思想。

禅与净土是最为现代人普遍接受的修持法门,今将禅修的方法、利益、作息、注意事项,乃至精进佛七、佛堂规约、如何念佛等,作一详细说明。

一、禅修

近年来,禅的发展已由东方普遍至西方,由僧众至信众参修;"禅"是繁忙生活中的清凉剂、安定丸,对于生活在繁忙工商业社会的现代人而言,如能每日静坐几分钟,甚至每隔一段时日到寺院参加禅修活动,将有助于我们获得再出发的力量。

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的现象;禅,也不是佛教专有的;可以说人间充满了禅机,大自然无一不是禅的妙用。禅像太阳的热能一样,只要有心,到处都有自己的热能。佛陀在灵山会上,把禅法传给了大迦叶,但把禅心交给了每一个众生。

禅的光明,照耀着人间;禅,沟通了人我的关系,沟通了心物的关系。禅者与禅者之间的接心、印心,处处都说明了禅的人间社会性,禅门一千多则的传灯故事,不但玄奥,而且美丽。

在现代这个复杂纷乱的社会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禅定的力量来安顿浮荡不定的身心。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明的巨浪席卷整个世界,机器的运作,加快了人们的脚步,物质的增产,刺激了人们的享受欲望。人们随着机械的轮子,马不停蹄地汲汲于营生糊口,而忘记停下脚步来看看自己;生活竞争的激烈,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愈来愈严重,感官的过度享受,使人们麻醉了自己的性灵,虚无、失落,遂成为这个时代的时麾名词。针对这样的时弊,禅,实在是一剂最好的药方。

禅修心态

禅师修行不光为自己,一定要像菩萨那样大慈、大悲、大热忱来对待众生,不可做自私的自了汉,所以在修持上,我们要:

自我观照,反求诸己。 自我更新,不断进化。

自我实践,不向外求。 自我离相,不计胜负。

除了上述四点外,我们也要注意:

放下俗务,以准备受教的心态进禅堂。

严守禅堂规矩,不得为私己之方便而要求特权待遇。

培养慈悲心。慈悲之人,心性柔和,坐禅较能入禅。

止恶行善。若遇过恶之事,无论大小皆须忏悔;若遇善事,皆应随喜去做,以培修福德。

不多攀缘,善调饮食,善调睡眠。

深具信心,信己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信教授师是有道之人。

禅修利益

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

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因为禅的功用可以扩大心胸、坚定毅力、增加健康、启发智慧、调和精神、防护疾病、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练心地、理解提起、记忆清晰。

有了禅以后,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以后,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视透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大自在,这个禅就凌驾一切之上 了。

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就是生死,都不畏惧。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当脑波在禅定里凝聚集合,接收感应的时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无有不办。

因此,透过禅修,可以得到无量的禅悦法喜与利益:

消除生活压力:生活的压力来自内心的散乱,以及对生活现象的错误认识。禅坐可以静心息虑,找回自性,帮助我们辨别邪正,厘清错误,压力也就自然消除。

增进身体健康: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现代的医学证明,人类的身体疾病,大都来自于内心的焦虑、贪婪、瞋恚等情绪。禅坐可以让我们性情恬静,气息安 宁,感受清凉,并且可以畅通气血脉络,促进新陈代谢,使机能不易退化,因此不仅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袪病延年。

提升内在涵养:在科技发达,物资丰裕的今日社会,一般人镇日汲汲于追逐声色犬马、名位权势,以致为物欲蒙蔽自心,失落自我。倘若能与"禅坐"为友,则内有主宰,不为物役,自能提升内在涵养,形之于外,则能变化气质。

享有禅悦之乐:佛陀曾说:"坐禅能得现法乐住。"所谓现法乐即禅定之乐,这是一种从寂静心中所产生的美妙快乐,绝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勤于禅坐之人,可得此禅悦之乐。

开发本具智慧:《楞严经》云:"摄心为戒,依戒生定,依定发慧。"禅坐能令人形神安定,心地明净,不但能开发本具智慧,而且能获得众人爱敬,办事易成,因此是增长福慧之道。

终能见性成佛:佛陀证悟时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烦恼妄想而不能证得。"禅坐可以去除烦恼妄想,使我们内外空静,心性寂灭,廓然而悟。因此,禅堂又称选佛场,只要功夫下得深,终能见性成佛。

禅修类别

初学禅坐到进阶修持,为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佛光山禅净法堂各以不同阶段的禅修来带领社会人士参修。今依深浅不同设有八种:

随喜禅 对于不曾接触过禅修的初学者或公司团体等,基于兴趣、好奇,想一探禅堂及禅坐为何物,提供一、二小时的入门练习,浅嚐短暂的宁静滋味,是为随喜、结缘的性质,以培养善根因缘,为日后深入禅修的导引。

半日禅 从随喜禅初嚐禅修的喜悦,想进一步增加自己在禅修方面的体验,却碍于工作关系,无法长时间参加者,可于例假日,以半天三支香的时间,参加半日禅的活动。

禅训班 经过参加各类短暂的禅修体验后,想要有系统了解禅修的完整进阶次第,以一期八周到十二周,每周二小时到四小时的禅训班,有组织、有系统、有次第的禅修课程,培养正确知见,以落实人间佛教的生活观照。

一日禅 针对现代繁忙的工商社会,配合大多数人的例假日,提供一日六支香的一日禅,方便有心修学禅坐的人,从中学习传统丛林禅堂的规矩、参禅心法等基础概念。

双日禅 有了一日禅的体验,更深入参加每日九支香的双日禅,一方面息心静虑,思惟法益,同时体会在寺院隔夜参修,享受晨钟暮鼓的宁静气氛。

三日禅 为期三天的禅修活动,是一日禅、双日禅的进阶加行修持,同时也是禅七的前行准备,所以一日的香别作息,近似于禅七。在参修期间,摒除一切外缘,不外出、不会客、不攀缘、不打电话、不看书做笔记、不谈论唱诵,一心参究心地。

禅修营 禅修营一年举办二次,于寒、暑假定期提供大专、高中同学进修禅法,课程安排,解、行二门并重,经由五天的学习,让他们对禅法有概略性的了解和禅修的基本体悟,而实际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禅七 打禅七,简称打七,以七天克期取证,以消除我执为主。

禅七一天安排十一支香,大板香主七和尚开示外,小香每打站板,班首师父讲开示。维那师父时时照顾大家的规矩,监香师于坐香时巡视,若有昏沈散动者,即上前 下香板,以示警策用功。另安排茶点,让禅修者补充体力,并训练动中参禅的功夫。

第四天之后,安排小参,就个人参修的疑问向主七和尚或班首师父请开示;一直到最后一天早板香后解七。

佛光山禅堂的禅修设施、课程,犹如一所禅修学校,分有不同的修学等级,不但禅修种类繁多,禅训课程亦按照参加对象根性、程度的差别,而有不同的课程安排。

若是完全没有禅坐经验者,应先选择参加每年寒、暑假举办的"禅修营",或不定期的"随喜禅"。有些许经验者,想再进阶学习,就选择参加"禅训班"的课程。禅训班每期以二至三个月为一期,每周共修一次,能从中学习基础佛学、禅修常识,及基础坐禅方法。以上二类禅修皆在本山各别院、分院举办。

经过"禅训班"的课程训练之后,就可以开始参加本山别分院或直接由总本山所举办的一日禅、双日禅,或三日禅的密集禅训共修。有了参加一至三日禅的禅修经验,自己于日常生活又肯用心修持,即能参加总本山所举办的"禅七",以克期取证,求得更深刻的禅修体验,乃至明心见性。

举要言之,随喜禅、禅坐共修、禅训班,即是"初级"禅训班;一至三日禅,即是"中级"禅训班;禅七则是"高级"禅训班,这是依禅修的"道阶次第",为不同程度的禅修行者所规划的禅修活动与禅训课程,期望借此从初级到高级的禅训活动,从浅至深的禅训课程,让有心的禅修行者得以循序渐进,次第修学,拾级而上,早日将身心调熟,进而体悟清明意境,清凉六根,活得自在。

钟板号令

《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载,于布萨、诵经、集合众僧、饭食等,皆可敲鸣楗椎。禅堂每日以钟板作为禅者行坐参修的主要生活引导,因此,禅堂的钟板就是大众的号令,所谓"龙天耳目",必须相当尊重。钟板的配合有时"一钟一板一木鱼",有时是"二板一钟一木鱼",或者"三板一钟一木鱼",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义。总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语意,每天在单纯的号令下井然有序。

@禅堂司钟板法则

钟板者,乃引领大众梵唱、行坐参修之法器,行者一天的作息,全凭钟板号令行事,凡司钟板者应谨慎尽职,如法敲打。

临济钟板,一天作为"四止四开"。从一板一钟至三板一钟止静,及扬板开静,不得错乱。

当值司钟板,应听由维那招呼行事,不得擅自敲打。

司钟板的当值,起香前应打三阵叫香集众入堂,叫香应由慢至快,由大声至小声,每阵二十四下,不得参差紊乱。

当值司钟板的轻重,应板打八分,钟敲六分,速度不得参差不齐。

当值司钟板,逢行香时,如有和尚或班首师父在场,送位应如法。

凡司钟板,声响不得软弱无力、无精打采,亦不得匆促急躁、尖锐刺耳,打人闲岔。

司钟板如法,能作为行者的助道因缘,令其摄心正念,精进办道,集诸圣因良缘;反之,则动人道念,覆行者慧命,不可不慎!

禅堂法器名称

钟板:钟板悬挂于维那香桌上方,钟上板下,规格随禅堂的大小而有所不同。禅门五家钟板,各有特色,横式代表"横遍十方",直式代表"竖 穷三际",圆式代表"圆满报身"。钟板是禅堂大板香起香、挂二板讲开示或吃茶、止静及扬板所用,为临济钟板一日作息"四止四开"的主要讯号。

催板:靠近钟板,挂在墙上的一块较小的板,为跑香中站板及讲开示后催促再次跑香之用。

木鱼:放置于维那香桌上,为起香、抽解、小香止静、开静之用。

叫香:以两片长方形木块互击出声,为集众进堂、跑香中催香、抽解小净后警示进堂坐香,及开静后维那示意下坐之用。

引磬:如碗状的小钟,以小铁枹击之;于其底部中央贯纽,附有握柄,便于把持。为大板香起香、扬板与钟板三结三交及开静、问讯出堂之用。

香板:禅林中,用以警策修行之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不同,分有多种:

巡香香板:用以巡查坐禅昏沈者。

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维那、纠察等执行。

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堂规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

维那香板:以职取名,维那专用。

警策香板: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

香板的使用,在禅宗流传时间上并不久。清朝雍正皇帝,非常怀念昔时的国师||玉琳国师,得知扬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国师的弟子,就把他召到朝中,问他的禅功如何?他回答皇帝,他很惭愧,对于禅没有什么成就。

皇帝:"你啊!一代的国师,怎么会有你这么没有出息的后人?限你在一个礼拜之内开悟,如果在一个礼拜之内不开悟,我这把宝剑就要来杀你。"

以后,卫士每天就在禅堂外摆一摆,摇一摇这口宝剑,"今天是第一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三天!"

玉琳国师的弟子苦心想:我这一条小命今天是保不住了。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终于开悟了。他抢了卫士手中的宝剑,把雍正找来,对他说:"究竟是你要我的头?还是我要你的头?"雍正一听,内心很高兴,如果不是开悟,谁有这么大的口气?由此掌故,后来各寺院就用木板做成类似宝剑的香板以警策禅人。

禅堂钟板讯号

禅堂外的讯号:

寺院的打板,分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

起一板:大众开大静养息时,由巡夜人员敲击的讯号。

起二板:夜巡完毕的讯号。

起三板:通知厨房典座人员起床的讯号。

起四板:通知大众起床的讯号。

煞五板:完成起四板的讯号。

接报钟:禅堂回应堂外的讯号。

打接钟:钟声讯号与报钟相接,共一百零八下。

打叫香:示意早斋将开始的讯号。

开梆:饭头敲击悬挂在斋堂外的大木鱼梆,通知大众即将开饭的讯号。

禅堂内的讯号:

起香:大板香(一板一钟二木鱼)、小香(二木鱼),为香别开始的讯号。

挂二板:大板香(二板一钟),为讲开示、吃茶的讯号。

站板:(一槌小板)小香跑香进行中停止的讯号。

催板:(二槌小板)听开示后,再行跑香的讯号。

抽解:(一槌木鱼)禅坐前上净房的讯号。

止静:大板香(三板一钟)、小香(三槌木鱼),为静默坐禅参修的讯号。

开静:大板香(一槌引磬)、小香(一槌木鱼),禅者停止坐禅,听许散动下座之讯号。

扬板:三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临济钟板四止四开,一日作息四次大开静的讯号。

禅净加行篇

禅堂规约

(孟子.离娄上)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因此,丛林规矩的设立,是助道因缘,能帮助参禅者悟道。其规矩简单条列如后:

不侮辱修行者。

不亵渎三宝。

不破坏禅堂团体。

不违犯刑事罪行(即杀、盗、淫、掳)。

不宣说自己的成就。

禅堂作息一律听钟板号令,不得私自活动,或无故迟到早退。

进堂参修,应严守本分,照顾本参,不得到处游走,闲谈是非。

堂中床位、座位一经排定,不得窜单乱位,私自调换。

进出禅堂应依序而行,不得争先恐后或穿堂直过。

行香时,应前后对正,循序前进,不得纵横奔跑。

坐香时,应敛目摄心,勤奋参究,不得左顾右盼,作势嬉笑。

凡于禅堂内外行走,应放轻步伐,不得将鞋拖地出声。

止静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出,亦不得静中响动,惊扰大众。

坐香时,应端身正坐,专心用功,不得背靠墙壁,散放腿子,恣意放纵身心。

坐香时,不得随意走动,倘有事关紧急者,应事先禀告职事。

堂中昏散、妄动者,应虚心接受香板警策,不得与职事诤讼。

受警策后,昏散如故者,应下坐立参;再受三警策,依然如故者,自当佛前跪参。

参修期间,应尽量避免缺席,如因故不能参加,应事先请假。凡缺席三次以上者,取消参修资格。

参禅期间不宜会客,以免妨碍道业,如有不得已,应禀明职事帮忙处理。

禅堂生活须知

在床上不可以抖衣物,作声搧风,行仪懒散,使邻单动念。

进出寮门,动作放轻,不可以拖鞋作声,不可以大声说话,大声咳嗽,干扰大众。

不得在堂内吐痰、涕唾。如有不得已,应以纸巾或毛巾包好。咳嗽、呵欠、喷嚏均宜掩口,以重卫生。

参修期间,不得将零食、点心、水果等携入堂内,以维护禅堂环境整洁。

不可以与邻单交头接耳,闲言杂话,讲说世事。

单序坐次,起身下坐,皆当细行,不可携带发声响物品,如手提电话,以免作响令邻单动念。

进出禅堂(凡大众参修期间),必须请假,若身体不适,亦可于起香前告知维那师父,回堂时须向维那师父销假。

堂中称呼:在纲领职事前,不可以称你我。凡是一切职事,皆称某某师父,或对首座,称首座和尚。请问时必须合掌,称己"学人某某事"。职事若站,我 立在傍,不可倚坐,失去威仪。

小恙可请假稍作休息,如有重病,则应告假出堂调养,以免妨碍大众。

禅堂内外设备,悉皆十方善信布施建设,敬请爱惜使用。

禅修方法

透过禅定的工夫,以显发我们的真如佛性,自来为各大宗派共行的修持法门。禅观的实践,佛陀在世的时代,早已普遍地盛行于当时印度一般的思想界,譬如六派哲学的瑜伽派、数论派等,都非常注重禅定。佛陀本身未证悟之前,也曾经过六年禅定工夫的训练,最后在金刚菩提座下,进入无上甚深的禅定之中,终于夜睹明星,而证悟因缘生灭的真理。因此佛陀的成等正觉,和禅坐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坐是吾人彻见本性的要门。

达摩祖师西来东土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在嵩山顶上面壁九年,在静静的禅坐中渡过了他的一生,从身体的力行实践之中,细细地咀嚼禅的真髓本味,并且把禅的醍醐妙味遍洒于中国全土。因此,宋朝的宏智正觉禅师赞叹他说:"寥寥冷坐少林,默默全提正令。"

宋朝的天童如净禅师受到禅坐思想的影响,极力提倡坐禅,首先提出"只管打坐"的见解,日本的道元禅师跟随他学禅,遂将禅师的思想移植于东瀛,而开创日本曹洞宗"只管打坐"的独特门风。除了如净、道元两位禅师的提倡打坐之外,当时更有宏智禅师提倡"默照禅",主张端坐内观自性,以彻见诸法的本源。由于如净、宏智等人的推弘,中国的禅风遂从六祖慧能以来一向注重观照本性的心证,一变而为在"赤肉团"上用功夫的身行,打坐于是成为禅门入道不可缺少的实践方法。

其实,禅定的注重并不限于佛教,平时我们劝人要冷静,慌乱的心冷静下来之后,才能好好的思考问题。这好比一池混浊的潭水,投入一颗明矾,池水则清澈干净一样。事实上,冷静就是禅定工夫的表现。儒家的︿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荀子也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为达到"虚、壹、静"的寂静世界,这一切都说明了静虑的修持,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重要行门。

有一位卖豆腐的人,送豆腐到寺院,看到禅坐中的师父们威仪庄严,心生敬慕,心想:我也来打坐。因此请求纠察师父让他随喜参加,他进入禅堂之后,放下一切杂念,专心一意的打坐。过了一支香的时间,他如获至宝地发出欢呼说:"我终于想起来,五年前李大用欠我的三块豆腐钱,还没有还给我。"这位卖豆腐的人,只静坐了一会儿的时间,就收到如此的妙用,何况入于甚深的禅定之中,其所显发的智慧,自不待言了。打坐,开始的阶段,能使身体感到轻安愉快,心里柔软笃实。功夫深了,忘失身心、世界的时候,觉悟的道路自然开启。我们只要用工夫,等到心湖的波浪静止了,自然能够涌现出朗朗的明月;纷乱的念头平息了,清明的灵性自然显现出来。

如净禅师在他的语录上说:参禅为身心脱落,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只管打坐始得。坐禅不是沈思瞑想,更不是呆默无为;坐禅有别于诵经拜佛,坐禅的人要抛弃万尘,心无旁骛,一心以禅坐为最高无上的安乐法门,仿佛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地稳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上面,和十方诸佛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

禅坐最终的目的,在求得身心脱落,把我们虚妄的分别心脱落尽净,甚至连佛、觉悟的世界也荡涤无遗,禅师们在寂寂的古刹、袅袅的烟火中,一支香、一支香地打坐,将他们的生命投注于禅坐之中,目的就是希望把动荡的身心、虚妄的世界坐断消灭,在永恒无限的静坐中,将清净的本心,流入无限的时空,而达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脱自在的境界。

我们如果想享受禅悦的妙味,应该实地去打坐,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打坐经验久了的人,不管林下水边、岩洞冢间,都能够安然入定;但是初学的人,最好选择在室内,远离吵杂的地方,比较能够收到效果。室内的灯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摆设佛像,燃香供佛,以摄心提念。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风,以免引起伤风的毛病。

除了环境之外,饮食、衣着也要注意。吃完饭一小时之内,不好打坐,因为此时血液都集中于肠胃,此时打坐,既不合乎生理卫生,并且容易昏沈。饮食不可过饱,也不可太饿,最好七、八分饱。衣着方面要宽松、舒适、柔软,以免妨碍血液循环。

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沈入睡,浪费宝贵时间。

上面的预备工作都齐全了,则可以开始打坐。禅坐普通分为三大阶段,即调身、调息、调心,经典上有说明,尤其智者大师的《小止观》有详尽的解释,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现在我仅简单地把其中的方法介绍给各位。

调身方面,首先要盘腿,盘腿分为单盘和双盘。单盘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或者把右腿放在左腿上,佛教称之为半跏趺坐。双盘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腿放在左腿上,相反也可以,佛教称之为全跏趺坐。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万一单盘也盘不起来时,也可以将两脚交叉架住。盘腿可以使浮乱的身心静止下来,仿佛巨大的树木植根大地一般,容易进入禅定境界。

腿盘好了,双手要结手印,先将右手仰放于肚脐下,左手放置在右手上,两拇指轻轻相拄,两手臂自然紧贴腋下,此称为结"法界定印"。这种手印可以使左右气血,相互交流。盘坐时背脊挺直,可使五脏六腑顺畅运行,促进身体健康。两肩要平张,不可左右倾斜;颈项要紧靠衣领,保持从侧面看耳朵和肩膀成一直线的姿势,下巴要收进来,嘴轻轻地闭着,舌尖抵住门牙上龈的唾腺,以促进消化。初学者眼睛最好微睁,注视着座前二、三尺的地方,以免昏睡。

身体调好,接着要调呼吸,可以持数息观,从一数至十,数出入的呼吸,使呼吸由粗重急喘而细微平和,如游丝一般,若有若无。调身、调息都做好了,最后要调摄心念。我们的心念如野马奔驰一样,不容易控制,但是心念如果不能调制,纵然坐破蒲团,也没有意义。我们可以持观想,将心念集中于一处,或者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好;或者念佛,持咒;或者参公案、话头,只要能够将心念摄住,什么方法都可以。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禅修的方法。其他注意事项:

坐时,双手先将衣服稍稍撩起,名曰"提半把",以免衣服紧迫颈部,造成不适。

穿着以宽松、舒适、柔软的衣服为宜,一切束缚身体的物件,如手表、眼镜等,皆须松开,以免妨碍血液循环。

静坐时尽量避免在冷气口或电风扇下打坐。最好以毛巾包着膝盖,以防风湿。

静坐的地方以干燥的木板或榻榻米为宜,但仍需敷陈厚软适度的坐垫。

坐垫随个人身体需求而异,以能坐得竖直平稳,不阻塞气脉为妥当。

初学静坐者,一定要经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以防偏差。

初学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宜。

禅的精神,并不局限于打坐的禅堂,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充满了禅的妙趣;禅的消息,并不仅仅在歛目观心的禅定中,日常的着衣吃饭、走路睡觉,都透露着禅的妙机。生活中的禅,是将寂静的禅定工夫,摄入日常的劳动之中而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禅,是从琐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的无限奥妙,是伟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明心见性的资粮。

永嘉大师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对真正的禅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禅是触目即是,无所不在。

二、禅净双修

净土法门以念佛为主,不论上中下根,皆能修持,而且不论何时何地,任何行业、身份,只要有心,皆可念佛。此与禅门行者,无论山林水边、茅蓬之处,只要双腿一盘,就可参禅,同为简便易行之道,因此历来参禅与念佛便成为深入民间,普遍盛行的修行法门。

尤其宋代永明延寿大师更力主"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自此以后,禅净双修之风,一直盛行至今。

1类别

所谓"禅净双修",就是在念佛共修的程序中加入"静坐"。今日一般寺院,每于早晚课诵,或逢弥陀圣诞,乃至不定期的举办精进佛七,让信徒藉着"禅净双修",静心持名,精进修持。

2早晚课诵

配合忙碌的工商业社会,一般上班族无法于白天到寺院参加共修,故于早晚课诵时安排禅净共修,使之利用清晨上班前,晚上药石后,也能在寺院中体会念佛静坐的法乐,进而藉由弥陀的本愿力,往生极乐之邦。

2精进佛七

精进佛七是专以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主,为期七天的修持法会。在精进佛七期中,要很精进的克期取证,念得一心不乱。因此,念佛要念得有功夫,念佛要念得忘我,从心深处发挥出来,如滚开的水,情不自己,念得冒出热汗,如此纯熟,就能克期取证。

提到念佛,千万不可存着这样的心理:"哼!那还不简单,只要不断的念下去,不就行了吗?"如果我们念佛时杂念纷飞,念得不纯熟,念得不恳切,即使念一辈子的佛,也不能与阿弥陀佛的圣号心心相印。

念佛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要领是口到、耳到、心到,口诵佛号清清楚楚,耳听佛号清清楚楚,句句佛号更要了然于心。有一则趣谈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个仓库,里面放置了许多眼睛、耳朵、嘴巴、手、脚等,因为有的人念佛,是用眼睛看人念佛,口不念,眼睛便往生净土;有的人口不念,耳不听,只用脚跟着大家绕佛,脚就往生净土;有的人却只用心去感受佛号,心就往生净土。如果每一个人在念佛时都能口到、耳到、心到,则整个身心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古来因为念佛而得道的人,如过江之鲫,无法胜数,现在我提供几个念佛的方法给各位参考:

3要欢欢喜喜的念

念佛目的在求生西方极乐,我们要观想此去极乐世界莲华化生,不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黄金铺地、七宝装饰的亭台楼阁;相处的人是诸上善人等大善知识,可以互相切磋请益,并且能够亲聆弥陀说法。人生还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事吗?如此观想,心中的法喜越深,嘴里就不知不觉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绵绵不断地持念起佛号。要念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发出至心的微笑。这样子念得心念纯净、热情洋溢,必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3要悲悲切切的念

世俗的痛苦,莫过于死别。我们念佛也要如此,仿佛自己亲爱的人死了,以那极度哀伤悲泣的音调,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比失去依怙的孤儿,找寻依靠一般,悲切地称念佛名。其实我们如仔细思考自己从无始以来,就沈沦在生死大海之中,头出头没,永无出期,遍历轮回之苦,或牛胎马腹,或披毛戴角,或地狱饿鬼,火汤血池,刀山剑树,受尽无量的痛苦,什么时候才能出离呢 思忆及此,怎不悲痛欲泣?在痛苦的深渊里,只有仰赖阿弥陀佛慈悲救拔,才能脱离苦海,跻登乐国,又怎能不感激而涕零?如此悲悲切切的念佛,心很容易就能和阿弥陀佛的心相应。

3要空空虚虚的念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多么虚妄不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才是究竟的归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要心无罣碍,一心称念佛号,念到头也没有了,手足也没有了,天地粉碎了,世界不存在了,悠悠扬扬,飘飘渺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如游丝般充塞于整个宇宙虚空。大家或许会说:这样的境界太难达到了。其实并不困难,我个人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

一九五四年,我在宜兰主持打佛七,七天当中,我感觉走路轻飘飘的,好像腾云驾雾一般,早上起床刷牙,牙齿好像在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吃稀饭的时候,吃的好像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睡觉了,但是一切的事情都历历如绘,非常清楚。七天的时间,宛如一刹那,一下子就过去了。真是念得天也空,地也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在其中。从那个佛七里,我对念佛增长了无比的信心。空空虚虚的念佛,使我体会到忘却时空,脱落身心的快乐。

3要诚诚恳恳的念

我想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无边的愿力,摄受十方一切众生,不禁油然生起虔诚的恭敬心,称念佛陀您,顶礼佛陀您唯愿在您无量光明照耀下,一切众生早日得度。我们要以如此虔诚恭敬的心挚诚恳切地称念佛号,顶礼圣像,可以加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佛法在恭敬中求,故一花一世界皆有无边法身,念佛不一定要用念珠,眼见的每一个人、每一颗树、每一块田地、每一栋房子、每一根电线杆都是念珠,化一切人、物都是阿弥陀佛。我们参加佛七法会,希望能诚诚恳恳将一句佛号念好、念熟、念热。

1香别程序

@1早晚课诵

早课香:炉香赞、阿弥陀经、赞佛偈、念佛(绕佛)、归位(坐下继续念佛)、止静、开静(继续念佛)、三皈依、回向、念佛进斋堂。

晚课香:炉香赞、阿弥陀经、赞佛偈、念佛(绕佛)、归位(坐下继续念佛)、止静、开静、主七和尚开示、继续念佛、三皈依、回向。

@1精进佛七

熏坛洒净:杨枝净水赞、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和尚白文、大悲咒、三皈依、回向(通常于法会前一天晚上七时三十分举行)。

第一支香:与早课香同。

第二至第八支香:赞佛偈、念佛(绕佛)、归位(坐下继续念佛)、止静、开静(继续念佛)、三皈依、回向。

第九支香:与晚课香同。

1佛堂规约

佛七期间,在殿堂内一律禁语。

念佛经行、静坐、过堂皆应随众,如有事不能参加,应事先向殿堂纠察请假。

进出佛堂,应依序而行,不得争先恐后或穿堂而过。

止静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出,亦不得出声惊扰大众。

不得在堂内吐痰、涕唾。如不得已,应以纸巾或毛巾包好。咳嗽、呵欠、喷嚏均应掩口,以维护公共卫生。

佛七期间应在寺院挂单,并依钟板起床、寝息,不得耽延或懒睡不起,有扰他人。

佛七期间不得会客,以减少俗务干扰。如不得已,应禀明职事处理。

休息时间,当自行念佛、拜佛,不得与人闲谈是非。

佛堂内务求整洁、庄严,不可将个人衣物等,置于拜垫上。

每日开大静后,必须回寮养息,不得到处闲逛。

二时粥饭应依序进堂就坐,正意受食,勿生喜厌、增减之心。个人不宜食用的饭食,应于食前推出退回,不得食毕残留碗内,或将食物携出斋堂。

过堂时不得大声咀嚼,左顾右盼,应如法安详受食,以维持斋堂的庄严肃穆。

过堂用斋,饭前应唱供养咒,饭后应诵结斋偈。药石则由纠察师喊"请"后,大众称念"佛光四句偈",方可受食。

罹患小恙者可请假稍作休息;若患重病,则应告假出堂,以免妨碍大众念佛。

止静时,因昏沈而被纠察师下香板,应虚心接受,不可心生不满。

1注意事项

参加佛七,衣着应力求端庄、整齐,已受戒者可着海青、缦衣,并依序排班:缦衣在前,其次海青,便服在后。

佛七期间若有自定功课者,应于结束后再补,不得于堂中与人作不同的功课。

佛七期间应随众念佛,不可拨数念珠,或使用计数器,以免扰众。

佛法在恭敬中求,念佛不只是口念佛号,更要心存恭敬;不只是恭敬三宝,更应把每位同参均视为未来佛,切勿因小事与人产生嫌隙而心生不快、不满,否则徒费工夫。

进堂前,一切俗务应善加处理,法会中方能安心念佛。

出门前应告知家人去处及归期,以免家人担心。

1标语(供参考用)

佛堂标语

西方韵奏般般乐 净土花开朵朵莲 念念若能称圣号 生生彼此做莲台

要去西方莫生疑 念佛修行要及时 莫疑净土程遥远 一念弥陀现目前

发心求证无师道 以祈能开甘露门 愿将佛陀智慧水 涤尽娑婆世上尘

佛七法会雨天绕 九品莲花百宝严 九品莲花晚风凉 一片佛声回家乡

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见佛 不向娑婆界上行 要来安养国中生

千经万论不虚标 共指西方路一条 念极心开见佛时 自然身到碧莲池

有口不要闲讲论 一句佛号度晨昏 情不重不生娑婆 念不一不生净土

世界何缘称极乐 只因众苦不能侵 心中有佛将心念 念到心空佛亦忘

道人若要寻归路 但向尘中了自心 撒手归来重检点 花开赤白间青黄

念佛不曾妨日用 人于日用自相妨 万人同志念弥陀 众力相成愿力多

百年幻影谁能保 莫负西天老愿王 一朵莲开亲见佛 方知净土胜娑婆

直截根源不用修 算来此语少来由 誓修三福勤六念 身口意业无瑕玷

会须把本逃生死 念念弥陀勿外求 我今以此念弥陀 不见弥陀终不厌

一寸光阴一寸金 劝君念佛早回心 人命无常如刹那 永劫沈沦恶趣多

直饶凤阁龙楼贵 难免鸡皮鹤发侵 急急须专念彼佛 共汝相将出爱河

红莲常映白莲开 只有金莲不易栽 恳修斋戒莫因循 千圣同开念佛门

念念若能离溷浊 生生从此脱胞胎 一旦功成归净土 白毫光里奉慈尊

十万余程不隔尘 休将迷悟自疏亲 万劫死生如重病 一声佛号最良医

刹那念尽恒沙佛 便是莲华国里人 到头药病俱忘却 不用重宣母忆儿

娑婆苦航泛慈舟 此岸能超彼岸否 朝朝暮暮道心中 岁岁年年佛事同

直指迷源须念佛 横彼径渡免随流 一往进修安乐界 六时朝礼法王宫

一句弥陀火里莲 五宗诸教莫能诠 系心一句阿弥陀 日用闲忙任寡多

声声不断魔难过 念念无差佛现前 如是尽终不妙悟 也教带业出娑婆

西方不用学多端 一句弥陀在反观 念佛才开口 华池已种莲

见得本来真面目 始知生死即泥洹 信心如不退 决定礼金仙

莫疑宿业重 十念功德轻 弱羽不离枝 婴儿不离母

万年有闇室 日照当时明 念念阿弥陀 决定生净土

弥陀愿力重 光明照尘沙 世事等一梦 人生谁百年

一念若相应 即生如来家 念念弥陀佛 池中结宝莲

斋堂标语

香积佛饭难思议 根根毛孔出妙音 碗碗白饭身心泰 盘盘蔬菜福慧增

白水菜根香味淡 无尽法善心里香 三德六味诸饮食 一心九品莲华生

口中吃得清和味 心里常思佛土居 莫嫌佛门茶饭淡 僧情不比俗情浓

放大肚皮吃素菜 立定脚跟做好人 客至莫嫌茶饭淡 营养大众菩提心

念佛,是修养心性的一种妙法,打坐、修观亦是澄净思虑的最好方法。信仰佛教,不可把他看做百宝灵丹,一般人无理的要求是以为一有信仰,就没有痛苦,没有死亡。其实,烦恼痛苦、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现象。只是,有了信仰,有了修行以后,身心的力量加强了,可以无惧于生老病死之苦,如证果的阿罗汉,一日一食,树下一宿,山林水边,逍遥自在。这是因为有了修行以后,身心的抵抗力增强,对于外在物质的缺乏、灾难苦恼等都能够忍受;若毫无修行,则心力脆弱,当烦恼生起,无法自抑,因此大发脾气,与人争执,非但烦恼不能消除,反而旧恨未去,又添新愁。若欲净化这些习气,惟有修行才是最根本的办法。

过去我一向主张"行在禅净双修,解在一切佛法",这也是我对今日修行者的一种期望。

分享到1保存在桌面 放入收藏夹上一篇:寺院巡礼篇下一篇:修行资粮篇为什么要上香?相关阅读佛教密宗“加行”的种类及含义问题答问篇佛门用语篇佛教育乐篇社会团体篇佛化家庭篇生活礼仪篇丧葬礼仪篇应用礼仪篇人生礼仪篇推荐阅读怎么受持菩萨戒才能得到戒体?佛法本身不存在正法和末法的现象如何轻松地受持菩萨戒?佛,究竟是用什么成的?(内附视频)物质是众生妄识所化的相一切法的彰显皆为如来实地苦是轮回生命的真相 解脱是在心念断灭处菩萨戒的传授方式孩子手机上瘾了,怎么办?(内附视频)在家学佛遭家人反对,应保持什么样的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