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十四)

发布时间:2023-11-20 01:35:54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十四)

提示 《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歧途;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使所修圆满成就。

元音老人(1905—2000),原名李钟鼎,生于安徽合肥市,无相密心中心法三祖大阿阇黎。著有《略论明心见性》、《悟心铭浅释》、《碧岩录讲座》、《禅海微澜》、《心经抉隐》、《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佛法修证心要》及《中有闻教得度释义》等。《楞严要解》是元音老人最重要的讲法之一,由佛子录音整理,虽不完整,堪称破魔宝典,指正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讲得十分透彻、明白,正知正见、正信正解、正修正悟,推荐同修学习与收藏。此讲座分14期刊出,今天是最后一期,第十四期。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十四)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这两句也很重要,前面讲你认取的这个是无明,非觉湛明性,因为性觉这个湛然之体非如木石,它是了了常知,没有间断。它既无能知,亦无所知,觉就是明,明就是觉,所以说“性觉必明”。性觉不要觉外生明,也不要明外生觉,它是一个东西,如果你把它当作两个东西,那么就有能有所,因为有能所之故,就“妄为明觉”。你认为有个能觉,认为自己有所觉悟,如此即生出能与所的对立,我们说过相对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所以说般若无知。般若的性体是无能知,无所知的,有能有所是妄觉,而非真正的性觉。禅宗为什么要参话头呢?他给你一个无意义的话头,叫你参“念佛是谁”,就是要把你的妄想全打光,使你的性觉从妄想中超脱出来。平时我们都是有所明,你静下来好好看看自己的内心,都有东西在那里,整天想着张三怎样,李四如何,所以宗下说“驴事未了,马事又来”,混乱得不得了,都是因为有所明,所以才会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为般若无知,既无能也无所,当你参到能所双亡,根尘啪地脱开时,离能离所的绝对真心即会灼然而出。

佛知道你这个是无明妄动,因为你有能有所,所以都是妄想。讲到真正的妙觉明性,实际上根本就无可言说,非但小乘的声闻、缘觉,和大乘的菩萨无法开口,就连三世诸佛也无开口处。因为开口即非,开口就不是,开口就有能所。所以宗下讲到末后一句,最后一着,都是无言而归方丈,因为实在没办法说了。象傅大士讲《金刚经》,才上法座用戒尺在桌子上拍一下,随即下座,宝志公于是说:“大士讲经竟”。傅大士为你们讲这个《金刚经》,他已经讲完了,因为这个妙觉明体,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表述,“开口即非,拟议即乖”,连圣贤亦无开口处。但是反过来说,我们要的是活法,不是死法,我们既要认得离言绝虑的性体,也要现种种形,现种种相,起无边妙用。那么既然要起妙用,要现种种形、种种相,为什么还要我们脱开这个相呢?因为脱开相之后,才能见到这个本性。所以必须先识得本性,识得这个本性之后,回过来再起妙用,如此才能超脱分段和变易二生死。由证体再起用,就知道所有一切世间之物,都是我这个真心,真心即是法界,法界即是真心,所以“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一切山河大地,一切鸟语花香,尽是法界宣流,所以统统归到这个法界里面。你如果只知空不知有,只认性体不起妙用,说明你还有住着,还住在偏真的窠臼里。所以大乘佛法是积极入世,不是消极遁世的,假如死守着空,不敢到五浊恶世救度众生,那是小乘自了汉,因为他偏到空里,不是空有不二。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就明白性与相的关系,就象镜子与影子一样,镜子可以照物,有镜子必然有影子,假如没有影子即不成为镜子。我们的真如佛性也是这样,因为性空所以能现一切相,因为出生一切相所以性体必然是空的,真如佛性不但空灵寂静,还能生出万千妙用,假如不能生出万法来起用,则不能称为真如佛性。这一句中同时包括了体相用,如同《金刚经》所说:“所谓佛法者,既非佛法,是名佛法”。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个性觉不是死的,是了了常知,是无所不明的,在这里明就是觉,觉就是明。假如你把它分开来,有觉有明,或者觉为明所明,或者明为觉所觉,那就分明着在相里了。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觉非所明”,我们刚刚讲了,觉就是觉体,这个觉体不是你明的对象,不是你明所明的那个觉,这个觉跟明是相对的。因为觉体本非所明,你将性觉错认为明,就是把你的真如妙体作为明的所明,成为所明的对象,这就是“因明立所”。因为你的明要有对象,他的对象就是所明,于是“因明立所”,在觉外又生出明。这个明是妄明,妄明就是所明,以所明为觉,觉就是所明,所以说是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有所明之物,当然有能明之心,有能明的妄境,就有所明的妄心,心境的这种相对,就生出《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业相、转相、现相”这三种细相。我们动了心,在觉之外有了明,这个明就是无明,就是业相,业相就是这么起的。业相起来之后,生出能明、所明,这就是转相,转向虚妄,钻到有相里面跑了。我们说本来是无相,本来没有山河大地,就是因为这个无明妄动,自己以为有个能觉:我能感觉到有那些东西,我明明是有觉的嘛。这样一来觉同明就分开来,变成两个东西,生出了《起信论》所讲的“三细”,再由细相生起粗相,于是山河大地等就立起来了。所以: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所谓“无同异中”,是说在念未生之前,我们这个真如佛性,既没有同,也没有异,当体就是一真法界,所以根本无所谓同异。但是,因为在无同异中,生出同异之见,于是“炽然成异”。什么是同异之见呢?就是觉外有明,明外有觉。有个觉体为你所明,那么在无同异中,就分出来个异。“炽然”就是动得更加厉害,更加猛烈,就象火烧起来以后,烧得越来越旺,在生出同异之后,再异上加异,这就是炽然成异。因为动得越来越厉害,在异上又加异,这时候地、水、火、风等几大种性依次现形、现相,我们刚才说三细是业相、转相、现相,现在这个虚幻的相要转为现相了。种性一起,就会生出分别,我们开始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就是现相,现相之后就要分别。懂得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山河大地都是由妄动动出来的,如果不妄动,就没有这些事情,这个叫做觉明空昧。在你有了觉之后,蹲在里面往前看,这个时候虽然没有眼睛,没有根尘,但是有一个要看的念头。比如我们做梦的时候,虽然感觉不到这个身体,但还是感觉到自己在看,这个能看、想看的知觉性并没有消失。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

觉之外有明,明之外有觉,这就是妄觉,由能所对立而起动摇,再因动摇之故生出五大种性,这即是无明三细中的现相。有幻动才生幻相,若五大种性不生出,就没有世界生起。反过来说,这些相就是实相,对于处处执着的凡夫来说,那是幻相;而佛菩萨是应缘起妙用,那么就是真实相,这就是性体的光明。一个真、一个妄,就在你转念之间,不在所对的境上。如果你执着,这就是妄;你不执着,这就是真,这就是见性,你只管随缘起用好了。一真一妄都是你自己的分别,不在物体,跟外面的事物没有关系。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这里开始讲由水火的各种变化,如何生出山河大地、草木万物。“火腾水降”,火性向上飞升,所以叫火腾;水性向下流注,所以叫水降。水火之性是一个升腾,一个下降。“交发立坚”,交发是互相帮助、互相资助的意思,立坚是成就坚固的陆地,要水与火互相资助才有陆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潮湿的部分是大海,“湿为巨海”。干燥的部分是陆地,“干为洲潬”。在四面海水中,大的陆地是洲,比如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小的陆地是潬,比如台湾、海南岛等大小岛屿。我们这个世界不光有陆地,不光有海水,还有火,要水火交织而成陆地。“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因为水火是互相资助的,所以大海之中常有火光。你们不要以为大海里面没有火,是真的有火,报上都登过的。“彼洲潬中,江河常注”,在大陆和海岛上,常有江河流注。比如我们中国有黄河、长江,还有其他大小河流,江河竞注,最后都要流入大海

。水与火不但相克,而且还可以互相资助,就是火里有水,水里也有火,所以火性才能周遍。科学家也在研究,为什么海里有大火升起来,他们经过调查,认为是由海底的火山爆发,所以喷发出大火。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因为水与火相合而成土,如果水的势力小于火,就是火多水少,那么就拔起来成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如果用石头互相击打,就会有火星冒出来,我们叫击石取火。那么石头融则成水,比如下大雨山洪爆发了,土石随水而下,叫泥石流。“土势劣水,抽为草木”,如果地大的势力小于水大,就是水势多、土势少,土势劣水,那就抽为草木了,所以草木是由水势多而成的。“是故林薮,遇烧成土”,所以草木一烧就变成了灰,灰尘就是土。“因绞成水”,绞就是挤榨,草木一绞就变成水了。

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互相资助而成的,比如草木丛林就是由水土交资而成,它遇烧成土,因绞成水,离开水土即无草木。那么非但草木,就是洲潬、江河等等,也都是相互资助而成。世界上一切东西,包括我们人,都是四大和合成功的。地球是地、水、火、风,地上的东西也是地、水、火、风。象这个山林树木,如果不是四大和合,就不能生出。我们现在被法见束缚了,只看见物体的表面现象,识不透内里四大的关系,以为火就是火,水就是水,土就是土,风就是风,彼此互相克制、互相隔碍,不知道它们其实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比如这个树林,不但有水土,也有火风,我们钻木可以取火,树里面包含火好理解,那么风和树木又是什么关系呢?风是循环流动的意思,树木能够吸水份,把水从地下吸到枝叶上去,这循环就是风。还有我们人体里面的呼吸,和血液、消化这两个循环也都是风。再有风吹到树木,树会跟着摇摆,这也是风啊。所以一切东西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因为变化的不同,当中哪一样多一些,哪一样少一些,就导致事物有种种千变万化。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上面答复了富楼那所问世界如何形成的问题,这里回答世界为什么会相续不断。“交妄发生,递相为种”,四大本来都是妄想出来的,它们彼此再互相资助,由这种幻动促成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种种不同的东西。这些事物递相为种,彼此互相为因、互相为果。这一切幻境都由幻动而来。我们刚才讲过,因为执著取相之后,就会生起业相。有了业之后于是业系苦相。造业之后要受报,过去所种的因,到现在就变成果,有了现在的果又要去造未来的因,这因因果果变化无穷,永不停息。我们常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前世做了什么事情,看看你今生的遭遇就知道了,你今生如果享福,说明前世曾经修善积德;今生如果受苦,说明前世曾经做恶造罪。“欲知将来果,今生做者是”,想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只看你今生做得如何,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就是这样准确无误。“交妄发生”,就是彼此交错着,由因感果,果再生因,因再变果,因因果果彼此交妄,于是“递相为种”。就象一个转动的车轮,下面可以变到上面,上面也可以转到下面,因可以变成果,果又会再变成因,所以说是递相为种。我们八识田里历劫多生以来,含藏了各种各样的种子,遇到缘就会生成为果,果又会变成因,感应出新的种子,这就是递相为种,因因果果永无止息。第八识之所以又叫藏识,就是因为有这个含藏种子的能力。世界为什么能够相续不断,在成住异灭之后,又接着成住异灭,就是由于这个因缘,因为因能生果,果又能生因,象个轮子一样可以永远转下去。

佛经讲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如果再加上空大,有五大种。而我们中国人古时候习惯讲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包括道教里也是讲这个五行,五行顺则相生、逆则相克。四大与五行有相似的地方,五行中的金摄在四大的地大里面,四大中虽然没有木大,但是也说木是由水土互相资助而成。所以有的人讲《楞严经》的时候,就配合我们中国人的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解释,其实这样讲也不是不可以,只要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上的意思,都可以拿来借用。比如释迦佛在世时也常借用外道的东西,佛有许多咒是外道和魔王供养的,外道魔王因为著相之故,这些咒在他那里就是邪法,而佛空一切相,随取何物皆是称性而用,那么邪咒也可变为正法。法本身并无邪正之分,要看是谁在用,魔王献给佛的咒,佛用起来就是佛咒,就不能再说是魔咒。佛讲法的时候,总是在随顺众生的习惯,四大是古印度人对物质本源理解的产物,和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五行是一样的道理,在佛降生以前就有了。释迦佛讲四大种性是在随顺众生的机宜,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帮助理解《楞严经》,但是不能够说《楞严经》就是讲五行的。假如说《楞严经》是讲五行生克,那么法相宗的人就要发难了,因为印度人不讲五行,这个五行是中国人讲的。如果这个《楞严经》真是佛说的,是从印度翻译来的,应当没有五行相生相克,你现在讲了五行,那么显然是中国人伪造的。自从《楞严经》传到中土,怀疑否定的声音就从来没有断过,法相宗就有不少这样的人,日本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二)众生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这是在讲六根不能互用的原因。“明妄非他,觉明为咎”,这个妄就是无明,告诉你这个明妄不是别的原因,就是认明为觉的过错。我们认明为觉,把觉与明分开,在明外有觉,觉外有明,所以叫觉明为咎。这个无明不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因为你在觉外立明,明外立觉,于是才生起这种明妄的过错。“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你有能有所,有能明有所明,有能明之心和所明之境,你固定了这个能所的境。在着这个境之后,你所明白的道理就不出这个范围之外,你认为只有这个眼能够看得见,眼睛只能看而不能闻,离开眼睛你就无所见了。因为你执着所见之境,这个界限就固定了,那么眼根的作用就不能超出这个范围,所以“明理不踰”。你所明之理是这能明的心与所明之境相合而成的,不能超出你所明的范围。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因为这个缘故,你的耳朵只能听声音,它的作用不能超过声音之外;你的眼睛只能见色相,它的作用也不能超出色相之外。就是眼不能听声,耳不能见色,眼耳的功能被你隔开来,给它立了个界限,这就是妄觉。因为觉外有明,有能明就有所明,根尘相对,这个根只能明了这个尘,其它尘就不能明了,所以六根就隔开来不能互用了。“色香味触,六妄成就。”六根分开以后,由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种虚妄之心就生起来了。

“由是分开,见觉闻知”,我们的如来藏性本来是一精明,没有界限没有隔碍,是一体相通的,现在这样一分,就有了界限和隔碍。见觉闻知就是我们的六根,见是眼根,闻是耳根,觉是鼻、舌、身三根,知是意根。由于你有执著,一精明就被分出这样的界限,于是六根的功能各有局限,不能互用了。这是我们自己妄生分别,因为执著这个相分的缘故,所以“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成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上面讲六根是怎么分开的,这里讲胎卵湿化四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说过众生的业有共业与别业之分,由同分、别业两种妄见,分别形成共业和别业。“同业相缠”,就是大家的业是差不多一样的,由这样同一类型的众生缠绕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一类,彼此分不开。比如我们常说的天、人、修罗、畜生、恶鬼、地狱,这六道各有各的业。修十善者可以升天,随善业之多少有三重二十八层的分别;做恶多者则会下堕,因三毒之轻重而有畜生、恶鬼、地狱这三途;善恶相杂是为人类,而人中亦有上、中、下等的差别。所以业一样的总要互相缠绕在一起,比如儿子同爹娘都是同一个业,才来到同一个家庭,如果业不同则不共处一室。“合离成化”讲的是离与合之关系,交往不多的就是离,执着在交互上的就是合。天地化育之功种种不同,是在合离上区分的。

“见明色发”,这里的明就是光明,这个光明就是业缘。我们举例来说,比如某个人死了,他的识神已经离开了原来的身体,后面的身体还没有成,当中这个身体叫中阴身,就是我们普通所说的鬼魂。这个鬼魂在中阴境界里,当他的业缘发了,于是有亮光照出来,他会看见与自己有缘的父母在同房,假如这个缘没有发的时候,就是一团黑,什么都看不见,所以叫做见明色发。这个色就是同房的父母,他看见父母在那里同房,他的心就跟着动了,因为这里是欲界,是淫欲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人要了生死,必须先要了这个淫欲心,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有人要问:夫妻之间是正淫,是不是可以维持?不行,不能维持。因为你这个淫欲心不了,总要藏在八识田里,一旦到了中阴境界,见了境界这个淫欲心就在动了,又要投胎而去,所以生死不能了。假如你淫欲心真正都消光了,那么即使漂亮的美色当前,即使在你面前交遘转淫,你都不动心。密宗里有欢喜佛,有双身法,那是无上密乘中的大法,必须要离欲以后才能修。但是现在的人糊里糊涂,什么都不懂就瞎来,随随便便就要修双身法,他自己的淫欲心还未曾了,就去修什么双身法,两个人都下地狱有份。淫欲心真了的人,他对这个事情一点都不动心,什么样的美色当前他都视如未见,要这样才行。

禅宗有个婆子烧庵的公案,那个婆子供养一个和尚二十年,每天都叫个大姑娘到草庵去送饭。后来这个婆子想,我供养他这么多年,要看看他修得怎么样,于是对送饭的姑娘说,你明天把饭送给他以后,上去抱住他,问问他是什么感觉。第二天那个大姑娘果然依婆子所嘱,把饭菜往地上一放,抱住庵主问他感觉如何?那和尚回答:“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就象死树靠在寒冷的岩石上,一点感觉也没有。好功夫哇!美色当前不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哪知婆子听到汇报,反而骂道:“二十年来只供养了个俗汉”!于是放火烧了他的庵。这个和尚是在死执法,那个大姑娘抱着他,他能不动心,看起来是好功夫,实际上做的是死功夫,这样不行啊!你要真能够不动,必须在事上不动,做到随意自在才算数。

我们以前讲过的宝志公和老古椎的故事,粱武帝为了比比他们谁的功夫好,于是找些宫女陪二人洗澡。宝志公是真功夫,与裸女嬉笑追逐,一点事也没有,而那个罗汉开始时还能应付,过一会就受不了啦,把眼睛闭了起来,到后来实在把持不住,赶紧起身逃走了。所以死压念头不行,要真有这种本事才算数。

因为这个“见明色发”,于是“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什么是明见想成呢?就是由于你的无明妄见,见到这个相之后心动了,想要加入进去。为什么是想成呢?因为中阴身没有肉体,这个时候他想象自己有个身体,于是跑上前去。“异见成憎,同想成爱”。为什么会有异见呢?他如果觉得自己是个男人,就欢喜这个女人,因为是一男一女二人同房,他讨厌这个男的,要把这个男人拉开,叫“异见成憎”。假如他觉得自己是个女人,就会欢喜这个男的,而讨厌那个女的。讨厌那个和自己性别一样的人,嫌他在这里碍事,心里面憎恨,就叫“异见成憎”。那么反过来就是“同想成爱”,他如果觉得自己是个男的,就欢喜这个女人,假如觉得自己是个女的,也会欢喜这个男人,男爱女、女爱男,所以叫同想成爱。他喜欢谁就会去抱着谁,而用背对着他讨厌的人。我们到妇产科去看看,男孩子生出来的时候,都是面孔朝里,面向着母亲,女孩子生出来的时候,都是面孔朝外,背对着母亲。我问过几个妇产科医生,他们说确实是这个样子。所以佛经上讲的都是真事。佛具五眼,在肉眼以外还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你是怎么样入胎、成胎的,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中阴身有神足通,不管千里万里,只要念头一动就到了。中阴身就是这个这样子,因为喜欢异性,异性之间是同想,讨厌同性,同性之间是异见,所以说“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流是流精,男的到这个时候精液射出来了,他觉得是自己在行房事,“流爱为种”,流出精液成为入胎的种子。“纳想成胎”,他以为是自己在同那个女子同房,跟着所想象的景象,跑到女人的子宫里面蹲着,于是就成胎胞了。“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所以胞胎都是……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三)业果相续

…………

贰、修道分

…………

《楞严经》卷第五

《楞严经》卷第六

叁、证道分

《楞严经》卷第七

《楞严经》卷第八

肆、精研七趣五阴中中流入大圆觉海

《楞严经》卷第九

《楞严经》卷第十

连载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