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摒弃五盖障
修学禅定除了外部修学条件要合适,内心不向外尘攀缘外,还有更深入的要求,也就是要摒弃五种盖障,简称弃五盖。五盖,就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和怀疑。这五种盖不是因根尘相对产生的,而是由根植在凡夫意根里的根本迷惑——小乘佛教称作的根本无明产生的,是凡夫内心深处本具的烦恼,这五种烦恼就如同镜子上的污垢一样,覆盖住了我们身心本来具足的光明、清净、稳定、智慧的状态,所以称为“盖”。五盖是凡夫内心本具的,不象以六尘为对境的五欲是外来的,所以无法呵斥掉它,那怎么能摆脱五盖的干扰呢?智者大师告诉我们,对这五种烦恼要去摒弃,就如同清洗污垢一样,以定慧力把五盖清洗掉,就能回复我们身心本具的健康和自由。
所言弃盖者,谓五盖也。一弃贪欲盖。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内意根中生欲。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着欲无由近道。
五盖中第一个要舍弃的是贪欲盖,贪欲是健康人生最大的障碍。在呵五欲中呵斥的是因外尘而引起的贪欲,这里的贪欲是指潜伏在意根中的无明烦恼,也就是意根不用借助外境出现,只依靠记忆和幻想就可以产生的贪婪意识。比如好色的人,即使美色不在眼前,一样可以浮想联翩,留恋不舍,这就叫意根中生欲。这种意根中的贪欲是我们的根本迷惑,如果念念相续,就会覆盖善心,使禅修的人不得清净的禅定受用,善心不能生长。善心包含了禅定的法喜和感受,所以我们只要察觉到欲望生起来了,就必须在心中毫不犹豫地把它舍弃掉。
智者大师告诉我们,世间的人如果欲望过重,就如同印度的淫女术婆伽一样会把身体烧坏,所以淫欲过度的人,脸色一定会发黑、发焦,就是内心欲火太重造成的,而人体比较敏感、欲望重的部位,皮肤的颜色也会比较深,这也是欲火灼烧的表现,甚至凡夫的心如果时常处在欲望中,也会变成黑色,以至失去正常的伦理道德。总之,因为很多烦恼都起自贪欲的缘故,心生欲火就会烧毁一切善法,并导致恶念频生,则道业无由可成。
佛经里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比丘尼欲望很重,受不了淫欲戒的要求,又没有智慧,不但不惭愧,反而大放厥词,认为佛陀制定的淫欲戒没道理,说淫欲是两情相悦的,双方都能快乐,为什么还要戒?结果因为她毫无摒弃淫欲的念头,导致淫欲炽盛,自女根部位出火自燃,烧坏了身体,这就是放纵淫欲的现世报应。同时,地上裂开一个洞,她自燃后掉入洞中,当场身陷地狱,这是她诽谤佛陀的惨报。玄奘大师去印度就看过这个洞口,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测量不到洞的深度,这在《大唐西域记》里有记载。这个故事是让我们明白,戒律确实是修行人的保护伞,绝对不能儿戏。
另外一个故事讲的是欲望对普通人的伤害,一个捕鱼人偶然看见了外出游玩的公主,不由心生恋慕,于是他就不再工作,天天到公主住的地方希望见到她,直到生病了还恋着她。渔夫的母亲因心疼儿子,就借到皇宫卖鱼的机会常常送鱼给公主,希望借此机会能让儿子和公主见一面。公主很慈悲,得知真情后,就与老人约好,借她去神庙烧香的机会,让渔夫躲在神像的背后见她。结果这个庙里的天神很灵,知道公主要来上香,不想让捕鱼人对她有非份之想,于是天神就用神通让渔夫在神像背后睡着了,公主怎么叫他也不醒,于是就把自己身上的珠宝、璎珞都留下来后就回去了。渔夫醒来看到这么多珍宝,就知道公主来过了,非常悔恨自己错过了机会,越想就越难受,以至欲火从心中烧起,烧焦心肺,最终导致死亡。死的时候像被雷电击中一样,可见欲火焚烧的厉害。当我们贪欲心严重的时候,心会灼热得火烧火燎,就像蚂蚁爬在热锅里,越爬越会掉到热锅中心,最后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贪欲心生起来时,我们一定要摒弃,不能随之上下纠缠,念念相续,否则首先损害的就是我们自己。
欲界众生主要有三种贪欲:食欲、色欲和睡欲,其中色欲是最主要的。古人说“食色性也”,认为饮食男女是人的天性。而佛法告诉我们,欲界众生,要想进入四禅八定,必须把欲界的一切都放下,可我们总牵着世间的男女情事放不下。自古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你放不下追求世间之乐,禅定之乐就难以成就,如果能放弃世间的欲望,从四禅八定的角度来说,法喜之乐完全可以实现。所以我们要有这样一种认识:如果想让生命处在一种健康的状态,就必须把负面的、覆盖身心健康的贪欲彻底舍弃,主要是指在禅法修行中生起的贪欲,如果打坐时生起的念头是为了更好的入定,这还是属于善法欲;假如杂念纷飞的,一会儿想去多赚些钱改善家庭生活、一会儿想到哪个明星多好看,哪个地方的饭好吃……,这就变成了一种贪欲,使善法欲走向了反面,促成了念念不停的“贪盖”。
所以贪欲有两种:一种是贪欲,一种是善法欲。贪欲是我们坚决要摒弃的,因为贪欲是恶欲,必然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一种伤害,这种伤害开始可能很微小,或者不为人注意,但时间久了,严重的贪欲生起来时,个人主义得以无限膨胀,就会表现得极其自私自利,以致于无法和人正常相处,会被所有人厌弃、舍离。
善法欲也是一种贪欲,但善法欲会激发人积极向上,能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好的影响。比如我们希望身心健康有智慧,就会积极努力地学习永嘉禅,去听、去背、去实践,念念不忘,这就是善法欲,它会促成我们身心的稳定,并对环境造成一种正面的良性循环,善法欲是一种必需的身心欲望,是健康生命的保障,假如没有善法欲,生命会无所事事,甚至会枯萎。所以善法欲和贪欲我们要分清楚,比如同样是贪财,用正当的途径去积极获取钱财,养活自身和家庭,过一种健康的生活,这是善法欲。
而贪欲呢,就总是希望得到、拥有更多额外的东西,为了钱财不择手段,那么这个贪财就是恶欲,一经生起,心中就埋下了负面的不良因素,一旦这个因素产生影响,整个身心就开始毁灭。所以善法欲不会覆盖我们心灵的智慧,只有贪欲才会覆盖。
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我们应该尝试着学会把贪欲之念转化成善法欲,善法欲是良性的、正常的,它与贪欲的连接点我们要学会把握,也就是要生起这样的认识“禅定之乐较世间的贪欲之乐肯定更加高级、全面和深刻”,有了这样一种认识上的转变,就能够把强烈的贪欲转为求善法的动力,也就是善法欲。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在家人能够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的觉受,对世间的淫欲之乐自然就不会再去贪求。贪欲是种种恼乱的住处,执着这个欲望,就不可能安住于清净的禅定之道,不过也不用害怕舍弃这个欲盖就不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了,在家人学习大乘禅法,不坐禅的时候,还可以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只要能不过分贪着这种“天伦之乐”,就有解脱的可能,永嘉禅法就有这种精神,可以使我们的生命在内在层次上得到超越。
二弃嗔恚盖。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惟: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冤。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彼如是嗔觉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
嗔恨是第二个覆盖我们心性的恶法,佛经里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嗔心生起,就失去了佛法的根本,种下了堕恶道的因缘。嗔心重的果报在地狱道,贪心重在饿鬼道,所以嗔心比贪心的恶报要严重,所谓“只见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有多少功德都会被嗔心烧掉,因此嗔心是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法乐就是禅定的法喜,嗔恨心重的人就无法得到这种法喜。比如我们在打坐时,突然想到一件不如意的事,就心生怨恨。或者大家共修很安静,不知谁的手机响了,马上心里就厌烦“怎么手机还不关!”其实这时候嗔恨心就扰乱了清净心了,随即就会失去禅定的快乐。
有嗔恨的心绝对不是善心,善心是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有大善的,因此不区分善与不善,不偏袒任何人,很公平的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大自然。所以我们需要有一颗纯净的善心来承受生命真正的健康,一切善法都是在毫不夹杂嗔恨的纯净的善心里才会得到展现和落实。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你为家庭付出很多,但这个善心里却带着嗔心,边做事边心里充满怨气,数落对方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因此嗔心重的人很容易恶口,说话很容易得罪人,结果对方既不领情,也不感恩,善心最终还是被嗔心所障碍,善法也就不是真正的善法了。
所以我们在修学禅定之前,要时时照顾自己的心,面对九恼也不能生起嗔心,九恼就是九种恼乱,第一是恼乱我个人的人;第二是恼乱我亲人的人,比如杀父、杀母,杀亲戚、朋友等等的仇人;第三是赞叹我冤家的人,凡夫总是冤亲分明,如果有人赞叹你的冤家,你就会起恼乱之心。这三类人都包含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方面,都是我的冤家对头,三三得九,称为九恼。
由于这九恼的缘故,凡夫会产生嗔恨。嗔恨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凡夫意识当中的一种毒素,面对九恼,嗔恨心就慢慢把怨气培养起来,一而再,再而三地积攒、深埋,所以叫“埋怨”,等到怨气包不住了,就四处蔓延,最后冲天怨气与嗔恨心共同爆发,烦恼就把真心给覆盖住了。因此对于修禅定的人来说,嗔恨是极大的障碍,我们一旦发现自己被九恼所转,生起嗔恨,就要赶紧把它消除掉,否则就会心生怨恨,难以入定。为了达到面对九恼不起嗔恨的心态,我们在禅修之外还要修慈悲观来对治嗔恨。这里有一个修慈心的偈颂:
弟子问:
何物杀安乐,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
佛陀答:
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这个偈颂就是告诉我们嗔恨是百毒之根源,对我们的生命和心灵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要修慈悲、忍让来消灭心中的嗔恨,令心地清净,善法才会得以生长。慈悲观就是平等地观一切众生皆如我过去、现在、未来之父母,而不是九恼,因此都希望他们能离苦得乐,当慈悲心成为我们心行主导力量的时候,嗔恨心就失去了滋生繁殖的土壤。
嗔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顺理嗔、非理嗔、诤论嗔。顺理嗔就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比如很多正直的人看到坏人坏事会义愤填膺,就是顺理嗔。这种人的果报是阿修罗,因为善心会有天福,但因为嗔心重,一直和天人作战,屡败屡战,很难享受到天福的果报。非理嗔是因为心里知道没理,却面子上下不来,结果嗔心大起。诤论嗔是因为争执不休,引发的怒气。不管哪一种嗔恨,都会直接对环境和健康产生恶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城市,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嗔心是失去佛法的根本,只有摒弃了嗔恨心,善法才会成为真正的善法。
我们都知道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善心,但如果一个母亲嗔心很重,在怀孕期间、哺乳期间经常起嗔恨心,她的儿子绝对健康不了,甚至会死掉。比如过去曾有一位母亲,用乳汁喂养自己的孩子,结果孩子死掉了,母亲很痛苦,就去问印光法师,为什么孩子会死掉?印光法师就问她是不是生气时给孩子喂过奶,母亲承认确实如此,他们夫妻经常吵架,因此总免不了生着气给孩子喂奶。印光法师就告诉这位母亲说,生气的奶水有毒啊,孩子就是因此死掉的。
这个结论现在已经得到了美国科学家的证实,他们把两组同样健康的白鼠放在一起,一组喂给生气时的奶水,另一组喝正常心态时的奶水,三个月后,喝生气奶水的白鼠都死掉了,另一组则健康如常。这就证明了嗔心确实会产生毒素,当一个人充满嗔心的时候,整个血液都是有毒的,甚至会变色,所以人一生气脸色会发生变化,而贮存血液最多的心脏和肝脏最受伤害,因此脾气不好的人肝火和心火都很旺,健康都更容易出问题。
因为嗔恨是凡夫心本具的迷惑,所以我们往往是很可怜的,没有办法把握自己。比如九恼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难过,结果我们就上当了,真的难过了,嗔恨心一起,反过来又报复对方,对方也是凡夫,也嗔恨了,又吵又打,互相伤害。事实上双方都是受嗔恚盖的支配,起了颠倒妄行,每一次伤害都是先伤害自己,先把我们纯净的善心给伤害了。所以我们学习了佛法,就要有智慧,摒弃嗔恚盖,修学慈悲观,不被九恼所乱,才能得到禅定的利益。
三弃睡眠盖。内心昏闇名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节委卧睡熟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如是恶法最为不善,何以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如佛诸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尸卧,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临阵两刃间,尔时云何安可眠。
眠为大闇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
第三要摒弃睡眠盖,内心昏闇名为睡,睡着的人都心很昏暗,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的心昏暗久了,睡熟了就叫眠,这时人的各种感觉很麻木,也没有姿势仪态了,非常放恣,这都是因为睡眠的时候没有觉知导致的,所以也称睡眠为“小死”。之所以把睡眠称为盖,是指久睡昏沉会障碍用功,如果在用功坐禅的时候却睡着了,或者糊里糊涂不清醒,怎么能止观呢?这时睡眠就成为一种盖,障碍我们无法进入禅定法喜的状态,断除今生后世的法乐之心,以及生天及涅槃之乐。睡眠盖是一种很独特的障碍,但比贪心和嗔心还可怕,因为贪嗔这种盖可以在发现之后摒弃掉,而睡眠时因为智慧昏暗,和死了差不多,无法觉知,很难除灭,最终导致一生空过,与禅定法喜失之交臂。
很多人修四禅八定,坐禅的时候精神很好,但一静下来就睡觉了,睡着了也不做梦,什么也不知道,这种状态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禅定功夫也不会增长。假如禅定有一定功夫了,散乱心、贪心、嗔心少一点,睡眠质量也会好一点。如果睡不好,做梦太多,那是因为贪心、嗔心太重,比如梦境中出现讨厌的事情、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就是贪心太重造成的;如果梦境中出现恐惧、害怕、杀追等情景,则是嗔心太重的原因。
弃睡眠盖不是让我们放弃正常的睡眠,一般我们睡六至八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如果过于贪睡,醒了也不起,或是在坐禅中睡着了,生不起明了觉知的状态,障碍了禅定,这就成了一种必须要舍弃的盖障。佛陀在呵责嗜睡弟子的偈颂里,提到了种种呵斥睡眠盖的原因,要我们警觉生命的无常,不要把宝贵的人生全都昏睡过去。
如果昏睡心很重,要用禅镇、禅杖使之觉醒。禅镇和禅杖是坐禅里面的两种法器,用来对治昏沉严重的人,使之警觉。坐禅时,禅镇安置于头上,作为警觉睡眠之道具。《释氏要览》卷下说:“禅镇,木版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细串于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自警” 。佛言“一堕舒一足,二堕舒二足,三堕应起经行”。现在禅堂里面改用竹片切开一半,做的很光滑,放在膝盖上,坐禅时昏沉想睡就拿起来搓一下,让自己警觉起来。
还有就是禅杖,坐禅时,用以警策昏睡者之杖。以竹、苇作成,一端用布等物包裹。《释氏要览》卷下记载:“禅杖,以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 。今则泛称僧所用之杖,现在禅堂里面改用香板了,昏沉睡觉时就会被打香板,让禅修人清醒过来,时刻处于觉知的状态。所以坐禅时,是要警觉睡眠的,因为睡眠很昏沉,会覆盖我们的智慧。
四弃掉悔盖。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竞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掉之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说:
汝已剃头着染衣,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着戏掉法,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
若有二种悔,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第四是弃掉悔盖,掉是掉举、散乱。散乱的心就如同走路时随随便便甩来甩去的手臂一样,好象随时都会掉。比如有些人逛街,没有一个主心骨,心神散乱,到处游走,这是心掉;如果东拉西扯,随便聊天,或者在网络聊天室上聊些乱七八糟的世间俗事,就是口掉。悔是后悔,如果只是掉而没有悔,还不称为盖。逛街也好,聊天也好,东想西想也没关系,想坐禅就马上能收摄回来,说放下就放下,以前的事情如同没有发生过一样,也不后悔,只是把握当下,好好坐禅就行了。但是很多人往往不能这样,身心掉举,混乱了一天,晚上坐禅也不能好好坐,一个劲儿后悔,心里不安:“唉,疯疯颠颠,又过一天”,然后又开始计划,明天如何如何工作、如何如何修学等等,根本定不下来,这就成掉悔盖了。
悔有二种:第一就是刚才说的掉后生悔,也就是做了不如法的事情后生起了后悔之心,叫掉悔;第二就是犯有大罪过的人,会经常怀有恐怖畏惧之心,如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就成了“悔盖”,能让我们一生没有机会入禅定,所以犯了戒、或做了错事以后,我们要通过一定的法来忏悔。如法忏悔清净之后,心理上就要把它放下,如果放不下,这个悔恨一直留在心中,就成为一种毒、一种盖,就能盖住我们的智慧和善心,所以必须放弃掉悔盖。
五弃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有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
第五是疑盖。怀疑也是凡夫意根里的根本迷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如果怀疑就肯定不能入了,不能深入佛法就不可能有禅定的快乐,如无手人,虽入宝山,终无所获。这里的疑是狐疑不定的意思,对佛法生不起真正的信心,犹豫不决,所以得不到清净的禅定感受。禅宗里有话叫“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禅宗的疑是指对世间法的疑,是建立在坚信佛法的基础上的,这样的疑能产生一种出离世间的力量,反而能增加我们的禅定力,而对佛法狐疑不定,就是疑盖,就会障碍禅定,所以这里说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
障碍正信的疑盖有三种,我们想得禅定,必须要摒弃这三种疑盖。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诸根闇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修定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第一是怀疑自己,很多人无法了解自己的善根因缘,只是认为今生业障很多,也不聪明智慧,平常又那么散乱,凭什么就能坐禅得定呢?这么一怀疑,就有了疑盖,那就注定你不可能进入真正的禅定。所以怀疑自己的人,不自信的人,修学佛法永远得不到利益。佛经里讲,人生难得,中土难生,佛法难闻,所以只要此生你有机会听闻到佛法,哪怕只听到一句,也足以说明你善根非常深厚了,只要能如法修行,肯定会成就,如果不能如此充分肯定自己,稍有怀疑,就把自己障碍在门外了。
二者疑师,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论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
第二是怀疑传法的师父,“好象也没有什么仙风道骨,威仪异相,普普通通的,他自己恐怕都没有入过禅定,哪能教我入禅定?”疑师是属于傲慢的习气,明明是教你的人,还觉得他不如你,有了这种怀疑和傲慢,就必定会障碍你入道。所以《摩诃衍论》就提到了对待师父的正确态度,“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即使师父真的不清净,是一个臭皮囊,但臭皮囊里有真金,我们为了得到真金,就不要嫌弃皮囊的臭了,就要把师父当作活佛一样对待。所以千万不要看到老师有一点德行上不圆满的地方,就对他失去信心,因为对师长的信心能圆满我们的心行,是自己心中诚信俱足的表现,对传法师具备了这样的信心,绝对会得到法的受用。
三疑法。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如人在岐路,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
见疑从痴生,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于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抟鹿,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当随喜善法。
譬如观岐道,利好者应逐。
第三是疑法,凡夫都怕上当,总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什么都怀疑,所以对于所修的法,也不能马上相信。如偈中说:如人在岐路,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可是对于修行来讲,哪怕产生一点点怀疑,这个法就跟你不相应,因为你的心被怀疑占据了,就接纳不了这个法了,法的利益也生不起来,特别是修禅定,信心非常重要。
我们入佛门以后,首先就有师父会教你一个最简单的法,“心乱的时候念念佛,把心静下来”。念佛就是一个法,如果你似念非念,狐疑不定,那就一点利益也得不到,还会到处乱学,导致障碍丛生,覆盖善法,那麻烦就大了。我就遇到这样几个人,本希望他们从基础做起,打好地基,结果修了几次,好象没什么感觉,就放弃了,又想去修别的法。可是这样一放弃,以后如果遇到第二个善知识,就要花双倍的功夫才能生起信心。如果第二个善知识的法他再次放弃,那以后遇到了第三个善知识,就起码要花四倍的功夫才能有信心去修学。所以法贵当机,更要一门深入,否则修修停停,修得越多结果越没信心,把大好时光全都浪费了。
所以当学人向我问法时,我常常会反问他们,你现在修什么法?你对现在这个法有信心吗?如果觉得好,那你就不用怀疑,坚定不移的去修。不能今天修这个法,明天听说那个法好,马上又转变,结果让本无高下的八万四千法门修的你团团转,心里全都乱了套,结果也可想而知,没有一法可以得利益,甚至会丧失对整个佛法的信心,这就是对法的狐疑造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决摒弃。
其实多生历劫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苦海里流浪生死,三恶道多,三善道少,遇到佛法的机会更少,修学正法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这辈子能修学正法真是太幸运了,不知要如何得因缘巧合才能得到这样的福报!希望大家一定不要轻视自己、轻视佛法,一定要按照师父的要求把基础彻底打好,使自己的心时刻处在法的状态中,按这个法的要求去做。做的过程中,看能不能进入这个法的状态,并且要不断反省,为什么不能进入,症结在什么地方?找到原因之后,在生活中就要去改正,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这样法就能入心,我们生命的真实状态也就如同即将孵出来的小鸡一样,就要破壳而出了,但是最后还有一层鸡蛋壳的束缚,我们再把蛋壳啄开,生命就进入了一种自由、清新、无我的禅定境界,这就是绝对的真实受用了。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