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从少做起 放下

发布时间:2023-01-12 14:55:40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放下

  Letting Go

  1953年4月21日开示笔记

  放下。

  佛陀传法的诸多原因之一,是为了教我们放下,不抓紧事物。我们越理解佛法,越能够放下。领悟一点法的人,可以放下一点,领悟许多法的人,可以放下许多。

  首先第一步,我们学布施[dana]──要慷慨、要赠与,这是让我们学习放下的一个策略。下一步是舍弃[caga]──舍弃拥有权,是比布施更高一个层次的放下。最后在更精细的层次,学习舍弃我们的有取[upadhi],也就是内心的抓取这个杂染。我们是在这个层次上,审查、探索,直到获得最终解脱。

  布施意思是赠送物质上的东西。如果我们不送走,难以放下。多数情况下,不把东西送人,就会抓紧,把它们当成自己的。送出去了,便不称所有权了。我们抓紧的那些东西是很危险的。(1)它们会伤害我们。(2)它们会伤害从我们这里偷窃的人。(3)一旦偷了去,他们又会对那些东西称起所有权来。佛陀看见了这些危险,因此教导我们要慷慨大方,学会布施。

  培养了布施习惯的人,会得到多种果报。他们的慷慨之业,会在现世与来世回馈他们。他们有许多朋友。人们信赖他们。他们心地轻松: 把东西送人后,便没有照看它们的沉重感了。同样这些果报,还会在来世不断回馈,好比我们有一桶大米,种下去会收获十桶。我们此生培养的善德也一样。它会生出巨大的果报。有明辨的人会那样理解。

  下一步是舍弃。布施,哪怕疯子也会做,不过舍弃这种赠与,只有智者能做,因为他们在作赠送这个动作时,个人的所有感得要即刻终止。他们把一切物质财富看作公共的,既不真正属于我们,也不真正属于别人。如果你把东西当成你的,那是耽于自肆[kamasukhallikanuyoga]。如果你把东西当成他人的,那是耽于自虐[attakilamathanuyoga]。我们生来不着一物。死时不带走一物。那么有什么真正属于我们呢? 我们的所有感必须从内心消除,这样的赠送才叫做舍弃。

\

  第三个层次的放下,是舍弃内心之物。无论把东西送人与否,我们每天在心里把它们放下。放下那些我们有的,放下那些我们没有的。好比一个人每天吃饭后要洗手洗脸,才能够保持清洁。这个意思是,不要让任何事与心为敌,使我们吝啬起来、紧抓不放。不然就同那些饭后不清洗的人一样,不干净,永远执迷不悟。不过我们如果能这样舍弃,就可以称离欲[viraga-dhamma, 离贪]。最低层次的放下,我们只能间或做。离欲随时可以培养。

  通常情形下,杂染把我们的手脚绑起、钉在地上,很难解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高层次的明辨──修所成慧[bhavanamaya-paa],即来自禅定的明辨,才得以解脱。

  离欲是一种心理素质,它实在可口、滋养。凡是不曾达到法的这个层次的人,还只是吃了果皮,不知果肉的滋味与营养。好果肉在果皮下的深处。

  心对杂染的攫取[upadhi-kilesas],是无明、渴求、执取。如果我们达到在内心亲眼看见法的层次,便会自己负起责任了。我们可以自己对付这些杂染,好比达到了法定年龄。

  如果能使心达到初禅,就可以放下五盖。

  我们多数人,好比没有经验的儿童: 吃鱼吃鸡时,连骨头带肉地吃,因为我们还不曾培养起一点直觉洞见。这种洞见升起时,比火光更明亮,比长矛更锐利。它可以消解一切 :肉、骨、米、糠、任何事物──因为它聪明,把一切砸成齑粉。它可以消化色、声、嗅、味、触、想。好坏不挑剔,全吃下。人们赞扬我们,可以用来滋养心,人们批评我们,可以用来滋养心。即使色身剧痛,心照样自在,因为它有加工食物的一应用具: 碾子搅棒、蒸笼锅碗。无明的迷雾会给摧毁。束缚我们的一切──五蕴之钉、三股绳(夫妻之爱、子女之爱、财物之爱)、世法八链(loka-dhamma,得失、贵贱、臧否、乐痛) ,都会瓦解。

  愚人以为住在牢狱里舒服,那就是他们继续为非作歹的缘故。他们把世界看成好地方,象个不愿出狱的囚犯。有明辨的人,好比笼中鹌鹑,不停地寻找脱逃之路。结果牢系他们的锁链会一节节落下。八世法好比捆绑囚犯的锁链。愚人以为是金项链,带着作装饰。实际上它们是心的污染物。人们受捆绑,永远逃脱不了,因为他们怕失去财富地位、怕批评与痛苦。耽于享乐、怕受批评的人,永远不会花气力来寺院修行。

  佛陀把我们看成身系枷锁的猴子。如果我们不培养解脱洞见,永远不能从枷锁中解放。我们永远达不到离欲。第一阶段,我们放下作恶,开始行善。第二阶段,我们放下恶,放下一些善。第三阶段,我们放下一切,善与恶,因为一切依其本性造作,因此不可靠。我们行善,但不执着它。你放下时,必须有智慧地放下,不要有破坏性──也就是说,不要不行善。你连你的观念也不能抓紧,更不用说物质资产了。你行善时,是为众生做、为儿孙做。你尽量把事做好,但不执取它,因为你知道,一切造作之事都是无常的。这样,你的心就如宝石一般清澈、明亮。

  如果你在毁誉中纠缠,是很愚蠢的。那样好比是在喝他人的唾液。你行事端正,会有人说你是错的。你做错时,有人说你错,也有人说你对。好与坏,没有哪个恒常,因为它们不是别的,都是造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