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卢志丹居士: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发布时间:2024-07-27 01:40:02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卢志丹居士: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

无量劫以前,有一片旷野,平坦宽阔,水草丰美,树木茂盛。有一头水牛王,每日里带着众多的牛子牛孙,饥食嫩草,渴饮清泉,悠然度日。
只见这水牛王,昂首阔步走在牛队最前面,雄壮魁伟,虽然性格平和,却不失威风凛凛的王者风范。
偏偏附近有一只猕猴,见水牛群活得自在,心中嫉妒万分,怒形于色,便抓起泥土砂石,劈头乱打。
这水牛王走在步队前面,重重地挨了几下。它身受凌辱,却不恼恨,只是抬头怜悯地瞅了那猕猴一眼,叹了口气,摇摇头走开了。
后面的牛子牛孙见水牛王如斯,也都仿效,并不与这猕猴计较,甩甩尾巴回身随水牛王而去。
这猕猴见状,认为水牛们不敢惹它,更加气焰嚣张,它远远瞥见一只贪玩儿的小牛犊落在水牛群后面,于是又抓了砂石,尾追上去,一边骂,一边打将过去。
小牛犊被打得心头火起,正要回身去教训这泼猴儿一顿。突然看见前面水牛王转过身来,正紧紧盯着自己,那眼光恰似无声的命令。小牛犊一跺脚,压下心头之火,回身跑归牛群中。
水牛群又往前走,迎面有一株大树,极其茂盛,有一个树神住在里面,亲眼目睹了刚才的事。他见牛群走过来,就忍不住问水牛王:“为什么刚才那猕猴儿如此打骂,你们都忍住不作声,岂不显得太过懦弱了吗?”
水牛王以偈答道:
彼轻辱毁我,又当加施人;
彼人当加报,尔乃得牲患。
说完,率领众水牛群又前行了。
树神听了不由颔首,心生敬佩。
过了不久,有一群婆罗门从路上远远走来;恰又被猕猴看见。它原先心中余忿未平,于是故伎重演,又俯身抓了把砂石,待婆罗门们走近时,一边骂,一边打了过去。
婆罗门们一楞,不知何故挨打,待看清原是一只顽猴撒泼,不由大怒,遂吆喝一声,大家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将这猕猴捉了起来。
猕猴心中畏惧,悔之晚矣,忙不住声地求饶。婆罗门们正在火头上,如何饶得了它?不由分说,按在地上,一顿乱脚,那猕猴登时暴毙。
那树神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更是由衷地信服水牛王,不由得说偈颂曰:
罪责不腐败,殃熟乃遭患;
罪责今已满,诸殃不烂坏。
那时的水牛王,即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因修菩萨行时,不慎造罪,投生为水牛王,但仍不忘常修忍辱波罗蜜,直至成佛。
忍辱乃是大丈夫之行。《佛遗教经》中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由是可知,忍辱并非懦弱;“菩萨所为,忍辱为大”,能够忍辱,调伏自己习气者,才是真正知因识果、明是非的“大丈夫”。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释迦牟尼佛说:“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一个修行者的定力强不强,就看他能不能忍得住;能忍辱是力量的象征,必为世人所尊重。
什么叫忍辱?就是要忍受不管来自什么方面对自己造成心理上的种种痛苦、种种侮辱。包括不发怒、不结怨,心里没有恶意。别人骂我、打我,拿种种事情来冤枉我,应该怎么对待?《金刚经》上说:“知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没有人我之分,也就没有别人骂我打我这件事,这样才能了生死,出轮回。否则,就被我执障碍住了。这是在实践中又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逐步达到境界。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难免会发生冲突,有些人常常会不顾一切地争个胜负,“他骂我一句,我必骂他两旬,他打我一下,我还他两下,他拍我一砖,我敲他一棍……”这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睚眦必报地针锋相对,只会使冲突升级,使形势恶化。
宋代高僧慈受禅师亦有《退步》诗:
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
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


大意是,劝人在受到伤害或吃亏的时候,不要立刻就发火或心生报复,而是反观自身,想想这件事因何而起,自己有没有过错?如果发怒,之后会有什么结果?若不生气又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孰是孰非就很清楚,怒火也就慢慢消退,相互之间的矛盾,就不再那么尖锐了。一旦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自然就可以找出化解矛盾的方法,一场可能发生的争吵或灾难,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于无形了。
用佛眼看待你的敌人和冤家,他就是佛,你会感恩他给你带来痛苦的同时,更带来了你对人生的反思、对自我的超越和事业的成功。
有时候,菩萨度化众生的一个手段,就是百般折磨你,让你痛苦莫名,让你厌离这个世界,从而勘破红尘假象,寻找人生真谛。愤怒的父母、严厉的教师、丑陋的同事、刁蛮的配偶,等等,都可能是你身边的菩萨,即使他们不是菩萨,但也要把他们当菩萨看待。因为他们给你提供了一个检验自己的德行、磨练自己心性和能力的机会。如果能常常如此观照,心就清静了;清静心所折射出来的宽容、友爱、上进的光芒,终究会包容他,感化他,化敌为友,化冤为亲,怨亲平等,人我一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