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社会上很多人,拼命地赚钱,
想要多留点钱财给子孙,让他们生活过地好一点。
殊不知,留财富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
留书本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只有在冥冥之中为子孙积下阴德,才是最智慧的,
自己的命运也会因此改变,这样你的后代一定有好的果报。
何为承负
承负就是前人惹祸,后人遭殃。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根据老子「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的教义思想,「承负」可解释自然和社会上的各种报应现象。《太平经》是最早对承负思想做出较为系统阐述的道教经典,其中对承负有两种解释:
其一,人世间的承负,把今人受到的福祸归结为祖先的善恶。祖先积德行善,泽被子孙后代;祖先有过失或作恶多端,其恶果于后代子孙。
其二,自然、社会的承负。顺「道」而行,自然、社会就昌盛发达;违「道」而行,自然、社会就衰败枯萎。简单来说就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一笔「遗产」。
如果前人做了很多好事,就给子孙留下一笔「好遗产」,让子孙能富贵、智慧;如果前人干了很多坏事,那就会给子孙留下一笔烂账,令子孙遭受身体、心灵、经济上的许多磨难。
《太平经》中举例说,父母失了道德,有过错于乡里,后世的子孙必受乡里的过责,这是承负最简单的道理。与《易经》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出一理。
并且,承负有「十世一周」的性质,即十代以前祖宗的行为,仍然会对后代有一定影响,告诫若为父母祖宗者,一定要为后世儿孙考量。
「承负」的核心内容是将天道、地道、人道置于「承者为前,负者为后」的循环逻辑发展之中,用天道、地道来论证人道。
说明天灾之发、地祸之起的原因,在于违背自然之道的人道承负;社会动乱、王朝更迭亦是人为所致;任何自然、社会现象都蕴涵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的承负结局中。
承负阴德
无论我们做好事或坏事,都会报应在自己和亲属身上的,就是「近在己身,远在儿孙。」所以最好是让儿孙承负阴德,那什么是阴德呢?为何又有阴德和阳德之分呢?
善行,都是积善。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
阴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做了善事别人不知道,就叫阴德,这样得到的福报才大。也有说法是:阴德指在人世间所做的,而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也指暗中做的好事。
《易经》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表明了「为善得福,造恶得祸」的原理。多做好事,而不沽名钓誉才是阴德。
在阴德的阐述中,佛教以因果业力解释,而道教则用承负解说,二者之间虽有差异,但劝人向善的动机总是一致的。
《太上感应篇》说:「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就是用的这个道理。
试着想想,做好事就像是多交好朋友,而造恶为非则会树立冤家敌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朋友多才是好事嘛!因此,修善最重要的是,出于真诚而无所求,这是真善。
如何积阴德
阴德就是无所求的成就好事。哪怕是面对他人的冷漠、奚落、歧视,也心不挂碍;古人的「怜蛾不点灯,为鼠常留饭」也是积阴德。
分粥赈饥是积阴德;筑桥铺路、凿井引水、点灯施茶、捐棺义葬、急难救助是积阴德。功成不居、不称己善、不扬人过更是阴德;见人危急、勇于搭救,甚至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使人不致滑倒,也是阴德。
阴德见于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之中 。乃至于给人喜悦的面容,令郁闷者一笑解千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心、用心,让领导者安心、同事们欢心,都是积阴德。
北宋《司马温公家训》云:「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间,为子孙长久之计。」
阴德就如播种,只要播土下种,就不怕将来没有收成的机会。阴德就是播出希望,收获未来;道家思想也提出:「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一个人命运的好坏,与您平常自心的善恶与积德结缘有关。修善积德,就是为自己创造善因善缘、获福灭罪的机会;祸稔恶盈,就是为自己造作恶因恶缘、轮回受苦的因缘。
古训言:「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创造好的荣誉、高的地位、不如培植阴德。如袁了凡的改变命运,不就是由积阴德而来的吗?所以要改变命运,就看你如何积阴德了。(转载)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