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戒邪淫、断淫欲
《寿康宝鉴》:盖淫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妄心;勾引无计,生机械心;少有阻碍,生嗔恨心;欲情颠倒,生贪着心;羡人有之,生嫉妒心;夺人之爱,生杀害心。廉耻丧尽,伦理俱亏。种种恶业,从此而起。对自身而言,淫欲过重可以颓刚健之躯,昏清明之志,以顶天履地希圣希贤之姿,致成碌碌无为,无所树立之罪。有用之人,不数年而废为无用,而且渐成痨病之疾。
宣化上人:断欲去爱,才能超出叁界,了生脱死
「爱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爱欲,爱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爱欲无明,终不能离开生死大爱海。如何能离开生死?简单的很,就是「断欲去爱」,别无他法。
《楞严经》中他们所最怕的,就是《四种清净明诲》。这《四种清净明诲》是照妖镜,把所有妖魔鬼怪都给照现塬形了;还有那个《五十阴魔》把天魔外道他们的骨头都给看穿了,把他们妖怪的这种相貌都给认识了。哪壹位能读诵,能把《楞严经》背得出来,那是真正佛的弟子。
《楞严经》在佛法末法的时候是先断灭的。爲什么它断灭?就因爲这壹些个学者啊,又是什么教授啊,甚至于出家人,都说它是假的。那么他们这种的言论,久而久之,被人以讹传讹,就认爲他们所说的是对的,所以就认爲《楞严经》是假的了,连佛教徒也认爲它是假的,久而久之,这个经就没有了。所谓经典断灭也就是这样子,大家不学习,它就没有了,就这样断灭了。
《楞严经》里《四种清净明诲》说得非常地正确,非常地肯定,就说这个杀、盗、淫、妄,所以壹般学者、教授就怕这《四种清净明诲》,他们就想得到不明白的那个诲,这个明诲他们就很怕很怕的。因爲如果说《楞严经》是真的,他们就没有立足之地了,他那种又抽烟、又喝酒、又玩女人,就立不住了,被人家都认识他了。所以妳看看,《楞严经》里所讲的道理,是非常正确的,非常有逻辑学的,再没有比这个说得更清楚了。《楞严经》全部经,就是壹部照妖镜,所以这照妖镜壹悬起来,这个妖魔鬼怪都胆颤心惊。
楞严经里的四种清净明诲:断淫、断杀、断偷、断妄,是息息相关的。若犯淫戒,就容易犯杀戒,也容易犯偷戒、妄语戒。因此犯淫戒,是杀盗妄都包括了。所以,分而言之是四种,合而言之是壹体也。
佛这麽悲心切切,苦口婆心,详详细细的爲我们说这四种清净明诲,可是壹般人还不相信。不是壹般人不相信,而是其中有些学者、教授,或不能守戒的出家人,他们不相信。这些人无法改善过来,不能将根刨出,藕断丝连,纠缠不清,所以他索性就什麽都不信,而公然说楞严经是假的。
楞严经在佛所说的经里,是最重要的壹部经。不要说学者和教授说它是假的,或者不守戒律的人说它是假的,就算有壹个人能现十八变及种种神通,以这种种神通力量来对我说楞严经是假的,我也不相信。爲什麽?因爲楞严经所说的道理都是正合乎人的毛病!无明罪业,也正是痛下针砭,对症下药。可是壹般人都不愿意吃这副药,认爲这个药太苦,受不了,所以就算有医生将药单开出,他也将此药丢弃不要,而说此药没有功效。这就叫自欺欺人,误人误己。
因爲如此,无知识的人就跟着这班人跑,说某某有名学者、某某有名教授、某某有名大法师都说楞严经是假的。于是以盲引盲,互相酬唱,妳也这麽说,我也这麽说,邪论纷然。如此壹来就好了,佛教徒也不需要守戒律,不常要听四种清净明诲,可以不理睬五十阴魔,所有所有都可以壹笔抹杀!各位想壹想,这壹类的人多坏!如果这种人不下拔舌地狱,那就没有公理可言了。
方才讲的小孩子(Autistic children—心理变态,行爲古怪的小孩),这些小孩子就是造了毁谤大乘经典的无间罪业,所以才受这种骇人的果报。不过人都不知道,还是胆子那麽大,冒冒然然敢去造罪业,瞪大眼睛讲假话,这样子真是泯灭良知良能啊!把本有的聪明智慧都扼杀了,真是可悲可叹的壹件事!
因爲他们毁谤大乘经典,用眼耳鼻舌身意造种种恶业,所以等到来世再爲人时,就变成这种心理变态的小孩子,也不自知,也不自觉,受恶果报还认爲很好。
不要用假聪明来破坏佛言。这些有名气的人,或者名学者、名教授,或大法师,他壹说出这种毁谤佛法的话,无形中影响了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的人都失去真正的信心。妳说这种罪业造得多大!百千劫之后,他转身爲这类的儿童还算便宜呢!相信他永远都不会再讲话了,永达都要受哑巴酌果报!因爲他瞎人眼目,说的话误人太厉害了。
各位想想,爲什麽他要说这样的话?就因爲他做不到四种清净明诲:不淫他办不到,不杀他也办不到,不偷,表面上他可以说不偷,但是某些学者教授常常去偷别人的文章,偷别人的学说凑起来,东拉西扯的。若拿别人的东西当爲己有,这即是盗。若壹天到晚欺骗学生,就等于在那里打妄语。当然,不是所有学者、教授都是这样,但其中就有这类德中之贼在作怪。
因爲四种清净明诲,他都办不到,都慌了手脚,所以无法接受这种理论。他若接受这种理论,他自己就倒了,自己就失去地位,但他不甘示弱,所以昧着良心说楞严经‘是假的’。可是单说这句话,就犯了滔天大罪,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将来受无间地狱的果报时,后悔莫及。
索达吉堪布:铁柱山处是何因?邪淫破戒毁梵行
这里是毁坏梵净行、破戒律的出家人或行邪淫的在家人转生的地方。
由于业力的牵引,它们来到阴森可怖的铁柱山前,这时听到山顶上昔日苦苦爱恋的女人唿唤自己。《正法念处经》中说她打扮得特别漂亮,用媚眼含情脉脉地看着你,用娇柔动听的声音喊你的名字,并说:“念在我俩昔日的情分上,我特意来这里看你,现在你也见到我了,为何不来亲近我、拥抱我?”听到这些甜言蜜语,地狱众生的习气复苏,实在是忍不住,冒着生命危险向山上攀登(有些众生明明知道危险,有些也不一定知道)。结果因为业力现前,山上的树叶全部变成朝下的兵器,身体被这些兵器刺穿,内脏、肠子挂得到处都是,从皮肉到骨髓之间均被切割斩碎。当它筋疲力尽地爬上山顶,身体恢复如初,此时乌鸦、鹰鹫等飞禽又前来啄食它的眼油,乃至身体的一切支分。
此时,又听到山脚下传来唿喊它的声音,它便一如既往地向山下奔去,所有的树叶又转向上方,从它的前胸刺入,径直穿透后背。到了山脚下时,等候在此万分恐怖的铁男、铁女,将它拥抱入怀,将它的头颅活活吞入口中细嚼慢咽,并不时从嘴角两边流出白色的脑浆……感受诸如此类的异常痛苦。《正法念处经》中详细描述了于此地狱感受果报的种种痛苦,并总结道:“何因故烧?邪欲为因。”也就是说,这些燃烧身心的苦因是什么呢?即是邪欲。可见,我们的心特别可怕,若未以正知正念来守护,会让我们无数次堕入地狱感受无边的痛苦,故佛陀在最后提醒:“当知是心,不可信也。”所以,相信因果的人,要好好思维这些道理,之后应当注意取舍,用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戒体。现在人贪欲特别炽盛,很多家庭不和睦,不正当的行为太多了,其实这些在今生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痛苦,来世将成为堕入铁柱山地狱的因,故不可不慎!
二、如何断、如何修持
曾有位高僧讲每日无事时常常读诵《四种清净明诲》,可以祛除男女淫欲,如果能够背下更好,百日之后,不但可以忘掉男女之事,而且连忘掉男女之事的这件事也会忘记,达到身心具忘,极为清净之境界。后就可以不必再读此文。望与君等共勉之。
手抄叁十遍乃至更多,可以帮你消除婚缘不顺的业因。
《现代因果实录二》-----妙法老和尚开示
“断除淫欲的人,不仅有强健的体魄,体内的精华,会蓄结成坚硬无比的舍利子。”
有一对青年居士夫妇请教妙法老和尚,说自己皈依佛门后,鸡鸭鱼肉蛋没费事就戒掉了,酒和烟随后也相继断除,唯独戒淫欲,虽尝试几次均告失败。男居士说每当自己心中生起欲念时,也曾心中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但终会被淫心所取代,事毕苦恼不已,请老和尚赐教。
师父开示:你们能精进修行,令人赞叹。莲花之所以圣洁,在于它能出淤泥而不染。释迦佛离开娇妻爱子出家修行,实际上就是示现给我们修行成佛的必经之路。在家人若能断欲,如出家无异,将成为世出世间修行人的典范。
念观音菩萨圣号就可以帮助你止住淫心。但不是在淫心已在心中生起时才求助于观世音菩萨,而是在平时就要“常念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最主要还是要先明理,明白之所以要断淫欲的道理。“明理即事”——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自然成就。“即事明理”,在实行当中再去体悟其中的道理,这样才会更加牢靠。所以建议你们把《楞严经》的“四种清净明诲”背下来,从“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叁决定义”开始。为什么要背下来呢?背下来之后就能在空闲时随时默念,或小声念。如早晚散步时,骑自行车,乘公共汽车外出时都可以利用。背诵一遍约需十分钟,每天少则一遍,多则更好,尤其临睡前,一定要背诵一遍。也可以在初学时当作日课诵持,塬来的早晚课也可以用“四种清净明诲”取代(指在家人),若能念出声来,不仅自己受益,你周围看不见的众生也会跪听你的念诵,皆可受益,那么你自然有无量的功德。
如是这般修持,叁个月之后,一定是“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断性亦无”,就是连自己已经断了淫欲的念头也没有了。与时俱生的是一种轻松、自在、法喜充满的境界,却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这是断淫欲的人自己才能体会得到的圣境。
达到这种“身心俱断”之后,可以不再背诵“四种清净明诲”(当然也可以终生受持),因佛的教诲已铭刻在了心中。
这时才会发现,过去自己认为“世界上最美妙的事莫过淫欲”是错误的。淫欲带给人的只是瞬间即无的快感,而不是快乐,因为相继而来的疲劳,精疲力竭,不是乐而是苦,更别说由此而产生的疾病,夫妻间的矛盾,离异,乃至死亡,皆源于淫欲炽盛。淫欲如是为了人类的延续,天经地义。除此,应当适度和节制,而修行人则必须断除,因为“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有个别人在断欲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偶然出现无梦遗精,属正常现象,不必理会,会自然除尽。
“精疲力尽”,实指多淫欲的人,不仅有害健康,而且会减寿短命。
“养精蓄锐”指的是断除淫欲的人,不仅有强健的体魄,体内的精华,会蓄结成坚硬无比的舍利子。断欲的时间越长,圆寂火化后留世的舍利子越多。舍利子是视同佛菩萨的圣物,世人诚心礼拜者会受益多多。
所以,如能戒除淫杀盗妄的修行人,必能“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