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修道,要有基础,第一是物质基础。第二是身体基础。
要修行,首先要有生活保障。现在很多人学佛,一心就出离,然后班也不上,活也不干,钱也不赚,每天念佛。以为这个叫做解脱。或者认为这就是最大的功德。甚至瞧不起那些上班的人,觉得他们都没有善根,不知道解脱。那修行真的是如此吗?很多人越修行,越没有福报,世俗事业也没有成功,想要出家也出不成。这个是比较危险的。
你要修行,首先也要有地,有地才有福报。你看出家人为什么要盖寺院,没有地,就无法弘法。这个是很现实的。古人讲的,身安而道隆,身要安住,福报要够。那在家人和出家人不同,在家人身安,最起码的家庭要和睦,出家人在寺院,常住也要六和敬,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没有是非,大家欢欢喜喜的才能修行。
有了地,就要培养福报。出家人也不是一天到晚躲着念佛,他要接待,要自己耕种,要处理很多事情,早上四点起来,到晚上九点睡觉,没有周末周六。他们的福报就是这么拼出来的。世俗人还有上下班,有休息日。修行人是没有的,休息日更忙。人家是这样子培养的,所以福报才大。
有人说,我不追求人天福报,我要去极乐世界。不追求,不代表就没有啊。想要修行,连人天福报都没有,那要如何求得出世间的福报呢。出世间的福报,比世间的福报更难求。
虽然说,三宝门中福好修。那是说求世间福报而言。那要求出世间福报,让人天敬仰,那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民国时期,禅宗也是大德辈出,像来果老和尚,冶开老和尚,虚云老和尚等。说到开悟境界来讲,应该都差不多。为什么虚云老和尚,他影响力最广泛?那就是他福报最大。他一辈子就盖庙,收弟子,度众生。也活得最久,一百二十岁。他福报大,所以对后来的人影响大。
古德说,不盖庙,不知祖师之艰辛。修行是要把所学的东西,兑现出来。这里面就有酸甜苦辣,要面对这个境界,和各种人处理关系,那就不是打坐时,或者躲起来念经那么简单。比如虚云老和尚,如果你看他开示,其实看了也没有意义。他的开示都是给禅堂里用功的人讲的。那他讲的话,都是高尖端的部分。那低层部分,他就不讲了。比如老和尚自己盖庙,自己还懂风水地理,堪舆。那他也没有讲。那老和尚,他有次生病,就去占卜,从药王华佗那里占卜来了一味草药,治好他的病。后来老和尚还发愿,以后盖庙都要建华佗殿,来报答华佗救命之恩。
不要把修行想象的那么容易,好像念念佛,就觉得自己功德最大。比如修《金刚经》,就说起口头禅,一切都是空,不要执着,如梦幻泡影。真的是如此吗?其实《金刚经》是给大福报,大菩提心的人说的。那些福报很多,利益众生很多的人,他也会有痛苦。那佛陀就给他开示《金刚经》的道理。他就解脱了。记得,《金刚经》不是给福报很小,很自私,想自己了生死的人说的。
那些在世俗事业上很拼命的人,他修行起来,就容易成就。因为他有拼命的因素,努力的因素。放在修行上,他也会很努力修行。那世俗事业做不好,又想闭关的人,修个一辈子,估计也是没有用处。他没有努力的因素,就想着捡便宜:念哪经成就更快,求财最快?都在搞这一块。这就是偷心。是很可惜。
第二点,是讲到身体基础。修行要尊重天地宇宙的规律。听闻佛法后,不要觉得自己已经跳出三界了。这个是很颠倒的。那要怎么办?就是恰当的运用这个色身。
药师法门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说一个人是否修行有成就,从色身上可以看出来。幻化色身即法身。真正的心转变,心有能量后,色身就能转变。古人讲的,相有心生。那其实一个人福报大小,从相上也可以看出来。像五祖弘忍小时候,有师父看到他,就说,这个小孩了不得,佛陀有三十二相,他就有二十五相,就差七相就圆满了。这个相,也是福报所化现出来的。
如果要了解禅宗,你去看禅门公案,看他们表演来表演去,那就错了。看公案就好比看电视一样,你看电视里面的人,好像都不用吃饭,不用上厕所。那是很不现实的。那禅门的现实是什么,就是在生活中修。生活是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会有遇到各种境界,也会有情绪,喜怒哀乐等。就需要《黄帝内经》。
禅宗大德,很注重养生,一边说色身是臭皮囊,但一边他们生活规律,从来不乱动。没有三更半夜跑起来打坐,也没有故意饿着肚子。而且他们住的地方,都是风水宝地,灵气十足。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就是需要身体功夫。
修行人一定不能忽略身对心的影响。比如说看一个人有没有魄力,看哪里?看鼻子。看一个人有没有志气,看他肾气足不足。小孩子肾气很足,都说自己长大要当科学家,当作家。年纪大了,只记得呆在家,成为宅男宅女,甚至班也不上,人也不想接触。这就是肾精严重不足而引起的。有的人越修行,越躲起来,其实是身体也出毛病了。
除非是大修行者,凡夫都是被色身转。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这个意思。人的创造力最丰富时,是在三十岁左右。像虚云老和尚,在四十岁之前,他都是到处参学,听经,下各种体力和脑力的功夫。五十多岁,他开悟后,就一心建寺度众生了。
修行要趁早。我虽然说,大家不要执着文字,但不是不要文字。文字般若也是很重要的。单单有境界,但没有文字功底,那再美妙的佛法,也是宣扬不出来。就像六祖他境界很高,但他文字不行,但弟子法海禅师文字般若很高。所以就有了《六祖坛经》。文字功德,也是功不可没。
转自:福安观音寺 新浪博客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