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才是水浒中的道家代表
《水浒传》里征战方腊处,是全书的一个分界线,在此前,水浒好汉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未折损一人。但“一战方腊起,九死一生还”,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在征战方腊前,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最明显便是,公孙胜洒脱离开,成为第一位离开的人。
公孙胜在水浒江湖中,最突出的标签,并非是他会什么法术等,而是他属于道家的代表性人物。也皆知,自古道家多牛人,每遇王朝乱世时,总会有道家人物登场。
比如秦末时期张良的师傅:黄石公,故意丢鞋考验张良,最后传授给张良兵法。还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末时还有刘伯温等。几乎成了套路!
水浒自然也不能避免,所以公孙胜便承担其了这个角色,至于另一位在水浒中,也总爱一身道装打扮的“加亮先生”吴用,则显然是位“假道家”了。所以两人的表现,截然不同。
劫持生辰纲时,公孙胜主动寻到晁盖,同吴用一起,干成事后一同去了梁山。但两人的分界点是宋江上梁山后,公孙胜借口探望母亲离开了梁山。而吴用则倒向宋江,因为宋江的那套“招安得富贵”,切合他的需求,这种行为,如何算真正的道家?
(二)为何公孙胜潇洒离开
即,吴用并非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出世的道家代表人物,最显著的一点便是,这些人出世,都胸怀济世安民之志,绝非为追求荣华富贵而来。所以只有公孙胜,不但本身是道家弟子,其精神层面也符合道家特点。
所谓出世则济世安民,隐归便修身养性。所以,从公孙胜主动投奔晁盖,又主动离开宋江来看,显然公孙胜所代表的道家,根本就不承认宋江是值得辅佐的人物,相反却看好晁盖。
这点从公孙胜被李逵、戴宗请回时,也能强烈感觉到。罗真人不同意公孙胜离开,直到李逵斧劈罗真人后——这里其体现出了,宋江等的特点,做事不择手段,为达目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罗真人惩罚李逵,让李逵“从天而降到蓟州府厅”被认为是妖人,遭到衙役们“一盆狗血,没头一淋;又一个提一桶尿粪来,望李逵头上直浇到脚底下……”这正是道家人眼中的宋江等,妖魔般的人物。
虽最后罗真人同意公孙胜下山,但这是相当于罗真人遭到恐吓后,公孙胜被绑架回宋江身边的,所以才要求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故而在征讨方腊前,公孙胜以此为由,而潇洒离开。
可见从头至尾,宋江都没有得到道家的认可,因为宋江在全书中从未改变过其“追求富贵,飞黄腾达”的人生理想,哪怕入了梁山后还是如此,只不过变了下花样,成了“招安得富贵”,这种高举着“为了众兄弟好”自私的勾当,自然不配得到道家的鼎立支持。
(三)佛家金刚鲁智深的圆满
除了道家外,佛家也有代表人物在水浒江湖中,这便是鲁智深!从全书来看鲁智深,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这简直就是一位胸怀大慈悲的,佛家的怒目金刚。
那么为何鲁智深没有中途离开?这其实便是道家和佛家的不同之处。道家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之说,佛家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明白了这两种方式,便能明白为何鲁智深,虽坚决反对宋江的招安得富贵,却又全程跟随到最后,直至坐化圆寂。在鲁智深圆寂前。曾给自己一生下过一个评语: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种境界,非金刚不可有!也就是说,鲁智深的成功,不是成功在他活捉方腊,而是完成了使命后,终于顿悟道“方知我是我”,水浒江湖中一尊拥有大慈悲之心的怒目金刚。
而所谓的善果和杀人放火等只不过是一种霹雳手段,故而慈悲之人,方得正果!这便是为何鲁智深活捉了方腊后,便坐化圆寂的隐语。
在鲁智深坐化后,径山大惠禅师,也曾点评过鲁智深,堪称是正对应鲁智深的自我点评,原文是:那径山大惠禅师手执火把,直来龛子前,指着鲁智深,道几句法语,如下: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鲁智深用了个“咦”后,说: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而径山大惠禅师道出个“咄”后,颂: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鲁智深终于圆满了!
(四)拯救者的缺憾
鲁智深,为“金氏父女抱打不平,拳打镇关西”后,离开“人间”进入“佛门”,最后入得“地狱”,虽慷慨激昂驳斥宋江的招安,试图拯救梁山而失败。最后活捉方腊却圆满坐化。堪称是只把“富贵留给不可救赎之人”。
这个富贵,自然是指方腊,“不可救赎之人”自然是说宋江等执迷不悟者。宋江等得此富贵,最终无福消受,被毒死。
纵观鲁智深这一生,其实他一直是一个拯救者,除了金氏父女外,还拯救过林冲、刘太公的女儿等、甚至从精神层面上,还是武松的引路人!但他却无法拯救“不可救赎之人”,这虽是一种缺憾,但谁又能否认,这种缺憾恰是反衬出鲁智深的圆满呢?
倘若说,从道家的公孙胜身上,能感知到“有一种智慧叫转身潇洒离开”的话,那么从佛家的鲁智深身上,则能清楚的感知出 “哪怕再大的慈悲,也不能拯救所有人”。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