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定寂为体,以慈忍为用,唐玄奘取经以后,在大唐空前繁荣。诗歌是大唐最灿烂的文化。这两种文化不可避免的融合在一起,留下了很多别具一格的诗篇。著名的大诗人王维,甚至被称为“诗佛”,有诗作传世的诗僧,也有近百位之多。我选了八首七言绝句,都是诗人在和佛教僧人的交往中,有所感悟而写的。今天读来,仍然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躁,治愈我们的心灵。
赠商山僧 韦蟾商岭东西路欲分两间茅屋一溪云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
韦蟾的这首诗,第二句的“一溪云”,是唐诗中惯用的写法,能给人以意境之美。诗人们通常不写天上的云或溪中的水,而写溪中云的倒影,简单几个字,就把行云流水都表达了,还暗含着溪水清澈、吾志高洁的意思。“耳重”这两个字,是僧人说的。诗人感悟到,这是不要理会是是非非的意思。世上的是是非非太多了,两耳不闻,不听不论不传,是最好的。
送僧归山 熊孺登云身自在山山去何处灵山不是归日暮寒林投古寺雪花飞满水田衣
云身,指行脚僧人,居无定处,来去自由,无羁无绊。诗中的“何处灵山不是归”,也就是苏轼词中写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悟到这一层,对宦海沉浮,他乡羁旅,就不那么痛苦了。可以像“云身”那样自由自在,山山都可去,处处都如归。到了哪个山,就唱哪山歌,精舍也好,古寺也好,升荣也罢,贬辱也罢,能容身处即为家。行脚僧人,也很像现在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爱好者,让人很羡慕。
定僧 元稹落魄闲行不著家遍寻春寺赏年华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
元稹这首诗,是顿悟,心灵瞬间得到宁静。诗人落魄时,在家呆不住,到处乱走,发泄心中的烦闷焦躁。偶然来到一个地方,看到一颗开满春花的树下,坐着一个入定的僧人,诗人的心瞬间宁静了。僧人就坐在花下入定,繁花似锦也好,风吹花落也好,他都不为所动。看到这一幕,元稹顿悟了,“满树狂风”就是宦海风波,“满树花”就是似锦前程,既然荣辱并不由你的心情所决定,那么烦闷焦躁又有什么用呢?能“定”才是真理。
赠僧戒休 鲍溶风行露宿不知贫明月为心又是身欲问月中无我法无人无我问何人
“无我”,是佛教术语,大家还是自己一下吧,我实在解释不清楚,理解不透,或者暂时理解为佛教中的修行境界吧。诗中的戒休僧,几乎已经和自然界完美融合了,与“庄周梦蝶”有异曲同工之妙,究竟是明月还是戒休,是戒休还是明月,如何到了这个“无我”的境界的,不知道。他明明站在月下,等诗人想去问他妙诀的时候,他又化成一片月光了。诗人用这种艺术手法表现出“无我”的境界,让人心底一片空灵。
谢韬光上人 姚合上方清净无因住唯愿他生得住持只恐无生复无我不知何处更逢师
姚合,世称“姚武功”,和贾岛是好朋友。这首诗的主题是对韬光上人的赞美。题中的“谢”字,不是“感谢”,是“谢绝”的意思。韬光上人安排诗人在“上方”居住,诗人谢绝了这个邀请。“上方”是韬光上人居住的内室(千万别想歪了)。诗人说自己不住“上方”了,但是非常感激韬光上人的邀请,希望他生还有幸能与韬光上人做朋友。随即赞美韬光上人的修行,已经到了“无我无人无众生”的地步,不会再次堕入轮回中了。
赠无相禅师 罗隐人人尽道事空王心里忙于市井忙惟有马当山上客死门生路两相忘
罗隐是讽刺之王,他的诗辛辣之极。这首赞美无相禅师的诗,依然是通过对比手法,前两句讽刺那些“身在佛门、心在红尘”的人,后两句赞美无相禅师是真正的得道高僧。“空王”是对佛的尊称,诗的前两句说,有的人虽然说自己皈依佛门了,但实际上营营碌碌,比市井小人还趋利。后两句说,惟有马当山上的无相禅师,才真正的忘记了生死荣辱。马当山是长江天险。罗隐的眼光特别锐利,看透了尘世。
访贯休上人 吴融休公为我设兰汤方便教人学洗肠自觉尘缨顿潇洒南行不复问沧浪
这首诗是吴融贬官上任时写的,他中途去拜访贯休上人,用“兰汤沐浴”一语双关,比喻贯休上人用佛法对自己灵魂的洗涤。“方便”,佛家术语,指“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让人领悟佛法”。“洗肠”,指洗尽心肠中的忧愁愤懑。唐朝人写的诗,好像有点污,可别想歪了。“尘缨”,比喻尘俗之事。“沧浪”是指“沧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缨”的典故。贯休上人的兰汤沐浴,已经洗涤了诗人的尘俗烦恼,不用再到沧浪水去洗濯了。
赐礼佛名者 韦庄何用辛勤礼佛名我从无得到真庭寻思六祖传心印可是从来读藏经
韦庄用禅宗六祖惠能“顿悟成佛”的典故,劝人们不用辛苦的读经书。“佛名”指《佛名经》,“无得”,指没有的状态,“真庭”指真谛的所在。说自己并没有苦读佛经,也从没有的状态,领悟到真谛了,六祖惠能传心法也是这样顿悟的,不是通过辛苦读经读出来的。这一思想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已经不仅限于佛教,还影响到儒家,宋儒以至王阳明,都受到“顿悟”的启发和影响。我们也可以期待,没准哪天忽然就“顿悟成佛”了。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