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识

发布时间:2024-05-03 01:38:27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识

六祖大师于法会面对人众时,并不是以取相为摄持受法人等,而是在内心的起点上,就是以“无住”这一思想来楷定自己,不于接众闻法者的差别作为起念生起处并为其所系缚。况惠能大师曾言菩提本自清净,自内心若清净,自内心不起妄念,不起执着,不于一法上去摄持,那么于诸时会大众又何能生诸差别呢?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无念是对于内在妄念与贪欲的否定,无相是对于外在虚幻色法的否定,而无住则是不执着于内在妄念、贪欲与外在虚幻色法之义。

六祖惠能的三无禅法理论是以无住为中介,以此联系无念与无相,形成了无念(内在)——无住(不执着)——无相(外在)的三合一的模式。”六祖大师将僧尼道俗等诸人上冠于“善知识”的称谓,也是对时会的诸人从自性上作了肯定。“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便是首先于自心上就体现了“无住”这一重要的思想,再而扩延于大众,在自内心上能做到如如,于诸境界亦能不动。

坛经,六祖慧能

所以因由“无住”,而能令自他皆无所系缚,并从自性平等、菩提本净的角度来说,岂非是“无住皆佛”?可见其“无住”的思想不用说以一部《坛经》加以诠释,于一称谓上亦能了然于前了。

《劝发菩提心集》中佛对宝明菩萨所提出对善知识该如何认定时,有这样的一段对白:“尔时宝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是善知识?’佛言:‘善知识者,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以来究竟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如。住于实际,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又《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这样说道:“佛告阿难:当念父母及善知识恩!是故知恩,常当报恩。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法华经》云:“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见《佛本行集经》中说“若人亲近善知识者,承事亲善,虽未证的利益之事,交获世间名闻流布。”又《大庄严论经》云:“近善知识者结使炽盛能得消灭。”《杂宝藏经》云:“善知识者,长夜与人安隐快乐。”又《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善知识者,开示显现一切佛法;善知识者,是奇特法,令人得见诸佛法故。

六祖,坛经,慧能

善知识者,为明净眼,令人见佛如虚空故;善知识者,为善津济,令人于佛华池,得源底故。”所以,由这些经文为证,可见能被称为“善知识”的,不论是在同行,还是教授等诸位置上,都要做到自身对佛法有正知正解,且要有能够增上他人于世出世法上的利益,能灭恶修善,能得安乐法喜,最终而能达无上菩提涅槃为最高准则。

孟子曾说: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从以上经文的举证及后所列诸经对“善知识”这一称谓的体察上来看,大师对听法众称“善知识”一词,便可看到师在日常行事、说法接众的时候,并不是以高高在上的身份自居的。所以唯一能说明的,应该是大师的这些行宜,正是合乎其思想的具体表现。

六祖大师说到其无念法门时,有这样一中心句:“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谓的“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六祖慧能,坛经

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平等。六祖说“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所以不要怕迷,有迷才有悟。再把话说穿,迷悟都与佛性无关,迷悟是二法,而佛性是不二的。当教师的常问学生懂不懂,学生间懂与不懂是有一时差别,但从本性上来讲又有什么差别呢?昨天不懂,今天懂了,都只是本性功用上的显示而己。

六祖还把虚空的道理,归结到“世人妙性本空”上来,我们每人都具有这个“妙性”,这个“妙性”又是“本空”的。怎么“妙”法呢?就是与虚空一样:无是无非,无长无短,无色无相,而且“无一法可得”。也就是说,虚空的那个德,我们本性全有,就这个虚空也在我们妙性之中。有的人说佛法玄妙,是有点玄妙,不玄不妙怎么能解脱呢?但这个玄妙不是别的,就是你自己那个心,这就是禅宗的作略。

坛经,六祖慧能

慧能认为,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所有的邪念均由心而生,如果内心产生虚妄邪念,便会做出邪恶之事,心中生发善良的念头,就会做出善良的行为。自我皈依的人,除去自我本性中的邪恶之心、嫉妒之心、谄曲之心、诳妄之心、轻慢之心、贡高之心,才能避免做出恶的行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的罪过,才能识见自我本性。

《坛经》中也说道:“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这些都是凡夫众生不能体认有相法,不明它只是一种空性的存在,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道理。

文殊菩萨、弥伽、休舍优婆夷等多人呼善财童子为“善男子”、诸天呼其为“善来大智慧人”,弥勒菩萨呼其为“善来童子”、夜天等则呼其为“佛子”,诸如此类称呼,我们从这些人所处的身份和我们的常见思维中,也是可以认定和接受的。但是将听法众呼为“善知识”的,在诸经文中,并无所见。

《坛经》,而且都听到了,这就是“妙性”嘛。这个“妙性”是什么呢?是耳朵、大腿、丹田?总之你找不到,你说妙不妙! 拿相对、具体的东西在这儿找是找不到的,所以才是“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若有一法可得,就不妙了,也不空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