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晨
1、心念的力量
一个人的外貌与他的内心思想密不可分。相由心生,外貌多数是内心思想的外在显现。一个人起嗔恨心,那他肯定面目可憎,叫人厌恶。若一个人起慈悲心、柔软心,他的外貌肯定和善,叫人心生欢喜。有位西方的心理学家说:“你的心态是什么样子,你的生活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你的命运就会成为什么样子。”
希望成为美丽的人,用美丽的心念来看待世间,你不但发现一切变得美丽,连自己的外在也会越来越讨人欢欣!
2、多赞美
好话,谁都爱听,而且不仅仅是人。佛在《楞严经》上早已说过:“宇宙万物皆能闻觉知”,而科学家从对水的实验中就发现,水的结晶是如何随着外在的声音而改变它的形状。江本胜博士依据水会受物体振动而起变化的原理进行试验。当他播放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名曲时,在显微镜下,他看到水的结晶随着优美的旋律不断产生美妙的变化。
对水说好听的言语,水结晶成漂亮的图案;对水恶言恶语时,水结晶混乱无章。这个震撼人心的结果也反应了人的精神对物质的影响。我们还进一步看到,善念能够让物质变得美好,而恶念则令物质变得丑陋。看看这些图片,做父母的可能就会明白,若是自己对孩子多些鼓励与赞美,孩子会更加聪明漂亮。对别人多赞美,口出善言美语,自己听得多了也自然更加美丽。
3、多忍辱,不生气
多忍辱,少生气的人脸色自然好看。《佛说罪福报应经》记载:“为人丑陋,喜嗔恚故。”说明长得丑陋的人,是由于前世喜欢生气怨恨之故。“为人端正,颜色洁白,辉容第一。手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说明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
4、忆佛,观想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世尊那日因为忆佛、念佛,受到阿弥陀佛神力的加持,使他当日的相貌特别好看、庄严。当他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十方一切诸佛跟释迦牟尼佛融合成一体,释迦牟尼佛当下就变成一切诸佛,佛相貌之庄严可想而知。即使连最庄严的佛陀在念佛都会得到诸佛加持而面目变得更为庄严,若是我们诚心忆佛、观想佛,我们的面目怎么会不变美好呢?
许多经典都告诉我们,佛的相是最好的相!我们念佛,心里有佛,相貌不知不觉就变成佛相。我们要想相貌好,就多念佛。念佛、观想佛,身心就会逐渐变成佛的样子。释迦牟尼佛想阿弥陀佛的时候,相貌就变成了阿弥陀佛的样子,显示无比殊胜庄严。
5、感恩
懂得感恩的人最美。感恩自己所获得的一切,感恩一花一草、一人一物。对所有一切常怀一颗感激的心,内心就时时绽放朵朵迷人的花儿。满心芬芳的人,怎么会不洋溢着如花一般的美丽呢?
6、多于佛前献花
《佛说罪福报应经》记载“为人丑黑,遮佛前光明故。”长得又丑又黑的缘故是由于把佛前的光明遮住的缘故。由此可知,如果常献花于佛前,庄严佛像,必得好相。
7、微笑
有人说,微笑是绽开在脸上最美的一朵花。所谓:“拳头不打笑脸人”,微笑的表情总是楚楚动人,令人愉悦,使人感觉亲切。最主要的是,微笑不仅给人的外在美感,还在于微笑的表情所传递的信息,是一种怡人和美好的感情。微笑总是给人带来欢乐和幸福,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常把笑意带在脸上,把善意传达给所有人,完全不用任何成本却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可是最方便又有效的美容妙方。
8、多接近“美人”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接近“美人”,自然也会受到他们的美丽哲学的影响,自己迟早都会变成“同道中人”。“美人”不单单只是指拥有美丽的外表而已,而更重要的是指心灵美丽的人。常与“美人”接触,无形中也让自己的心灵多接触一份美丽,自然美亦由心生。
9、念佛号
念佛号,变漂亮,是否有点无稽之谈?《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有云:“诸佛子等,若闻妙色身如来名号,能令汝等不受丑陋,诸根具足,相好圆满,殊胜端严,天上人间,最为第一。
”经典就已经说明了念佛号可让一个人的相貌变化,而佛咒语其实就是提供了变漂亮的方便法门。若是希望外表庄严,有美感,有众生缘,可以随时念: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寂音如来、南无宝莲花步如来。念这三尊佛时,可以把自己以前丑陋的“基因”(如你以前的生气、嗔恚等等的心念)去除掉。
阿弥陀佛,愿一切有缘之人生生世世拥有亮丽容颜,布施欢喜,日日心如明镜,时时自在吉祥!
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说:“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这句话说明:一个人的相貌是会随着他的心念善恶而改变的。纵使他现在已经有了凶恶的面相,可是他却经常起慈悲心,那凶相不久便会转化为吉相。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