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11月1日至3日,云南省佛教协会与大理崇圣寺联合举办2013崇圣论坛,全国著名佛教文化专家、大德高僧发表真知灼见,共论云南佛教在中国国际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院长刘成有发表了题为《云南佛教文化的多样性及其特征》的主题演讲,论文全文如下:
云南佛教在整个中国佛教的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这里沉淀着世界三大语系的佛教,而且毗邻东南亚各个佛教信仰国家和地区。这样独特的佛教文化生态,不仅在国内外其他地方都无法复制,而且也提供了三大语系佛教长期和谐共荣的典型个案。这样的佛教文化生态,显然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
一、云南上座部佛教及其文化特征
上座部佛教是印度部派佛教之两大根本部派之一。后来,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盛行之后,同泰国和缅甸等盛行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徒之间,互相往来,相互学习,相互补救。在斯里兰卡的佛教兴盛时期,把大寺派上座部的学说传播到泰国、缅甸去,到了佛教衰落时期,又从泰国及缅甸把上座部佛教传回来。由于云南毗邻东南亚各国,因此很早就接受了南传上座部佛教。据史料记载,上座部佛教约在七世纪中由缅甸传入。最初未立寺塔,亦无僧团组织,经典亦仅口耳相传。约在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
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傣族第十九代宣卫使刀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此后,上座部佛教即成为傣族的主要信仰。傣族的集居地带为现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云南上座部佛教体现着朴素化、生活化等鲜明的文化特征。
第一,南方上座部的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的传统。不论是思想还是行动,都具有原始佛教简单、朴素的特点,并不象后来的大乘佛教那样注重理论思辨与神学建构。因此,其主要的特色,就表现在对个人修行的重视上。个人追求的目标,主要还是成就阿罗汉。作为佛弟子,要达到证涅槃这一步是不可能的。所以,上座部佛教,从总体上看,比较强调质朴的个人修行方式,因此也特别强调对十二因缘的观照,认为只有通过类似的观照才可以达成个人的解脱。逻辑思辨、理论抽象在这里的作用并不占主导地位。
第二,在盛行的南传佛教的国家和地区里,仍然生存着数以万计由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亲自组织起来的比丘僧团,严格地遵守着佛陀所制定的规章戒律,过着佛说最简单的生活方式,保持以佛陀本人为规范的形状,身披黄色的佛制三衣,沿门托钵,过午不食,剃除须发,端正庄严,受请应供,修习禅定,讲经说法,教诫信徒止恶行善,深受信徒恭敬礼拜。在佛灭二千五百余年之后的今天,仍使人们能够看见被称为三宝之一的原始比丘僧团的面貌,是由上座部佛教徒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而且,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生活化的特色也体现在傣族佛教的节日上,这些节日颇多,像泼水节等就是对释迦牟尼出生传说的模仿与创新,具有丰富的现实生活的内容。
上述所谓的朴素化、生活化,虽然与早期印度佛教和斯里兰卡佛教有关,但也正反映着云南上座部佛教的民族化特色。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化,尤其以傣族佛教最有特色。傣族佛教宗派的划分,实际上是具有民族特点的,也体现着印度佛教在傣族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傣族佛教大致分为田园派与山林派。一般认为,山林派本派持律精严,僧侣隐居深山密林中,以石为枕、树皮为被,日食一餐,生活清苦,终生独处;田园派主要流传于景洪等坝区,以景洪县宣慰街大佛寺为中心,其戒律不如山林派严格,僧侣日居佛寺(寺建于村寨之中),与村民来往频繁,并为病者驱魔,为死者开路。后者每逢宗教节日,均主持宗教仪式。田园派寺院还有寺奴、寺田,收益颇丰。傣族佛教所奉行的经典内容与南传巴利语系三藏相同,但编次稍有差别。三藏典籍有巴利语的傣语译音本、注释本及部分重要经典的傣语译本,另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所撰的着述,除经典注释外,尚有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传说及佛经故事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云南南传佛教的民族化特色。
二、云南汉传佛教的特点
云南的汉传佛教,与内地汉传佛教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此种分析,比如关于南诏佛教、白族佛教信仰等,学界已有较多的见解,兹不赘述。但总体上讲,联系更多,相似点也更多。一般认为,佛教自印度传入汉地以后,在中国汉地封建社会的土壤中生根、成长,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形成了具有汉民族特色的宗派体系,成为中国汉地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汉地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其特点则集中表现在封建化、儒家化等方面,而这些特点正体现着汉传佛教民族化的本质特征。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