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嗔恚的利益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嗔恚,恨、怒、怨这些都属于嗔恨、嗔恚。如果远离嗔恚,就能得到八种喜悦心。“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损”是损害,这个损害是损害自己。“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诤讼”,打官司。
我有一个弟子是北京人,他丈母娘是福建人。有一次出了车祸,手骨折了,医院给她弄好打上石膏,就让她养个三个月。结果奇怪,她疼啊,过了10天,她就到医院去,她说哎呦,我怎么这么疼啊,医院给她检查一下,没事儿,正常,继续养。结果她越疼越厉害,没辙,她又去医院,医院说没事。后来她就疼受不了了,睡不着觉啊,老人家都70多岁了。后来说换个医院。医院给她一拍片,哎呦,你骨头接错了,赶紧把石膏打掉。原来接的地方弄断了再重接,而且她已经过了那个时限了,都已经长起来了,你说这多痛苦啊,最后还落下点儿残疾。那个医院欠了钱,还让交钱。她气不过啊,不行,我找医院说理,医院讲我没错,我按照正常的方法来做的。这个老人家这气啊!不行,我人争一口气,树活一张皮,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找律师打官司,赢了,实施不了啊,斗不过医院啊。她后来很气啊,气得实在是不行,这个社会简直是太没天理了,怎么办呢?然后她就找到我来问我了。大家猜我给她的建议是什么?现在手怎么样了?手已经接好了,我说你还能接到原来那样吗?接不回去了。现在打官司其实就是争一口气,这时候打官司的意义已经不大了,而且赢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当前的现状就是这样子,而且每天老人家气得不像样。人一生气有害,笑一笑,十年少,火一火,没得活。你成天生气,你说老人家受得了啊?按照佛法来讲,这是一种因果,你说别人没错怎么就错到你身上去了。再说你这样恨也没有用啊,所以我就劝她,息事宁人,她都已经70多岁了,哪折腾得起啊?你还得付律师费。“无诤讼心”,“诤讼心”就是老是不平,老是想讨个说法。我们要是受了委屈会想不想讨个说法?得说个明白,不说明白心里不高兴。到底是不是我做的?这就叫“诤讼心”。
“十大碍行”其中有一句叫“被抑不求申明”,什么叫“抑”啊?压抑,被人压抑,被人委屈。这是明朝的一位禅师写的,祖师写的啊。“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申明”就是申辩,要辩个清楚。“申明则怨恨滋生”啊,双方都怨恨。有智慧的人,“是非以不辩为曲直”。有一个日本的佛教故事。
村子里头有一对青年男女偷情,后来那个女的就怀了孕,生下了一个小孩。别人问她,这小孩是谁的,她就造谣,说是寺院里的一个老和尚的,那大家就群情愤怒啊,都指责这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受冤枉,但老和尚不说话。这个女孩把那个生下的小孩就丢给老和尚了。你想想看,被别人这样冤枉,谁还愿意来供养他?他就去乞讨,然后谁家里有奶了,就去给小孩喂一下。就这样,没有任何的抱怨,也没有找谁去申辩。过了几年以后,这个女孩自己良心受到了谴责,跟大家承认了。大家对这个老和尚非常尊重,假如没有因果报应了,那不完了。没有如果啊,我们每一人都会面对这种委屈。当然确实是很难做到的。
“无诤讼心”是很重要的。大家要记住,是非以不辩为曲直。有些人说真理越辩越明,我要辩清楚。可有时候是越说越说不清楚啊。
“四、柔和质直心”。这个是很了不起的。有智慧的人讲话,很调柔。他说话听着很好听。没有智慧的人说话硬邦邦的。
“五、得圣者慈心”。能得到圣者的慈悲心。嗔恚的果报非常厉害,下地狱的果报啊。我们种的福报再大,做的善事再多,也抵不上“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啊。就是一念的火没压下去,结果把自己所有的功德都给烧掉了。你说这个树木再茂盛,抵得上一把火吗?二十年前大兴安岭的那个火灾,其实就是烟头引起的,一个小小的烟头可以把整个大兴安岭烧了好大一片。同样也是,你这个小小的嗔恨心一念起来了,能够把你的功德全烧毁。所以说,做了老多好事,抵不上你一念嗔心把它全消掉了啊。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能够常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能够使众生的心得到安宁。远离嗔恚就有这样的功德。我要是对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别人,是谁赚了?有些人讲我亏了。比如说别人没饭吃,我给他一碗饭,我不就没了吗?
是亏了还是赚了?我们把自己有的一样东西给真正非常需要的人,比你自己享用它还要快乐得多,有没有过这种体会啊?尤其像乞丐,有些人确实是很可怜的人啊,你给了他之后,你得到的快乐比你自己享用它快乐还要大得多。“七、身相端严”。无嗔恚的人,他的身相都很端严,很威仪。有些人走路做事情很好看,看了就很欢喜。你看有些人走起路来,让人看了就觉得不舒服。嗔恨心越小、慈悲心越大的人走起路来都特别好看。“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以和合忍辱的缘故,能够“速生梵世”。和合,和美和谐;忍,忍辱,这就是无嗔恨的利益。“梵世”是指色界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所有人瞻仰佛陀的时候,都心生欢喜,没有厌烦之心。我们看佛怎么样看都觉得看不够。因为看见佛,就让你生起无限的欢喜之心,就像找到家一样。这就是“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的境界,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回向佛果,回向给成佛,而不只是回向给天上,回向给当神仙。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