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五经一论之一,也是净土宗的重要经典。这部经典涵盖内容丰富,开篇介绍了佛说本经的因缘,接着阐释修习净业三福的具体内容,经中重点论述了净业行人修行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文内容简明易懂,是净业行人修行净土法门的理论指南。兹对其内容介绍如下。
佛为弟子说每一部经典都有其说法的因缘,《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也不例外。本经源于这样一则故事:王舍城有一叫阿阉世的王太子,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调拨离间,囚禁父亲频婆娑罗王,禁止群臣接近他,并断绝了他的饮食。国王夫人韦提希担心夫王饿死,就在澡浴之后,用小麦粉和稣蜜涂遍全身,于宝冠璎珞中盛满蒲桃浆,秘密带给频婆娑罗王食用。频婆娑罗王因食用了韦提希夫人的食物得以不死,并且还能够听目犍连和富楼那尊者说法。阿阉世太子知情后,十分生气,持剑欲杀其母亲。当时有月光、耆婆二大臣犯颜直谏:“劫初以来,……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阿阉世太子惊恐之余,未敢杀母,但将母亲幽禁在深宫。
韦提希夫人悲痛欲绝,从幽禁处遥拜世尊,哀求世尊遣目犍连与阿难前来救助。当时世尊在耆阉崛山即时了知韦提希夫人心中所想,便亲自带着目犍连和阿难从空而来,现身在韦提希前。韦提希号泣禀佛: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这时,世尊放眉间光,遍照十方无量世界,光明又旋住佛顶,化为金色光台。十方无量国土都在光台中显现。韦提希在佛力加持下,一一明见,从无量佛刹中,选取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国土作为归境,并恳请世尊开示往生其土的方法,因此,世尊便说出这部经典。
净业三福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净业修行的基础,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此三福具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修行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都可回向往生净土。佛在向韦提希示现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后,韦提希夫人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往生去处。这时世尊告诉韦提希夫人,阿弥陀佛离此世界不远,你应当观想彼佛国土的往生者。我现在为你广说各种譬喻,令未来世一切凡夫,如果想修习净业,都能往生西方极乐国土。佛在经中说: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陀认为,如果有人想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应当修行如上三福。因为修行净业三福是将来往生西方净土的基础。其中第一福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是劝人修世间之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不仅是俗世中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更是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所应当具有的。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父母和师长的养育和教导。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仅给予子女以生命,而且抚养子女长大成人,同时也教会子女如何为人处世。他们是子女的坚实依靠,也是子女的最大恩人。所以,做子女的在父母年老之后,应当尽己所能地孝养父母,不仅让他们物质生活富足,而且精神生活也愉悦快乐。师长是教给我们知识和技能的恩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培养,才使我们懂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人也变得越来越聪明。对于佛教信徒来说,师长是长养我们法身慧命的恩人,我们在道业上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了师长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应当像历代祖师对待师父一样,侍奉他们的饮食起居。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弟子的关爱。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是对修行之人的基本要求。作为净业行者,应当戒杀放生,心怀慈悲,悲悯众生的痛苦。同时还应当修行佛教十种善业,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佛陀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几点,那么他不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且还具备了往生净土的因缘。
净业三福的第二条为“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作为一个净业行人,还应当受持三归,只有归依三宝了,才有归依之处和修行成功的保证。同时,还要具足众戒。戒律是规范佛弟子言行举止的准绳,也是一个人修行的基础,只有自己的言行都符合戒律的要求了,你才会学有所成,修有所证。另外,佛教戒规还规定佛子应当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些威仪方面的戒条都是对佛子言行举止细微处的规范,在威仪等细行上注意了,才能显现庄严之相,才不会违犯威仪。
净业三福第三条为:“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条是修行大乘之福,属于行善的范畴。作为佛教信徒,如果想求生西方,应当发起菩提之心。佛教认为,一个人初发心非常重要。只有发心了,你才会向着你的既定目标努力。从而最终取得成就。除了发心之外,还应当相信因果。因为,因果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一个修行者如果不相信因果,那么他的信愿行都无从谈起。相信因果,发了菩提心之后,还应当读诵大乘经典,增长自己的智慧,还要劝化那些修行之人,精进用功,以成人之美。
净业三福含摄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一切善行功德,会通净土门与圣道门。净业三福涵盖了人天之福,二乘之福,以及大乘之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本经所开显“九晶往生”之前六品则是修行“净业三福”回向愿生净土者,依行因功德深浅,感得品位的不同。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核心内容是佛陀向阿难和韦提希夫人所讲的修十六种观想之法。这十六种观想分别从十六个方面讲说了修各种观想的具体方法。这十六种观想又可分为定善十三观和散善三观。现分述如下:
(一)定善十三观
定善十三观是从第一观到第十三观(即从日观到杂想观),是佛陀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此十三观是源于韦提希夫人问佛,佛灭度之后的众生,被五苦所逼,怎样才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陀于是分别向韦提希夫人介绍了日观、水观、地观、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等十三观。佛陀在经中向韦提希夫人详细介绍了这十三种观法,认为修这十三种观想即得见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国土。现选几则观想略作介绍。如第一观: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正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日初观。
在这一观中,佛陀告诉韦提希夫人,如果有人系心一处,观想西方即能见到极乐世界。佛陀还介绍了观想方法:观想者当起正念,正坐向西,观太阳将要落下的地方,让心安守一处,专想不移。观想太阳将要落下时,形状像悬挂的鼓一样。当见到太阳时,开眼合眼都了了分明。这就是日想观。
又如第五观宝池观云: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婆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在本观中,佛陀劝告韦提希夫人,众生若能专注一心,观想极乐国土有八功德池水,并且池中之水都是七宝所成,其宝柔软,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均为七宝之色。以黄金为渠。渠底的沙都是杂色金刚;在池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每个莲花中,方圆有十二由旬那么大。在莲花之间,有摩尼之水流动。而且流水之声十分微妙,仿佛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婆罗蜜。再观想有赞叹诸佛相好的人,身上有如意宝珠,涌出金色微妙光明之色。其光化为百宝颜色的鸟。这些鸟相互和鸣,均在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做八功德池想。佛陀认为,一个净业行人如果能够一心观想八功德池的如是庄严,将来不仅照见极乐世界,而且亦能够往生彼佛国土。
佛陀还告诉韦提希夫人想彼佛的方法,以及观想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方法。佛陀还特别告诉韦提希夫人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的具体方法。如第十观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观观世音菩萨的方法: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杂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昼,犹如印文;一一,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莫不弥满。其馀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馀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以上介绍了定善十三观中的几种观法,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佛说观想的基本方法。
(二)散善三现
散善三观主要讲述了三辈九品往生净土的观法。散善三观包含了第十四观到第十六观的内容。三辈九品往生主要分为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其中每品又分为上生、中生和下生三类,所以,就成了三辈九品往生。经中将每辈三品归为一观,三辈共是九品。如第十四观上品上生云: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聚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本品是佛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上品往生的观法。在上品上生的观法中,佛陀认为,上品上生的人,是因为他在修行时勇猛精进用功,才能够感得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到此人跟前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同时,诸佛菩萨还赞叹此修行人,劝其继续用功。此修行人见到诸佛菩萨接引、赞叹,心生欢喜,乘金刚台,跟从佛后,弹指之间,往生西方净土。往生之后,即能听诸佛菩萨演说妙法,得无生法忍。然后于诸佛前,次第受记。最后回到本国,能够令善法不失去,恶法不起作用。
在第十五观中,讲述了中品往生的具体内容,此中品往生也分为上中下三晶。如中品下生云: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此为中品下生的观法,从这段经文可知,所谓中晶下生就是能够行世间之善,孝养父母,怀有慈悲之心。这样的人是世间之善人,但还不具备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但由于在将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为其说西方净土的殊胜庄严,以及法藏比丘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此命终人,因为听闻佛法的功德,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人往生净土之后,经过七日遇到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得以听闻菩萨演说妙法,经过一小劫成阿罗汉。修这种观法的人,即能成就中品下生。
从修行观法来看,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开示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开示观像念佛,后三观为下根业重之人开示持名念佛。从十六种观法可见,不论是何种众生,都能通过这些观法,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即使是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善友教他称念佛名或是给他演说妙法,即能蒙此功德得以往生。阿弥陀佛的临终十念往生,体现出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与究竟方便。为造作恶业众生往生西方净土带来了希望。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由于韦提希夫人请佛开示解脱之法的因缘,佛陀为她讲说了修行净业三福的方法。为了能够令佛世之后的众生都能往生净土,佛陀重点向阿难和韦提希夫人讲述了修往生净土的十六种观法。这部经不仅为佛世众生修行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末法时代众生修行净土法门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每一位净业行人,都应当深入体会本经的含义,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修行。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