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八、菩萨不弃善人,逢凶化吉

发布时间:2023-01-30 17:21:30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八、菩萨不弃善人,逢凶化吉

世法无常,尤其一到老年,更逢各种痛苦,犹如一棵将死的枯树,很难再生长出嫩绿的枝叶来。生命可说是一盏明亮的油灯,一旦油尽,火便熄灭;虽然如此,任何人仍旧妄求性命的长存。其实,要使生命长久存在并非难事,只要了解无上大道真理,便能达到不忧不愁的胜境;因真理本是永恒不变,像太阳、像大地那样的平和无为。众生之心本来也是如此清净,没有一点瑕疵,只因迷失本性,故在苦海里东飘西流,不由自主。然而,诸佛菩萨的心量,实在不可思议的,佛的妙智虽然不易使人了解,但假如能至诚修持佛法,赞助佛法,则必有十方诸佛菩萨前来拥护您。现在略举述几个实例如后:

(一)去年(民国五九年)冬天,有一日,我到李郭慷大姨家,发现她老人家面容罩上一层青黄色,还略带恐怖状,好象站都站不稳的样子。我深觉奇怪,不自禁的问她原因,据她告诉我:近来脚痛得太厉害,用尽了一切心机与方法医治,都不能够治好。不幸的又加患上了失眠症,不得已服用安眠药,仍然不见效用。而后到神坛请示原因认为:元神已堕入阴间,被众鬼魂擒拿,如欲挽回元神就必须拔剑斩鬼魂,因而只好请求道士拔剑斩诸鬼魂,但道士的作法一直没有效果,反而使得身体日益恶化,变得身心疲劳,站不住脚。接着又告诉我说昨晚梦见一大群恶鬼进门,每个人都露出凶猛的神情,张开手牵着她的衣服,扬言要带她走,于是她在万分的惊恐中醒了过来。听了她的一番话,我心中暗想大姨已皈依佛教,而且平日也时常布施,只不过缺乏研究佛理,我应该尽力的协助她。故此我安慰她说:

「您不必害怕,我明天开始为您诵经,便可以将诸鬼魂驱退的。」

「和你谈话时,我就感到好多了,明天你一定要来啊!」大姨吩咐说。

\

第二天下午两点,我开始诵地藏经。然后再去探望大姨,她露出欣喜的表情说:「昨晚睡得很好,今天感到舒适多了。」

我想这次她所遇的鬼魂太多,所以再继诵五天才罢手,说也奇怪,几天以后,果然她完全恢复了健康。我也替她高兴,就从怀里掏出了一串念珠给她,并教导她勤念「阿弥陀佛」圣号。我说:

「念佛工夫等于种植莲花,假使能够至诚勤念,在西方极乐世界里的莲池海会上,就有您所栽植的莲花,这朵莲花一日一日茁长,如果您能念到一心不乱,心地开朗的境地,那时便是花开见佛。反之,若半途懈怠,有始无终,您的心地一定干涸,那么,莲池海会上的莲花便会枯死,您便也难达成正果了。」

自此大姨很欣喜的,照我所嘱,勤念佛号,现在每日大约特持三万声的佛号。最近,她的孙儿又考取了台大医学院,更使她无限欢喜她认为这必然是诸佛菩萨的光明加被所致。

(二)卢林对居士现年七三岁,是位虔诚的佛教弟子。平时乐于布施及念佛,可惜身体不好,常常生病。今年正月初她的老毛病—「气喘」更形恶化了,她的媳妇一片孝心就到神坛求消灾,但道士不敢担当,并说:

「三天后若不死的话,便为您消灾。」听道士那么说,全家人的心上都笼罩了阴影,认为她的寿命将尽。

她的女儿卢碧玉见母亲病危,想起从前曾登记参加「装地藏菩萨像」,必须缴纳一千元,还有四百元未缴,万一寿命一尽,岂不亏欠佛祖的钱?于是就拿了四百元找我。我见她临危之际,仍想起佛祖,不忘布施,真是感动万分。再问详情,一想道士的话实在不合理;试想人逢灾难,才要求消灾。如果险境一过,又何必再求消灾?岂不失去所谓「消灾」的意义了吗?我再想卢碧玉居士平时非常孝顺,她在学校担任教师,另一方面也是标准的家庭主妇,主内复主外,在百忙中还抽空研究佛理,将所了悟的妙理告诉她母亲,像她这样的人实在难得。

于是我说:「凭您这份善心,相信菩萨必会保佑您母亲平安的,我想明天去看您母亲,顺便诵地藏经。」

「真谢谢您了,母亲面临危险,谁都不敢为她消灾,只有您毅然而然担当了这个义务,您实在太慈悲了。」

「好说了!虽然我没有高深的道行,可是相信以我的诚心必能感动天地的。」于是第二天晚上八时,我开始诵地藏经,如此连续了三天。在这期间,天气非常寒冷,碧玉怕我回去时着凉,每晚都准备素食面请我。后来她母亲身体渐渐健康了起来,现在已经一点病都没有了,每天持念佛号一万声以上,精神轻安,过着愉快安乐的日子。

(三)董净荣居士是位精明能干,聪明活泼的女性,曾经做过警察人员,结婚以后改营商业,由于经营得法,至今已有良好的成就,在物质上可以说一点都不缺乏。可是,在这五浊恶世中,世人焉得有十全十美的命运?像她那样的环境,还是有不如意的心事,祇不过因为她个性坚强,不喜欢向人诉苦,故而平时不愿把心事告诉别人,只好默默忍在心头了。但世间的业缘实在太可怕,微薄之自力怎么能倒转乾坤呢?于是邻居的一位太太好心地带她到神坛问卦,问卦的结果说是她有着「大难之兆」,她不敢相信。有一天,卢碧玉居士将她带到我家,托我为她看相,因在我未研习佛经前曾学过算命。只能算是玩票性质不是职业性的,既然求上门来,不得不立刻为她排八字,结果明年真的是遭逢死运,但我安慰她说:

「你不必担心,佛家并不完全重视命运,因有智者能转变命运,只有凡夫始终被命运所束缚,只要你明白命运乃由自心所造,修持善业,便能消灾转福。」

她不愧是位有善根与智慧的人,听完了话立刻明白,而开始实行戒杀放生等善事,并且还利用时间,很用心地研究佛经。

今年(民国六十年)农历正月初一,我接受了她的邀请到她家诵了三天的地藏经。半年后她已是位慈悲、正直、乐观、有为的佛弟子。从前积压在内心的一切苦恼也云消雾散,一扫而空。她更了悟出「人生如梦」的妙理,认为一切苦乐终究是虚空幻影,唯有寻得佛法真理光明之途,才能真得解脱,安乐自在,她终于扭转了自己的命运,走向光明理想的大道,可称得上是位世间福慧双全的人。

(四)庞坤煌居士住于嘉市民族路四六九号,为一齿科医师,他的体验菩萨因缘是从去年(五九年九月间)开始的。那次是为了房屋的问题,和人发生口角;过几天,对方找上门来揍他,结果闹到法院起诉,他太太说:

「为了这件不愉快的事,使我非常烦恼,饭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好象害病似的,最后不得不去问神,问的结果是:「你被阴间凶衰的将军爷缠身,将强牵你入阴间。」见庞太太这样的愁苦,而且以为将有大难临头,惶惶不可终日,我不觉同情,就答应为她诵经。当晚到她家诵金刚经和地藏经各一卷。

经过了几个月后,再到她家。不料她非常欣慰地说:「您来诵经的那晚,我的精神便感到舒适,很快就安睡了。在法庭办的案件也圆满和解了,佛法真是伟大!我已上街买了一座观音菩萨圣像供在堂前,每天买些鲜花奉养。」我听了不觉奇异,因这次的诵经仅一次罢了,想不到却有这样的灵验,如此快便能化险为夷。于是我告诉她:

「佛教教人以德报怨,怨仇宜解不宜结。人生如梦,犹如江水东流,不能回头;世上一切苦乐终究会归于虚幻;所以,我们不应为一些小事而与人结怨。」她非常喜悦地接受我的话,像是更加深一层坚定的信心。

又过几个月,她的一位在高中肄业的女儿到佛教会找我,谈起她有一位女老师,是辅仁大学毕业,待人和蔼仁慈,为学生补习从不收费,不幸的被一位单恋她的五十九岁房客,一时发狂刺杀死亡,她所有的女学生都痛哭不已,尤其这位女老师的端庄、和蔼是学生们永远悼念的,所以便买些鲜花想到墓前追悼。希望我告诉她,在老师墓前说什么话最为适当,以慰老师在天之灵。我当下回答她最好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自然可得超生。

她回去告诉所有的女同学,大家同声齐念「阿弥陀佛」圣号。是晚,我正入睡时,朦胧中见到一位相貌秀丽,脸上略带忧郁的女人,进入帐内,那时我急忙大声地说:「你是谁?是来做什么?」说也奇怪,这女人即刻退隐而去。当时我听到同睡的女儿梦呓道:「妈!您在看什么?」我立刻想到今天在佛教会碰到的事,这么快便来找我,必定是要求我为她诵经的。

但,听说她的祖母亦被刺伤,一家人已迁移他处居住了;无法和她家人谈话,只好在我家自烧香向她说道:「你的苦痛我已得知,现在我专诚为你诵经,但愿你能超生。」说毕开始诵一次地藏经。经过数天,那位女学生很高兴地对我说:「最近,我梦见老师告诉我她没被人刺死,依旧存着生命,教导学生。」听了她的话,我明白这位老师已解脱。

(五)杨庆源居士现年三七岁,居于嘉义市忠孝路三八二巷八号,是位老实的公务人员。二年前,有一次外子对我说:「我有位杨同事,本来有五个男孩,不幸至今已连续死去四个儿子,这些孩子先后在二岁、三岁、五岁死亡;夫妇两人非常伤心,听说有许多人去劝他们信教,依他们的意思是想信仰佛教,今晚你最好到他家去慰问他们。」

那天晚上,我寻到他家时,见夫妇两人正悲伤不已,一看到我说:「我的一个孩子在昨天(四月八日)死亡,今天出葬。过去也死了几个,每次孩子死前都送入医院治疗,花费了许多金钱还是没有用,无法挽回生命。」我听他说今早才出葬,不觉有些恐怖,暗想外子实不该如此心急。我虽未尝丧失勇气,但总觉得室内存着阴森的亡魂似的;既然来了,也不好意思告退。便硬着头皮说:

「这真是太悲惨了!然而如果你们早就信仰了佛教,也许能够逢凶化吉,不致遭殃也不一定。」接着又举几个实例告诉他们。不知不觉谈到夜深,就和他们告别回家。隔了几天再带他们到佛教会诵读金刚经。

过后,我第二次拜访杨先生,他说:「以前有一次我曾梦见母亲披头散发,衣服破烂地告诉我:『现在所住之房屋已被风吹雨打毁坏殆尽了。』我想大概是意指坟墓久未修理了吧?决定以后和哥哥同去整修;不料,昨晚再梦见母亲,和以前完全不同,衣冠非常整洁,而所住的房屋也变成新的,母亲说:『现在衣住已没问题,只是过去所患的病还未治愈。』我在梦中说:『妈妈您不必挂念!我一定会寻药医治您的。』佛法真是奇妙,我还未修理坟墓,为何一诵经就转好了?」

我听他这么说,沉思了一回,对他说:「你母亲已在佛光普照下安居下来,至于她的病,佛法可以说是最好的药方,只要您以后能深究妙理,努力实践,必有莫大感应。」

杨先生脸上充满了喜悦的光辉。接着他太太又对我说:「昨晚我也梦见已逝二十年的父亲,穿件新的西装,容光十分焕发,很高兴地说:『二十年来我被捉进兵营,过着辛苦的日子,昨天突然接到退伍的命令,恢复了我的自由。』」原来佛光也普照到她的父亲了。

自此以后,他们专心修持佛法,每月初一、十五日和早餐皆持斋,又另设一座观音圣像及地藏菩萨圣像礼拜。时光流逝,很快地,杨先生亦皈依了三宝。

不久,他太太有了身孕,我鼓励他学念地藏经,以备后日他太太生产时能为婴儿添增福寿;杨先生虽然努力学习,但因文字大多无法胜任,便托我后日代他诵经。

今年(六十年正月一日)杨先生到我家说:「内人已生位男孩,烦您到我家诵经,好吗?」

我说:「恭喜你了!昨晚我睡到半夜醒来,仿佛发现一位烫过头发的女人在我身旁;本以为是自己的女儿,但我的女儿仅是学生,并未烫发;这一定是和你有缘的人死后无归处,欲藉诵经之力超生。她一定知道我已答应过你在孩子出生之时必到你家诵经,昨晚她已知道孩子将在今天出生,所以前来催我诵经。」

这时正逢年底,非常忙碌,仅到他家诵「观音菩萨普门品」「金刚经」「心经」「地藏经」等。刚巧发现他家饲养一群鸡和数十只小鸭,便顺问他这些是否他太太的进补品,杨先生回答说是她娘家送来的。

我说:「这些鸡大都未长肥,杀了也没什么肉,不如暂时饲养起来,待后日逢节时才慢慢杀;生产时期最好不要开杀戒,可以上街买一些其他的营养品给你太太;要知道杀生过多,恐怕会妨碍孩子的健康。」

杨先生听了非常同意,不但未杀一只鸡,还将它们原本归还娘家。过了一小段时期,我到他家时,见他太太面色红润,一点也不像是产妇的模样,她的孩子也显得非常健康。其后,杨先生更虔诚信仰佛教,他的家自此也充满了喜悦,不再有昔日的阴影了。

(六)这是发生在二年多之前,我到阿里山慈云寺看守佛寺,一到暑假我的女儿利用假期到山上游玩。再过几天,有位师姊也上山来,我想住寺已数月了从未回去,便利用此时下山,让我的女儿、师姊和素兰暂时代我看守。

慈云寺四周为墓地,附近无人居住,每至夜晚山上全部停电。两天后我回来,发现塌塌米上有一小块火烧过的痕迹,便问孩子;她说:「夜晚一片漆黑太可怕了,半夜起来上厕所,顺将蜡烛点燃,忘了吹熄便又入睡了;过了不久,我听到许多人大声吶喊:『着火了!着火了!赶快起来....』当时,我正困得很,心里不高兴说:『别吵!我要睡觉。』不料,他们的喊声越发大起来;如此,终到把我吵醒为止,这才发觉将残的蜡烛正烧到塌塌米上引起火警,于是赶快起来救火。」

我责备她道:「怎么可以如此大意!这么多人陪你同睡还怕什么?要不是菩萨在无形中叫醒你,在这深夜里,谁会晓得来救火呢?」

我听说数年前在阿里山曾发生过一次大火,烧光了一大片森林、房屋;最后,漫延至慈云寺下,大家想寺院一定会被烧毁的,没料到火未烧及寺院便熄灭了。当起火时,阿里山人齐向上帝爷求救,事后,大家也皆认为是上帝爷吹熄的,殊不知此乃诸佛菩萨广大的神力。这又使我联想到:世上不少无知的人,沉迷不醒,实在是可悲可叹的事!

最近听伦参法师说:山上正欲兴建「上帝庙」,已募了数十余万的款项。然而慈云寺呢?它的整修经费一直由玉山管理处处理,本来计划中要兴建一栋宿舍,至今尚缺一些款项未募足。山地人们不明白有了寺院就能*轮常转,开启众生愚昧得见光明。所以我想佛法欲深入众生心中,大家一定要多发心,多努力才行!

(七)这几年来,我时常为了联络佛事四外奔波,远至许多家庭,见一般室内大都以供奉「观世音菩萨」像为主。自从今年以来,我发现有几户增奉了地藏菩萨像;而且这些供养者还获得甚大的福报。现特选卢福居士为代表。

卢福居士居于嘉义市中山路,经营新台湾饼铺,据他太太卢刘桂英居士说,十年前,她先生当了地藏庙炉主后,获得甚多的感应,于是雕塑一尊金装的「地藏菩萨」像供奉。

卢居士能有今天成就的事业,虽是基于他本身老实忠厚努力的成果,但极少人知道他们夫妇还存一片至诚之心尊敬诸佛菩萨;像他们能种植善因,所以更能增添善果。

我在佛教会认识他太太已多年了,几年的接触,使我对她的为人有几分敬佩,他虽然不善于口才,却有温柔的妇德,尤其可贵的是她才艺兼备,除料理家务外,还帮助丈夫发展事业。生性颇为聪敏,如闻一句名言,即力行实践。她现有六个男孩,其中两个已上大学,还有一个名叫卢瑞图的现读国中,就是曾为国家增添荣誉扬威世界的七虎少棒小国手。诚可说是财子兼得。

末了,我顺便附带要说的,地藏菩萨是很灵圣的,而塑装地藏菩萨像供奉,其功德诚然无量,试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记载着的十种功德,可深信不疑。哪十种功德呢?就是:

「一、土地丰壤 二、家宅永安 三、先亡生天 四、现存益寿 五、所求遂意 六、无水火灾 七、虚耗辟除 八、杜绝恶梦 九、出入神护 十、多遇圣因」

但愿大家不要轻忽了如此的功德胜因,大家能够尽心尽力,多多作出供养的功德,然后就有无量的福慧,无穷的安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