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法藏碎金

发布时间:2022-10-07 17:23:47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幻斋佛学文存

  法藏碎金

  徐恒志 编

  慧林校

  出版:上海佛学书局

  地址:常德路418号

  邮编:200040

  2002年9月第1版

  2002年9月第1次印刷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准印证号:2002(167)

  徐恒志居士简介

  徐恒志居士,1916年1月30日(农历1915年12月26日)生人,原籍浙江镇海。少年即受其父亲影响归信佛教。25岁到能海上师处受三皈五戒,法名定真。同时,得王骧陆上师蒙示以般若要旨,并函授观心方法。1945年,随王骧陆上师学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潜心修持。20世纪50年代,在清定上师座下受瑜珈菩萨戒,并为当时《觉讯》月刊撰稿。

  1953年徐老受心密阿阇黎灌顶位后,开始为上海佛教青年会讲授佛法。20世纪80年代起,在上海佛教居士林、厦门闽南佛学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处演讲佛教。20世纪90年代曾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弘法。徐老晚年时仍然为法忘躯,笔耕不辍,鱼雁传书,接引后学。

  徐老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静坐入门》(署名定真)、《般若花》、《心经的理论和实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佛教的人生价值观》、《法藏碎金》、《中国历代养性进德格言、诗偈、楹联》、《佛教常识问答》及《徐恒志佛学文集》等。其中1953年所著的《学佛是怎么一回事》和《怎样实践佛法》两文深受读者欢迎,因而被印成单行本多次在各地再版,还被译成英文流传至美国、新加坡及港台等地区。

  2007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六)凌晨两点三十六分,徐老在上海寓所“幻斋”,手结弥陀定印安祥示寂,享年九十二岁。荼毗后七彩舍利无数,头灵骨完整、舌舍利不坏。历史上仅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和唐三藏法师玄奘有此希有瑞相,徐老为第三人。这是徐老一生精诚修持,为戒定慧道力所熏修得大成就之表相。徐老生前历任上海佛教协会各届理事、上海佛协第八届咨议委员、上海佛教居士林讲师、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广东省元音古寺顾问等职务。数十年来,徐老为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为法忘躯,随机施教,普利群机,令人景仰。老人家一生“以般若为导、以总持为法、以净土为归”,显密圆融、潜修密证,严谨治学、悲心广大。徐老澹泊名利、简朴平易、谦和待人的独特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已饮誉海内外,德望所归,四众同仰。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赞徐老是“当代维摩诘”。卧龙山普净寺智正老法师赠联:

  现居士身虚怀若谷照大千当今维摩诘

  示般若花实相明灯悬万古一代人天师

  尝海一滴  知百川味

  目 录

  序

  自序

  第一 布施门

  第二 持戒门

  第三 忍辱门

  第四 精进门

  第五 禅定门

  第六 般若门

  第七 忆念门

  第八 教化门

  第九 助道门

  第十 修证门

  (附录)辑录经论一览

  序

  如来出世,随宜说法,因众生病既各异,故法王药须多方。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学人往往望而却步。虽然,佛法紧要处原无多子,不过欲令众生断除妄想执着,复兴本有心性而已。众生无量劫来,迷真起妄,安之若素,于六道轮回长夜大苦,不以为患,贪爱五欲,不能自拔。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于是大圣悲悯,教网恢张,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渐渐积功德,自然成佛道。苟欲亲证本性,要在真实行履。欲得实行,必先具正知见,不学圣教,何从启迪蒙昧,有所准绳。徐恒志居士自行之余,心切利人,曩者已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一书,于心性道理,佛教各宗源流、旨趣,修持方便,由浅入深,条分缕析,使初学者问津有自,免致歧误,早已风行海内外。今乃复辑《法藏碎金》,广录诸大乘经论要义,分列十门:以六波罗密为先,盖六度乃诸佛智慧之渊海,菩萨万行之司南。次为忆念,揭示禅净心要: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功高易进,尤为要中之要。复以教化、助道二门匡扶之,如施肥沃土,令苗滋长。既具实行,必有证得,故殿以修正,使知所避忌,不越规矩。此之十门,于佛法信、解、行、证,全始要终,义无不备;且门门互摄,法法圆具,虽曰碎金,皆真金也,即全金也。但当信受奉行,自能深入经藏。得此二书,可谓纲举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方向明斯发心真,用功少而奏效速,如开宝藏,取用不竭,确是暗室明灯,苦海慈航,末法有此,实堪庆幸!窃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何况命系呼吸,转眼隔世,头出头没,有何了期?是以生死大事,端须及早自决,故不揣愚昧,述其大旨,以为劝进。伏祈见闻,仰体诸佛度生之悲愿,与夫居士弘传之苦心,将此二编,潜心披阅,于佛法未入门者,固可得门而入;已入门者,更能升堂登室,一句半偈,等获解脱,学少法而得大利,不仅往生极乐,如操左券,即圆成佛道,普度众生,亦将如愿以偿。功德无量,赞叹莫尽!爰乐为之序云。

  一九八九年五月,净业学人俞德荫和南敬序,时年八十有四。

  自 序

  释迦牟尼佛大愿应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一音说法,异类等解。释尊灭后,结集法藏达八千余卷,卷帙浩瀚,遍读为难。遂忘其愚钝,数年前,敬将大乘经论中,义理精要,文句显豁,而自成段落者,分为十门,进行编集,以便自学,名曰《法藏碎金》。兹念初机学人,与予或有同感,乃进行补充整理,共录自常见之经论四十三种,并标其品名、出处,以便检阅,深愿以法供养,同出苦轮。虽撷录经论,义或未备,挂一漏万,实所难免。然尝海一滴,知百川味,一语半偈,等沾法益。若欲深究,大藏俱在,需者可检。兹将付梓,略志数语。敬祈十方善信,共鉴愚诚。

  一九八九年六月后学徐恒志和南敬序

  法 藏 碎 金

  佛弟子徐恒志和南敬辑

  第一 布施门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第十章)

  《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苦量,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悯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怖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人天果报(杂品第十九之一)

  《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若能观怨(家)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

  《大宝积经》

  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负荷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厌;自舍已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郁伽长者会)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佛告慈氏菩萨:法施有三种事,胜于财施。云何为三:一、财施者,而有竭尽,法施增长,则无有尽。以是较量,胜于财施。二、受财施者,现在利益;受法施者,现在、未来俱有利益,于无量世,恒相随逐,无人侵夺,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不相舍离。三、财施者,能施者获益,受者无益。若法施者,自他俱益,由闻法故,发心速趣无上菩提。由此三义,法施者胜于财施。

  《文殊问经》

  父母佛弟子,远来远去人,病者及看病,此八决定施。

  《地藏菩萨本愿经》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何况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将是命终人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塑画地藏形象,或使病人未终之时,眼耳见闻,知道眷属将舍宅、宝贝等,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象,是人若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寻即除愈,寿命增益。是人若是业报命尽,应有一切罪障业障,合堕恶趣者,承斯功德,命终之后,即生人天,受胜妙乐,一切罪障,悉皆消灭。(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妙行无住分第四)

  《妙法莲华经》

  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怠。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妙法莲华经》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即时入是三昧。……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

  云何菩萨摩诃萨究竟施?佛子:此菩萨假使有无量众生,或有无眼,或有无耳,或无鼻舌,及以手足,来至其所,告菩萨言,我身薄祜,诸根残缺,唯愿仁慈,以善方便,舍已所有,令我具足。菩萨闻之,即便施与。……又观此身,无有真实,无有惭愧,非贤圣物,臭秽不洁,骨节相持,血肉所涂,九孔常流,人所恶贱。作是观已,不生一念爱著之心。复作是念,此身危脆,无有坚固,我今云何而生恋著,应以施彼,充满其愿。如我所作,以此开导一切众生,令于身心不生贪爱,悉得成就清净智身。(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是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普贤行愿品)

  《大般涅槃经》

  尔时释提桓因,自变其身,作罗刹像,形甚可畏,下至雪山,去其不远,而便立住。……宣过去佛所说半偈: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说是半偈已,便住其前,所现形貌,甚可怖畏,顾〔耳+丐〕遍视,观于四方。是苦行者,闻是半偈,心生欢喜。……即便前至是罗刹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处得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大士:是半偈义,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之正道也。……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答言:汝智太过,但自爱身,都不见念今我定为饥苦所逼,实不能说。……我复语言:汝但具足说是半偈,我闻偈已,当以此身奉施供养。大士:我设命终,如此之身,无所复用,当为虎狼〔至+鸟〕枭雕鹫之所啖食,然后不得一毫之福。我今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不坚身,以易坚身。……唯愿和尚为我说其余半偈,令得具足。罗刹即说: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善男子:我舍身时,复作是言:愿令一切悭惜之人,悉来见我舍离此身;若有少施起贡高者,亦令得见我为一偈,舍此身命,如弃草木。(圣行品第七之四)

  财法二施各有二种:一者圣,二者非圣。圣者施已不求果报;非圣施已求于果报。圣者法施为增长法,非圣法施为增诸有。如是之人,为增财故而行财施,为增有故,而行法施,是故名为施不具足。(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施者、受者、财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罗密。

  《大乘起信论》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众生,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第二 持戒门

  《佛说四十二章经》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第十六章)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第二十四章)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第二十六章)

  《佛遗教经》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堕于坑坎。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

  《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优婆塞戒经》

  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解脱品第四)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受戒品第十四)

  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庄严。既受戒已,得人天乐,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如人病重,要须众药,和合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具诸恶故,要须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则不能治。(业品第二十四)

  《大宝积经》

  在家菩萨应受善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忘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郁伽长者会)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汝应持戒。汝若不持,汝若不持,汝口虽说,自耳不闻,如是种种被他讥毁,何能劝人守护净戒。以是当知,先自检身,离诸放逸,坚持净戒,然后为人说正法要,有情闻已,便能信受。

  《法句经》

  不当粗言 言当畏报 恶往祸来 刀杖归躯

  人不持戒 滋蔓如藤 逞情极欲 恶行日增

  恶行危身 愚以为易 善最安身 愚以为难

  行恶得恶 如种苦种 恶自受罪 善自受福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若有上根求净戒  发大精进心无退

  悲泪泣血常精恳  哀感遍身皆血现

  系念十方三宝所  并余六道诸众生

  长跪合掌心不辞  发露洗心求忏悔

  ……唯愿诸佛大慈尊  哀愍护念如一子

  一忏不复造诸罪  三世如来当证明

  如是勇猛忏悔者  名为上品求净戒

  ……涤除罪障净六根  施我菩萨三聚戒

  我愿坚持不退转  精修度脱苦众生

  (报恩品第二下)

  《梵网经》

  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即入诸佛位。

  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一杀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二盗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子、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四妄语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五酤洒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六说四众过戒)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赞已德,隐他人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七自赞毁他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需,一切给予。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八悭惜加毁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十谤三宝戒)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菩萨戒本)

  《大佛顶首楞严经》

  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卷五优波离身识)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偷,修禅定身,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语言证。……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卷六)

  《妙法莲花经》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安乐行品第十四)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如来性品第四之一)

  众生若不护持禁戒,云何当得见于佛性。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性品第四之四)

  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三恶道;能疗恶病,犹如药树;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摧结恶贼铠杖;戒是灭结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桥梁。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戒。(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六)

  《楞伽经卷四》

  曾悉为亲属 鄙秽不净杂 不净所生长 闻气悉恐怖

  一切肉与葱 及诸韭蒜等 种种放逸酒 修行常远离……

  由食生放逸 放逸生诸觉 从觉生贪欲 生死不解脱

  为利杀众生 以财纲诸肉 二俱是恶业 死随叫呼狱……

  若食诸血肉 众生悉恐怖 是故修行者 慈心不食肉

  食肉无慈慧 永背正解脱 及违圣表相 是故不应食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

  若得五欲 当愿众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稳

  学受戒时 当愿众生 善学于戒 不作众恶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著 绝世贪爱

  (净行品)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密。

  《大乘起信论》

  云何修持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第三 忍辱门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第七章)

  《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优波塞戒经》

  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瞋。我今此身,五阴和合,四阴不现,则不可骂。色阴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谁当受骂。……世间骂者,亦有两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瞋。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恶,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恶道。若我于彼三恶道中受苦恼者,则为自作自受苦报。(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若有愚下狂乱众生来骂辱者,皆忍受之。譬如醉象难可禁制,应以铁钩而调伏之。瞋心醉象,亦复如是,以忍辱钩而制御之,令其调伏,名为安忍波罗密多。

  《法句经》

  见怒能忍 至诚安徐 口无粗言 不害众生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滋生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结忍恶 疾怨自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妙法莲花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安乐行品第十四)

  是诸菩萨等 志固无怯弱 从无量劫来 而行菩萨道

  巧于难问答 其心无所畏 忍辱心决定 端正有威德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

  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恩德,瞋恨顽毒,傲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舍弃,不修回向。(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从无始劫,住于生死,受诸苦恼。如是思维,重自劝励,令心清净,而得欢喜,善自调摄,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众生同得此法。复更思维,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有真实,性空无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我当解了,广为人说,令诸众生,灭除此见。是故我今虽遭苦毒,应当忍受。(十行品第二十一)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心不动故,具足羼提波罗密。

  《大般涅槃经》

  菩萨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维,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则不能令一切众生度烦恼河。以是思维,虽有如是身心苦恼,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则不生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

  《六祖坛经》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般若品第二)

  《大乘起信论》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第四 精进门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证道果。(第三十三章)

  《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佛告慈氏菩萨:求菩提时,擐精进甲,以大誓愿而为器仗,日夜精勤,增长功德。设逢苦难,心不退转,修诸苦行,不辞劳倦,常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取有情。复次,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懒惰之人,亦复如是。一者不自策使,色力日减。二者不能勤理家业,常卧睡眠,命终受苦。精进之人,与诸有情作归依处,令一切众生安稳快乐。以精进力,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优婆塞戒经》

  已生恶法,为欲坏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勤修精进,是名精进。

  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护法,应当爱惜,身四威仪,常修如法。(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二十六)

  《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净诸业障菩萨章)

  《妙法莲华经》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子善谛听 我今如实答 或有速解脱 或有难出离

  若欲求除灭 无量诸过恶 当于佛法中 勇猛常精进

  譬如微少火 樵湿速令灭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钻燧求火 未出而数息 火势随止灭 懈怠者亦然……

  佛子善谛听 所问如实义 非但以多闻 能入如来法

  如人水所漂 惧溺而渴死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设美膳 自饿而不食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善方药 自疾不能救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菩萨问明品第十)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屈挠行。此菩萨修诸精进,所谓第一精进,大精进,胜精进,殊胜精进。……终不为恼一众生故,而行精进。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进;但为除一切习气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乐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境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诸根胜劣故,而行精进。(十行品第二十一)

  菩萨摩诃萨知苦苦、坏苦、行苦,专求佛法,不生懈怠。行菩萨行,无有疲厌。不惊、不畏、不恐、不怖,不舍大愿,求一切智,坚固不退。

  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譬如世间,有诸大众满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持一油钵,经由中过,莫令倾覆,若弃一滴,当断汝命。复遣一人拔刀在后,随而怖之。臣受王教,尽心坚持,经历尔所大众之中,虽见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当弃所持,命不全济。是人以是怖因缘故,乃至不弃一滴之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敌,虽见五欲,心不贪著。(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

  人身难得,如优昙华,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华,我令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懈慢!(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具足毗梨耶波罗密。

  《大乘起信论》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以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第五 禅定门

  《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进,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

  《优婆塞戒经》

  常乐寂静,远离五盖。心乐思维,观生死过。常修善法,至心不废。具足正念,断诸放逸。省于言语,亦损眠食。心净身净,不亲恶友。……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修静虑者有五种障,一切有情皆被覆翳。所谓五盖:一者贪欲;二者嗔恚;三者掉悔;四者昏眠;五者疑盖。除此五盖方得禅定。一切众生恒为无量烦恼扰乱其心。菩萨得真三昧,住如是平等法中,所谓得心平等、行平等,即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三昧。

  《妙法莲华经》

  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安乐行品第十四)

  《大方广佛华经》

  若在厄难 当愿众生 随意自在 所行无碍

  剃除须发 当愿众生 永离烦恼 究竟寂灭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萨座 心无所著

  结跏趺坐 当愿众生 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

  修行于定 当愿众生 以定伏心 究竟无馀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

  (净行品第十一)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离痴乱行?此菩萨成就正念,心无散乱。坚固不动,最上清净。广大无量,无有迷惑。(十行品第二十一)

  佛子:譬如虚空,虽能容一切诸物,而离有无。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普入一切世间,而离世间想。虽勤度一切众生,而离众生想。虽深知一切法,而离诸法想。虽乐见一切佛,而离诸佛想。虽善入种种三昧,而知一切法自性皆如,无所染著。(十定品第二十七)

  菩萨如金刚 志求一切智 信心及苦行 坚固不可动

  其心无所畏 饶益诸群生 众魔与烦恼 一切悉摧灭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摩诃般波罗密经》

  不乱不昧故,具足禅波罗密。

  《大乘起信论》

  若修止者,住于静外,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复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

  《大智度论》

  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

  若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成。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禅定名摄诸乱心。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卷十七)

  《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菩萨发心为修禅故,一切家业内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闲居,无所悭吝,是名大舍。复次,菩萨为修禅故,难忍能忍,谓一切荣辱,皆能安忍,设为众恶来加,恐障三昧,不生瞋恼,名为忍辱。复次,菩萨为修禅故,一心专精进,设身疲苦,终不退息,如钻火之喻,常坐不卧,摄诸乱意,未尝放逸,设复经年无证,亦不退没,是为难行之事,即是大精进也。故知修禅因缘,虽不作意别行四度,四度自成。复次,菩萨因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罗密者,菩萨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智慧涌发,如石中泉。(卷一)

  第六 般若门

  《佛遗教经》

  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生,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若诸菩萨修行布施波罗密多,乃至静虑波罗密多,皆从般若波罗密多本母所生,而为根本。

  菩萨于生死海,以五波罗密多而为舟船,载功德宝,要因般若波罗密多为船师,至于彼岸。

  有十胜法,便能悟入无上菩提:一者精勤,乐习禅定。二者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三者损灭睡眠,恒自觉悟。四者于大乘法所闻不忘。五者顺世事业,常观如幻,无所著故。六者无所隐藏,决众疑故。七者不轻已身,勤修行故。八者常乐法施,兴大会故。九者恒自谦下,不诳众生故。十者不自师心,深入佛慧故。菩萨以此十事,具足圆满六波罗密多,成就法身清净解脱。

  《大佛顶首楞严经》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卷二)

  汝元不知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卷三)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理实见分第五)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无得无说分第七)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庄严净土分第十)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网经》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心地品)

  《妙法莲华经》

  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安乐行品第十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

  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梵行品第十六)

  善观诸法,慧根增长。勇猛精进,摧伏众魔。无量智慧,威光炽盛。其身超出一切世间,得一切法无碍智慧,善能悟解尽无尽际,住于普济,入真实际,无相观智,常现在前,善巧成就诸菩萨行。(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一切法无生  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  诸佛常现前

  法性本空寂  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  体性皆如是  斯人则不为  烦恼所染著

  凡夫见诸法  但随于相转  不了法无相  以是不见佛……

  凡夫妄观察  取相不如理  佛离一切相  非彼所能见

  迷惑无知者  妄取五蕴相  不了彼真性  是人不见佛

  了知一切法  自性无所有  如是解法性  则见卢舍那……

\

  诸法无真实  妄取真实相  是故诸凡夫  轮回生死狱

  言词所说法  小智妄分别  是故生障碍  不了于自心

  不能了自性  云何知正道  彼由颠倒慧  增长一切恶

  不见诸法空  恒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  清净法眼故

  我普受众苦  由我不见佛  故当净法眼  观其所应见

  若得见于佛  其心无所取  此人则能见  如佛所知法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虚空。世间无物,名为虚空。菩萨得是虚空三昧,无所见故,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所得者,名常乐我净。菩萨摩诃萨见佛性故,得常乐我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善男子:道与菩提及以涅槃,悉名为常。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无慧眼故,不能得见;而诸众生为欲见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见道、菩提及以涅槃。(梵行品第八之四)

  善男子:云何复名甚深之义,虽知众生实无有我,而于未来不失业果。虽知五阴于此灭尽,善恶之业,终不败亡。虽有诸业,不得作者。虽有至处,无有去者。虽有系缚,无受缚者。虽有涅槃,亦无灭者,是名甚深秘密之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一)

  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敌,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复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之一)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习应七空: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七空时,不见色受想行识,若相应若不相应,若生相若灭相,若垢相若净相。不见色与受合,不见受与想合,……何以故?无有法与法合者,其性空故。色空中无有色,受想行识空中无有识。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诸法空相。何以故?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何以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著。(卷一)

  诸法实相云何有?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色受想行识无所有,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是中凡夫以无明力渴爱故,妄见分别,说是无明。是凡夫为二边所缚。是人不知不见诸法无所有,而忆想分别,著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人著故,于无所有法而作识知见。(卷三)

  《六祖坛经》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般若品第二)

  《大乘起信论》

  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沈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汗,无一可乐。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此思维,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中论》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大圣说空法  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  诸佛所不化

  定有则著常  定无则著断   是故有智者  不应著有无

  虽空亦不断  虽有亦不常   业果报不失  是名佛所说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寂灭如涅槃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佛性论》

  迦叶:如阴暗山岩及庙堂房舍,无数千年,暗在其中,未曾有人然灯照了。设有人能于中然灯得成以不?答言:得成。迦叶:此中诸暗得作念言,我住此已久,我今不去,是暗能作此意以不?不可,世尊,何以故?灯光既成,不得不去。迦叶:如是烦恼及业,从无数劫来,在众生相续中。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则久劫烦恼,悉皆自灭。迦叶:是灯光者,即譬圣无分别智,黑暗者,即譬众生烦恼业。

  第七 忆念门

  《佛说阿弥陀经》

  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观无量寿佛经》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说分,第八像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住生极乐世界。(正说分,第十六下品生观)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流通分)

  《大乘无量寿经》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八十念必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善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临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第十九闻名发心愿。第二十临终接引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萨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二十一悔过得生愿)(发大誓愿第六)

  《大悲心陀罗尼经》

  若诸天人,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诵持大悲神咒,于现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

  善男子: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文殊说般若经》

  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心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

  《大集经》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占察善恶业报经》

  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观察法身,厌离妄执。)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称扬净土功德经》

  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得生彼刹。

  《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息恶品第十六)

  《地藏菩萨本愿经》

  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称佛名号品第九)

  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疾病,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

  《妙法莲华经》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妬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 广修诸方便 十方诸国土 无刹不现身……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大方广佛严经》

  尔时观自在菩萨遥见善财告言……善男子:我修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于死怖,离大众怖,离恶趣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是人临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馀 利乐一切众生界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行愿品)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来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卷五)

  《维摩诘所说经》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国品第一)

  《大乘起信论》

  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有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十住毗婆沙论》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也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往生论》

  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然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

  先明总者,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习惯,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则舍病体更无自身,即寇盗原吾赤子。(卷一)

  《净土生无生论》

  法界圆融体 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 全体是法界

  若人临终时 能不失正念 或见光见华 已受宝池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第八 教化门

  《过去现在因果经》

  善男子:凡人受生无不死者,恩爱合会,必有别离,一切诸众生等,无有不被无常大火之所煎炙。……于是菩萨即说偈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优婆塞戒经》

  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集会品第一)

  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发菩提心品第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

  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已,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卷一)

  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卷四)

  《地藏菩萨本愿经》

  一切众生,未解脱者,识性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地狱名号品第五)

  《占察善恶业报经》

  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归信一实,修六波罗密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大乘无量寿经》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有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五德。何等为五?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噉,不知为善,后受殃罚。……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瞋恚愚痴,欲自后已,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神明克识,终入恶道。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怀淫妷,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如是之恶,著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途。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已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法句经》

  如河驶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是日已过 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击人得击 行怨得怨 骂人得骂 施怒得怒

  莫轻小恶 以为无殃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自利利人 益而不费 敬乐闻法 当念佛教

  明人导世 度脱邪众 世皆有死 三界无安

  《维摩诘所说经》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密生。(方便品第二)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不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菩萨行品第十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诸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序品第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妙法莲花经》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印……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 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方便品第二)

  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素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尺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届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忧患 如是等火 炽然不息

  (譬喻品第三)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信解品第四)

  此经开方便面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若人说此经 应入如来室 著于如来衣 而坐如来座

  处众无所畏 广为分别说 大慈悲为室 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 处此为说法 若说此经时 有人恶口骂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应忍(法师品第十)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安乐行品第十四)

  《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有作思维,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维,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金刚藏章)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瞋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弥勒章)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清净慧菩萨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过去未来世 现在诸导师 无有说一法 而得于道者

  佛知众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随其所应度 如是而说法

  悭者为赞施 毁禁者赞戒 多瞋为赞忍 好懈赞精进

  乱意赞禅定 愚痴赞智慧 不仁赞慈愍 怒害赞大悲

  忧戚为赞喜 曲心赞叹舍 如是次第修 渐具诸佛法

  如先立基堵 而后造宫室 施戒亦复然 菩萨众行本

  譬如建城郭 为护诸人众 忍进亦如是 防护诸菩萨

  譬如大力王 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萨所依赖

  亦如转轮王 能与一切乐 四等亦如是 与诸菩萨乐

  (四等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菩萨问明品第十)

  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于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坏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我当尽学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为诸众生说三世平等,随顺寂灭不坏法性,令其永得安隐快乐。(十行品第二十一)

  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生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染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善男子:世尊昔为菩萨时,见一切众生著我我所,住无明暗室,入诸见稠林,为贪爱所缚,忿怒所坏,愚痴所乱,悭嫉所缠,生死轮回,贫穷困苦,不得值遇诸佛菩萨。见如是已,起大悲心,利益众生。所谓起愿得一切妙宝资具摄众生心,愿一切众生悉皆具足资生之物无所乏心,于一切众事离执著心,于一切境界无贪染心,于一切所有无悭吝心,于一切果报无希望心,于一切荣好无羡慕心,于一切因缘无迷惑心。起观察真实法性心,起救护一切众生心。

  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菩萨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于众生心室之内,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业烦恼,种种暗障,悉能除尽。(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大般涅槃经》

  一切诸世间 生者皆归死 寿命虽无量 要必当有尽

  夫盛必有衰 合会有别离 壮年不久停 无有法常者……

  一切皆迁动 寿命亦如是 众苦轮无际 流转无休息

  三界皆无常 诸有无有乐(寿命品第一之二)

  解脱者名为希有,譬如水中生于莲花,非为希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有人见之,便生欢喜。真解脱者,亦复如是,其有见者,心生欢喜。

  又解脱者是无所畏,如师子王,于诸百兽,不生怖畏。解脱亦尔,于诸魔众不生怖畏。无怖畏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离诸有,灭一切苦,得一切乐,永断贪欲、瞋恚、愚痴,拔断一切烦恼根本。拔根本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性品第四之二)

  《楞伽经》

  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大乘起信论》

  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第九 助道门

  《观无量寿佛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正说分,初明净业)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生彼国。(正说分,十四上品生观)

  《优婆塞戒经》

  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悲品第三)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财法长者。……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摄摄取众生。三者口言柔软不粗。……复有三事:一者闻诸菩萨苦行不怖。二者见有求者,终不言无。三者终不生念我胜一切。(发愿品第七)

  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悯。……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爱离别时,心不生恼,观无常故。受乐受时,心不耽荒,观苦无常。(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