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位于今黔东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挑三县之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572米,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是西南佛教胜地。当代书法家、国学大师启功生前曾写道:“梵呗传三界,潮音净六根。众山眼底小,南国此峰尊。”梵净山佛教宗属禅宗,明清以来,梵净山禅宗始传破山临济一系。而开创中华寺(今凤冈县王寨乡)的天隐道崇禅师是破山海明的再传弟子,名僧敏树如相的首席弟子,为临济正传三十三世,笔者曾据天隐与梵净山佛教渊源关系拟写了《中华山天隐禅师与梵净山佛教》一文,发表于2010年10月1日《贵州政协报》和2013年1月6日《凤冈报》,随着研究深入,今又有一些新发现,遂将其整理补遗如下。 一、天隐与梵净山太平寺 天隐,法名道崇,号南滨隐人,俗姓毕,蜀巴东(今重庆市)人,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约卒于清朝康熙25年(1686年),为临济禅宗正传33世传人,对传法黔省有着非凡贡献的一代禅师,曾先后主持贵州偏桥云台山华严寺、思南朗溪太平禅院、湄潭宝台寺、龙泉毗卢寺(今凤冈县王寨乡净土坪),石阡中华寺(今凤冈王寨乡中华山),一生五座道场,大振临济宗风。 梵净山禅宗始传破山临济一脉,清初有四枝在其传法,即天隐系、圣符系、两生系、半云系。天隐于清初座场当时属思南府的朗溪太平禅院,也就是今梵净山西北的太平寺,据丈雪通醉《锦江禅灯》卷十一《天隐崇禅师传》载:“天隐崇禅师,垫江毕氏子,参遍诸方,末后于敏树和尚相彻,以嗣法焉。住贵州思南府朗溪司(今印江)太平禅院(今太平寺)。”太平寺位于梵净山北部印江县木黄镇,是梵净山著名的脚庵之一,距金顶约12公里,始建于明初。清康熙初天隐在太平传法临济时收悉弟子大凡昌宗,据《黔南会灯录、大凡传》载:“思南太平大凡昌宗禅师,蜀之谢氏子,礼我一披剃,久亲中华天隐和尚圆具并承印可。”天隐、大凡师徒二人在此大开破山临济禅法,使梵净山太平禅院盛极一时。天隐存世的诗作《留别仁庵居士》中写道:“过访太平歇一夜,倾肠话坐值三更。杖头不忍分襟去,暂别重亲话旧心。”隐约可见天隐当年在太平寺的情景。之后,天隐到今凤冈县王寨乡开创中华寺,大凡留住太平,继席弘法,使天隐法脉在梵净山四脉灯系中据有一枝,兴盛佛地。 太平寺历史上有过多次添建和重建,如道光七年(1827年)添建观音堂,道光十一年(1831)重建正殿、厢房等。1958年被严重破坏,直至1988年在全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支持下,大雄宝殿及两厢才得以重建,并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梵净山境内开放得最早的一座佛寺。 二、天隐与梵净山坝梅寺 据《梵净山佛教48寺院介绍》记,天隐离开梵净山太平寺住石阡中华寺后,曾与师父敏树如相先后到坝梅寺传破山法脉。坝梅寺,又曰承恩堂,位于江口县德望乡境内坝梅坡,因在坝溪与梅溪之间故名,是梵净山西面的重要寺院。该寺始建于明,占地约四亩,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贵州平定“播州之乱”时坝梅寺毁于战火。万历四十六(1618)年,宋神宗朱翊钧之母李太后敕封坝梅寺为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清康熙、嘉庆、道光、光绪皆曾修缮。1958年学生勤工俭学寄宿寺内时,不慎失火烧毁,仅存一堵围墙和几十株古木尚存及一些僧塔和墓碑。 清朝时期,曾有不少在梵净山传法的大德高僧圆寂后归葬于坝梅寺附近,据20世纪80年代江口文物局统计,现有墓塔及遗址13座。其中与天隐交情甚密的临济33世天恒禅师的墓塔也不复存在,只有一通墓碑还完好存世。上面有天隐撰写的碑文和印有“天隐道人”的印模,碑文是天隐至今存世最长的章篇文献,特别是文末的“天隐道人”印模甚是珍贵。其《梵净名山性佛天恒禅师塔铭》全文如下:天恒禅师乃本省思南郡绍(邵)家桥朱氏子。自幼于本境九龙寺投师出家,及至披剃,未几,直至梵净,幽居三十余年,竟不逸足。素行清洁,不染六欲之尘;道眼圆明,顿觉一乘之路。于庚戌春,远备舡只。修启遄人至楚,恭迎老僧,乞受毗泥(尼)。吾故不移锡临山,于四月朔日,开演戒坛,至初八日,秉受具足,而至于半云禅师印可。应缘生于太平之日,五十四年住世报尽,终于世乱之际,一旦撒手归西,尔我隔居三百里,时至存亡两不知。适有雉发弟子空如,远来乞吾塔铭。老僧即握笔示云:“尔向这里道得一句,与尔塔铭去。“如作礼云:”伏乞老和尚兹有。“老僧书示百千法门,无量妙义,一一皆从老僧笔锋流出。若能向此识得根源去,方知万象森萝。一法支所印更不拟。湘之南,潭之北,内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噫,隔山人听鹧鸪词,调转葫笳十八拍。为此表记,斯语铭碑千古,永遗后世矩则。 此碑文落款为“辛酉”年,即清康熙二十年(1681),碑文中记述了天恒和尚是思南邵家桥人,俗姓朱,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圆寂于康熙二十年(1681)。早年出家九龙寺,后长期在承恩寺,后得半云禅师印可,为临济三十三世,圆寂归天后,其弟子空如和尚专程到今凤冈县境内中华寺请天隐禅师撰写墓铭。碑文后面还附有诸山12人、孝徒8个僧人、徒孙9个僧人、侍者曾孙18个僧人、孝侄4个僧人的法名以及1个道长的名字,最后留下了“天隐道人”的印模。 三、天隐与梵净山罗江寺 天隐一生授法四大弟子,即古海源鉴,俗姓余,后开创定番九龙寺;识竺海伦,俗姓张,后继席开法中华寺,1692年圆寂后灵塔存于今王寨乡中华山;大凡昌宗,俗姓谢,开法思南太平寺;以四德教,俗姓葛,据如纯《黔南会灯录》载:“蜀之葛氏子。父避乱寓夜郎。母彭氏。梦僧乞斋觉而生。年十二。礼朝阳寺月如剃染。廿五依天峰受具。久参天隐和尚印记。师有不出世之志。故辟此山为常居。”记中所道的“此山”即指湄潭县白筠寺。以四德教收有法徒弘宗圆祖为临济三十五世,是天隐的再传子,后来也在梵净山罗江寺大传天隐法脉。 梵净山罗江寺又名永兴院,于今江口县闵孝镇高峰村,据赵幼立先生考证,罗江寺的开山之祖是天隐和尚的再传弟子,以四德教的得法弟子临济三十五世宗弘圆祖禅师所开创。有力依据是罗江寺正殿出土的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的《聚圣山石碑记》,明确载有罗江寺是临济三十五世宗弘圆祖禅师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所开创。
最能证明梵净山罗江寺是传法天隐法脉的是寺院中临济三十九世世月海明的塔碑上记载有:“继祖天隐派中”句,此句清楚而有力地说明了罗江寺是传法天隐一系无疑。 据省社科院研究员、佛学研究专家王路平《梵净山破山传灯系统》一文研究,梵净山罗江寺天隐禅师法脉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至咸丰五年(1855)传法共十一世160余年,其法脉清晰,传法有序。三十三世天隐道崇、三十四世以四德教、三十五世弘宗圆祖(开创罗江寺)、三十六世明心、三十七世智圣、智奥、三十八世洪禄等4人、三十九世海明等2人,直至四十五世,世世传递,大昌临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