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六大原因告诉你 世人为何误读佛法!

发布时间:2024-05-03 01:39:48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六大原因告诉你 世人为何误读佛法!

误解佛教的原因

首先,很多人不明白概念的区别。

佛陀、佛法、佛教、佛学、信佛、学佛、念佛等,这些是分别代表不同意思的。

混为一谈容易产生问题。能区分得明白的人有讨论的必要,如果有的人逢佛必反,这就只能默然应对了。

第二,普通人的问题,修行人也会遇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象。

笔者认为,与其强调出问题的都不是真佛子,不是真修行人,都是某些细节点和原因,不如直接承认现象的存在。

文字与语言是无法圆融佛法的;绝大多数的修行人都是没有证果的,何况普通人。所以普通人有什么问题,修行人自然也会有什么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现象。

有问题,出问题是必然,不去面对问题才是可怕的。能在看清楚问题后,依据平常心做决择,这就相当有智慧了。不论你看到的是问题的表面还是背后,是进入还是离开,都是个人的境界。

逻辑思维的陷阱

第三,逻辑思维的陷阱。

大部分人追求逻辑自洽,也就是所谓的想当然或者连贯衔接。人容易因为想不通,想不明白或者不如己意就直接判断对方是假的,错的,有害的,这是常情也是一定程度上的障碍。

比如佛法讲“刹那之间,无常变化”,进入禅定观察的人认为此是真理,而现实中的人就认为是胡言。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引用当下科学中的一些理论如量子运动,显微镜下的观察来辅证说明,有一部人就明白了。同时另一部人就开骂了,佛法竟然依附科学,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公正的。

2500多年前,讲这八个字是当时社会与文字的环境,当时佛陀讲“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有许多人都已经无法接受了。再者,文字也是无常变化的。

更何况,任何思想的传播,受时空环境的影响,传播者、接收者、修证者个人境界的影响,以及过程中被利用、被分裂、被误导,众生对佛法的需求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苦难时求解脱者众,平和时求福报者众),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批判没有考虑这些因素,那只能是主观见解了。

另外,佛法有很大的一部分境界超过人的思维,比如讲死后的境界,天人的境界,活着的人类是很难甚至是无法理解的,也很难被看到证明,这部分有些是通过“圣言量”来佐证的(为避免出谤,这三个字的意思,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了解),有些则需要看修法者的根基进入(比如禅定境界或神通观察,此处略)。

如果想系统地了解思维陷阱,可以参考梁启超对“中国墨辩、西方逻辑、印度因明”的比较文章,现代人玩弄的所谓思维雄辩之术,大都是口舌之能罢了。

离经一字,如同魔说

第四,断章取义惹的祸。

佛法里讲“离经一字,如同魔说”。严格说,包括本文在内的世间许多文字、书籍、视听等等,都是只能谨供参考的。所谓的指月之指不是月,就是这个意思。更何况,有许多人不知道、不明白佛经。

讲法的法师很慈悲智慧,会讲佛经中的前四字“如是我闻”是具备六种成就,以此来引起听众的信根。但如果听法的修行者没有惭愧心,不知道自己仅仅只是第N层的“不完全理解的旁听者”,不考虑法的缘起、对境、法住法智的原理、就把听到的这些信息加上自己的理解当成是佛说的,甚至拿佛经中的一句半句话出来到处套用,这就容易出问题。

真正的修行人在引用经论的时候是非常小心谨慎的,甚至只能告诉对方,建议你参考某一部经书,生怕一不小心断了人家的法身慧命。因为对话的过程(包括文字往来),从出发者到接受者都是有“信息差”的,你说的不一定是你想表达的意思,他听的不一定完全理解,更不用说回应了。

所以,禅宗用的机锋对话,没有那个境界的人是听不懂的,懂的人是不在乎语言文字的。所以引用某禅师说“佛是某某物,是木头”,这断的章就可怕了,取的义就是在自误误人了。

当年世尊讲法,一者是恒常在禅定境中观听法者的根基与问题原因所在而讲,二者还运用善巧方便说端正法与正法要,以今人之智慧,能做到这两点者,极极少见。

更重要的是,法是请出来的。只有围绕自己的烦恼去请出来的法才是根本对治法,而懂得为众生请法,都已经是菩萨境界了。一个没有智慧的人,有的连如何提问都不知道就断章取义地去说法,只能说到非常表层的意识境了。

如果真的能完全体解到位,就有“六种成就”犹如在现场听佛讲法一样。(可参考天台智者大师定中亲见灵山一会及龙树菩萨听《瑜伽师地论》的故事)。

第五,完美主义。

众生(特别是修行人)容易把信仰或相关人物进行神化论调,这是正常现象也会带来弊端,但以此为基础来诘难或对辩就不正确了。比如讲,有人问佛菩萨为什么不拯救天灾人祸,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提问者认为佛菩萨无所不能的,这基本上就是伪命题了。

慈悲者可回答原因(佛有三不能,众生共业等内容),智慧者可反问两个问题:这世界上有无所不能的圣者吗,如果有,为什么他没有能力让我知道他是谁,并相信他?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来救护过?如果有十次应该发生的灾难只发生了你看到的一次,那剩下的九次没有发生你就认为是正常,只有这一次是不正常的,这合理吗?进入这种争辩容易因为难以证真证伪浪费时间,再下去,就容易进入到“形而上”的部分,更加抽象了。

如果真的要追求到完美主义的境界,就必须要懂得“绝对论”而不仅仅是相对论。如果修行者懂得深入佛陀讲的原始佛法中包括《杂阿含经》、《相应部》等经藏、汉传佛法中的《起世因本经》、《佛说入胎经》(只是举例,建议深入经藏多闻思)等一系列经典,建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再浅出到人生观,从大入小建立价值观,有很多疑惑是可以释然的。

佛陀与佛法的伟大并非仅仅在于迎合众生的生存需求,而是一大因缘而出世。示佛知见,入佛知见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得到的。绝大部分人的本质是为了“求存”,只有一部分会想要“求真”,而所谓的真理,要符合四个条件“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永远如此”,以笔者的浅陋知见和愚痴根基,除了三法印之外,更无见到其他超越的知见。

如果能理解什么是“出世法的究竟,入世法的圆融”,你不会在完美主义的角度去选择性地提出个人见解。

能在动中修行,才是真修行

第六,由界线引起的排斥。

世界上本来没有名词,为了便于人类对物质进行区别,便产生“名色智”;一旦在名词前面再加一个形容词,分别心起,烦恼至。比如:爱情,没有标准答案的爱情,体验者自知且各个不同,但如果在爱情前面加上“中国式”或“美国式”的爱情,就有两个对立的阵营了。

如果仅把佛法比成一种思想,就会进入思想所带来的困境:思想可以流动,但思想者有固执处。就像俗话说的那样: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很多界线不是佛法带来的,是人带来的。

信仰本身相对无形而抽象,但人的名色智要求有形有象,因此也产生界线,有界线就有分别,分别会产生对抗。

真正的修行人不应该被困在界线境界,不论是哪一种信仰,哪一种文化,都是风幡在动,真正的动也不仅仅是心在动,其实一切都在动。能在动中修行,才是真修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