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即佛,回头是岸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遵元音老人嘱咐,2000年后,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离此心外,更无别佛。无量法门,只为悟心,离此一事,更无别旨。唯大丈夫,方能如是而信,如是而行,如是而证,余者皆信不及,行不达,证不得。诸佛祖师,古圣先贤,何曾向外求索?他们只是觉悟了自心的人。一大藏教,只为指示此心,只为证悟此心。
临济祖师问答云:
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未审此意如何?乞师指示。
师(临济)云:大通者,是自己。于处处达其万法无性无相,名为大通。智胜者,于一切处不疑,不得一法,名为智胜。佛者,心清净光明,透彻法界,得名为佛。十劫坐道场者,十波罗蜜是。佛法不现前者,佛本不生,法本不灭,云何更有现前?不得成佛道者,佛不应更作佛。[1]
黄檗祖师说:
只为不识本心,谩作见解,才作佛见,便被佛障,作众生见,被众生障,作凡作圣,作净作秽等见,尽成其障,障汝心故,总成轮转。[2]
六祖大师云: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3]
三善道的众生,以善业为主,受善业之报,受善业之缚,不得解脱。三恶道的众生,以恶业为主,受恶业之报,受恶业之缚,不得解脱。迷人不得无作,不作此业,便作彼业。
善业虽善,若着其善,亦属不净。学人不可落脚在善相上,不可落脚在佛相上,不可落脚在法相上,不可落脚在僧相上,不可着一切相。若着一切相,则成一切污染。
心是万法的妙体,相乃自心的相貌。面貌有多端,归源唯一人。这一人,便是诸人了了常明的无相真心,即是诸人的本佛,亦名诸人的本真。
佛乃清净大海众菩萨之体,亦曰众子之母。清净大海众菩萨乃佛之妙用,亦名一母众子。母喻体,子喻用。摄用归体,念念归宗,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或曰现前当来,必定见性。净土宗所说的“花开见佛”,就是禅宗所说“明心见性”,名虽有异,实际不二。
此心此佛,人人本具,个个现成,不假外求,故佛教云“回头是岸”。回光一见,一见见得,即到彼岸,亦名往生净土。彼岸不在别处,只在诸人当下,只是诸人的遍含万相而又一尘不染的妙明真心。若人识得此心,则尘尘刹刹,无非净土。德山禅师云:
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则虚而灵,寂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4]
人人有一头,不可向外更求头。人人有一佛,不可向外更求佛。人人有一心,不可向外更求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二名,异名同实。
达摩大师云: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5]
布袋和尚云: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6]
莲池大师云:
只平常念去,但念不忘,忽然触境遇缘,打着转身一句,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7]
千经万论,若显若密,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除此心外,更无所诠。[8]
登达彼岸之人,或曰悟了自心的人,须于彼岸上养道,须于心体上养道,直至最后,此岸消融,彼岸无存,浑然一体,是真彼岸也。
佛祖相传,实无一法与人,只是令人发明本心。达摩祖师云: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他无情物摄,无自由分。[9]
六祖大师云:
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10]
黄檗祖师云:
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11]
自古佛祖,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只是这一心。此心即是佛,佛即是此心,不可心外更觅佛。不悟此心,向外觅佛,不是佛法,而是外道。
自古佛祖,佛佛传授,实无一法与人,只教人执定金刚王宝剑,斩断一切所知、所见、所闻、所觉、所悟,只剩下这个赤裸裸、光皎皎、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的,便大事了毕。
有志于弘扬圣贤文化的人,有志于人类文明的人,应当发起大愿,尽此一生彻底拼搏,誓愿证得自性实相,誓愿度尽自性众生,自利利他,普利群生。所谓度众生,亦非离心之外,别有众生可度,而是度尽自性众生。所谓自性众生,就是自己的习气毛病。自性众生,亦非实有,故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12]永明延寿大师云:“修习空华万行,安坐水月道场,降伏镜像天魔,证成梦中佛果。意云若因若果,皆从缘生。如梦幻故,是以若实若幻,皆是一心。以实是心之性,幻是心之相,以因了相虚。见自心性时,是得道之处,故云道场。”[13]
诸佛祖师,古圣先贤,说东说西,种种方便,只为学人,证悟自心。心者,无相真心,亦名清净法身。以明镜而喻之,圆明宝镜,随缘现相,青来现青,黄来现黄。然而,圆明宝镜,却非青黄。今借佛典公案而说明之。
世尊一日,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天王:“此珠而作何色?”
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
世尊复藏珠入袖,却抬手曰:“此珠作何色?”
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
世尊叹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各强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14]
迷人不识镜体,妄取镜中幻相,捕风捉影,徒劳无益。永嘉大师云:“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15]镜中万相,或青或黄,然而,圆明宝镜,却非青黄。若言明镜是青,那么,青去黄来,岂不无了明镜?若是无了明镜,岂能更现黄相?若言明镜是黄,那么,黄去青来,岂不无了明镜?若是无了明镜,岂能更现青相?万相空去来,明镜依旧在。迷人见青,认青为心。迷人见黄,认黄是心,今日流行的“心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也。此心现青现黄,此心却非青非黄,此心是个无形的妙体,古德称为无形的大道,佛家称为无形无相的法身,或曰法身无相。
相不现相,唯心现相。青不现黄,黄不现青,一切万相,皆不现相,唯有此心,是现天、现地、现青现黄的主人公。此心即是佛,佛即是此心,道家名之曰道,亦名谷神,儒家称之为仁,亦名良知心体。
诸人的无相真心,以及心中的生生不息的万相,便是诸人的大千世界。若人不识无相真心,妄取心中幻相,则大千世界,则成娑婆。娑婆苦海,六道轮回,其罪魁祸首,则是捕风捉影的贪心。有了这个捕风捉影的贪心,便有了得意忘形、失意忘形的嗔心。有了这个得意忘形、失意忘形的嗔心,便有了认假当真、无绳自缚的痴心。
若欲觉悟自心,回归自性,当须熄灭贪嗔痴,去掉自心的污染。觉悟了自心,回归了自性,便获得了本然的解脱,便回归了太平的天下。这是自性的本然境界,这是自心的本然境界。佛教所说的净土世界,其实,就是这个清净污染的自心境界。
[1]《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02页上中。
[2]《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册,第384页下。
[3]《六祖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8页下。
[4]《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大正藏》第51册,第317页下。
[5]《少室六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三六九页下。
[6]《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七。《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四三四页中。
[7]《禅关策进》。《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一一〇四页下。
[8]《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嘉兴藏》第三十六册,第三一八页下。
[9]《达磨大师血脉论》,《卍续藏》第63册,第2页中。
[10]《六祖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4页中。
[11]《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册,第380页上。
[1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藏》8册,第749页上。
[13]《宗镜录》卷二十七。《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五六九页中。
[14]《五灯会元》卷一,《卍续藏》第80册,第29页中。
[15]《永嘉大师证道歌》。《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三九五页下。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