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学诚法师:学佛不是休闲

发布时间:2024-11-24 01:37:05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学诚法师:学佛不是休闲

“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远行的人不必害怕路途的遥远,只要坚定方向,走好每一步,自然能到达终点。学佛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系统、完整、长远的过程,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修行重点与方法,修行人在其中,只需要迈出眼前这一步。

皈依的好处是: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家,给自己的无限生命找一个引导觉悟的老师。皈依是学佛的开始。把它当成学问,就成了“佛学”;把它当成生命的指导,就是“学佛”。对于佛弟子而言,佛法是佛陀指示的觉悟之道,是修行的指南。

真正的学佛是学习佛陀看待世界的心态、为人处事的原则,并身体力行。学佛的过程分为“闻、思、修”三个方面,在网上看一些学佛资料属于“闻”的部分,但只做到这一点远远不够。

另外,网络上鱼龙混杂,在网上学习应当谨慎。跨入修行之门的前提是找到师长。

学佛最根本之处在树立宗旨、大愿,有了这个,一切的佛法才有主线,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许多人学佛修行,只是为了摆脱当下的障碍,解决眼前的问题,这只是方便的修行,不是真实的修行,也就很难得到大受益。

我们必须对自己为什么学佛,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佛法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有着清晰而坚定的认识,在遇到境界时才懂得如何去把握自己的心态及身语。不然的话,我们就还是在世间的思维中,以世间的观点来认识佛法,所以感到矛盾重重。认识并降伏内心的烦恼,才能超越伤害与被伤害的轮回。

我们学佛、修行,本来就是要来改善自己、提升自己,正因为有不足才要学习,不能觉得“我不行”,“我做不到”就不去做。正是要学了、做了才“能行”,而不是要有能力了才去学、去做。要把目标放在心中,而不是把困难担忧放在心中,前者是正念,后者是妄想。

学佛是要减少妄想、烦恼,要明白学佛的意义,而非教条化的认识,把佛法当做束缚与压制。他人不对的地方,我们不必附和、效学,要坚持自己的立身行事之道;对人不要厌恶、对立,世人本就都是有烦恼的。把握好自己的心,磊落坦荡、不挂尘埃,效学佛菩萨悲智双运的境界。“处众以和,贵有强毅不可夺之力;持己以正,贵有圆通不固执之权。”

学佛是为了降伏烦恼、破除我执,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学佛立刻就能变得清净、智慧,天下没有无因之果。在修行的过程中,仍然会有许多烦恼、过失、起伏,对这些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应惊恐疑惑,也不要灰心绝望,要回归到修行的本意,用平常心长长久久地努力。

学佛,要培养对因果的信心、对烦恼的出离、对众生的慈悲,自己生起了哪一个?切勿以佛法作为衡量他人的尺子,让自己走到佛法的反面。学佛是教我们要有正确的追求,不是一味放下,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学佛,一是要依止师法友团队,二是要励力实践。这两点非常重要,而现在很多学佛者却都没有做到,甚至没有认识到。学佛容不得半点虚假,讲一些理论听起来很美,却与自己身心脱节,终无大益;更不是神神秘秘,整天说一些自己也不懂的名词,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

学佛,有从理入,有从行入,但不管从哪个门入,目标都是一致的,故学佛首要的是建立宗旨。根本抓住了,其他一切都是支分,是方法,是步骤;根本没抓住,就会抓住这个否定那个,在支分上纠结矛盾。

学佛,就是要效学佛菩萨,佛菩萨发什么样的愿,我们也要发什么样的愿。刚开始我们的愿很难真切有力,要慢慢去培养,愿力才能越来越坚强。菩萨确实要在生死中修行度众生,不离轮回,但这是佛菩萨的境界,并不代表自己能够做到。想要效学佛菩萨,不是直接把佛菩萨果地的境界当做自己的境界,而是要效学佛菩萨因地的行谊。思维无常、苦谛,发大愿,培养信心、皈依心,策发精进力,这些都是我们现阶段要努力的。

学佛的最终宗旨是成佛,然后再结合自身设立阶段性目标。宗旨的建立以及对整个修行道路的了解,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修行的过程,要在善知识的指导与同行善友的陪伴下,持久而行。

学佛的人不等于已经成佛,所以还会有烦恼,修行过程也会起起伏伏。但因为有了圆满的人生榜样,懂得自己行为的方向和准则,慢慢就会越来越好。学佛不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是离苦得乐——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这必须通过降伏烦恼来实现。当然,佛法所指的“苦乐”、“烦恼”,都有特定的内涵。

学佛修行,明确宗旨,以正念为导造作善业,以回向为归,使所造之业集中于善净的方向成熟,能使善心善行越来越清净、坚定。在修行过程中,由于功夫不够,会出现执著于善业而骄慢的情况,这也是烦恼,需要破除。

学佛不是自己看书、自己理解、根据自己的想法去修行,这样反而会越来越坚固自己的习气。佛法本身是对治法,不同的药对不同的病,如果自己任意抓药吃,吃错了药反而会让病更严重。要找到师法友团体,在善知识的指点下修行,才不会走上错路。

学佛不仅是要止息烦恼,要放下,更重要的是要发心。不从善心善念入手,不从悲心愿力入手,终放不下,不能降伏妄心烦恼。一味想着断烦恼、清静无为,反而容易陷入消极孤冷的误区。

学佛有很多阶段,在最浅的层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经营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学佛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大愿要发,行持要落实到脚下。学佛不是舍弃生活,是帮助我们更快乐、更智慧、更有方向的去生活。

学佛的人,应该时时处处与人为善、广结善缘、结法缘。需要有一颗敬心、诚心、信心,希求佛法的心。不要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学佛,不可投机取巧,要老老实实。

许多人学佛后遇到不顺的事,就会质疑佛法或疑神疑鬼,这都是没有正确认识修行。佛法不是护身符,学佛不等于就不会遇到灾难、疾病或障碍,这些都是过去业力与现前因缘和合所感之果,佛法是让我们正确面对这些境界,并在一切时处种善因、结善缘,让自己身心越来越安定、清净,未来的果报自然会越来越好。

学佛人吃素,是出于慈悲心,也是培养慈悲心,并不是硬性要求(汉传佛教的出家比丘必须素食,在家人则无此规定),但因此学佛人不愿意也不宜分享肉食的“美味”。佛教乐于鼓励大家吃素,无论对自身身体、外在环境还是从业果来看,多吃素都是有益的。

选择做一件事,不是看难不难,而是看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学佛有终极宗旨,也有近期目标,有次第、有方法,只要遵循正确的路走下去,就不难。成佛之道不畏长远,因为即使不修行,众生同样要在轮回中度过这些时间,而且很可能是在恶趣中度过,并不是不修行就可以轻松自在的。

面对外人,我们能够隐藏自己的烦恼,但面对家人,我们的烦恼无处遁形。亲近的人是修行最难的对境,但真正的敌人是自己。学佛就是要在自以为对的境界上转弯,依佛法除烦恼、破我执。

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执于修行的表相,而未解佛法的真正内涵。初学者往往拿着佛法的标准去观察、要求身边人,不学佛还好,越学佛烦恼越重,这就错了。学佛不是要让“我”越来越大,而是要淡化我执、柔软内心,一切佛法都是用来要求自己的。

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学佛不是休闲!古德曾说:“千经万论皆磨砻习气之具……不能亲明师良友,受恶辣钳锤,徒觅几部好佛法,静静闲坐,烧香啜茗而披阅之,此措大学问,尚不可为世间圣贤,况佛祖哉?佛祖可如此悠悠而得,善财、常啼,真千古极拙人矣,何为华严、般若之榜样也?”

希望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小得我们可能看不到它的存在,但这并不代表着未来它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不要仅仅把心停留在眼前,别忘了它也蕴含着未来。善学佛法者,不难通文难达义,不难达义难入理,又不难入理难忘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