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请问如何减轻妄念?

发布时间:2024-03-22 01:37:54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请问如何减轻妄念?

问:有时觉得自己已经把毛病改掉了,可是还有一些现象,请问还要再改吗?

答:这些现象就是「习气」,还要再修正。譬如要对治瞋恚习气,面对外来的逆缘,就要懂得逆来顺受,不与人结冤仇。因为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最是可怖!年轻人吃点亏没关系,要尽心尽力照顾老病,常常想到自己也会老,种善因必得善果,自己老的时候也会有人照顾。21-018

问:这是昏沈的烦恼很重。克服的方法,就是你把自己读经的声音录成录音带,当你诵经时,把录音带放很大的声音,你跟着念。你也可以走着念,用经行、散步的方式,不要坐着念,就能克服睡眠的烦恼。21-157-02?

答: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魔,什么是怨。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绝不能错解佛的意思。佛跟我们讲,魔、怨不在外面,在自己内心。《八大人觉经》中,把魔归纳为四大类:第一、五阴魔。五阴魔如何降伏?一定要修戒定慧,《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阴魔就消了,所以降伏五阴魔要智慧。第二、烦恼魔,第三、死魔,第四、天魔。

五阴是自己,烦恼也是自己,死还是自己,这三大类是属于自己的;只有天魔是身外的,天魔是指身外所有一切诱惑。譬如,财色名食睡现前了,你动不动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贪爱之心,你就着魔了。为什么?把你内心的烦恼魔引起来了。见到外面境界不称心、不如意的,就生起瞋恚,瞋恚是烦恼魔,这把你的五阴烦恼魔勾引出来了。现前社会有许多吸毒、犯罪,那都是要你命的,这是外面的天魔勾引你的死魔。

「怨」是怨家,也不在外头,而在内心。

佛经上讲「十恶怨家」,身造杀、盗、淫,口有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有贪、瞋、痴,这些都要远离。反之,「十善厚友」,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这是最好的朋友,你不能离开。

佛在大小乘经论中时常教导我们,十恶怨家要离开,十善厚友要交结,这就能降伏魔怨。由此可知,降伏魔怨真正的功夫是在内心做,内心没有魔、没有怨,外面跟你结什么样的冤仇都能化解。因此,外头无魔亦无怨,外面的魔怨是心里面的魔怨变现出来的境界。21-157-0002

问:请问如何破烦恼离五欲?

答:一定要随顺佛菩萨经论的教诲,才能离开。首先,你要能辨别、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远离。事实真相要是不清楚,就没有办法离开。知道邪正、是非、利害、得失,自然就能趋吉避凶,化敌为友,化怨为亲,不与一切众生对立,这就对了。21-157-0002

问:弟子经常失眠睡不着,心恐拜佛不够精神,但虽有一点不适,还可以坚持拜佛,请问这是否业障重?

答:对,是业障重。但业障重不怕,要有毅力、决心克服这个关口。拜佛的方式有很多,如果要对治昏沈,可以加快拜佛的速度,就像追顶念佛。如果快速度拜佛,一个小时可以拜两百拜到三百拜,这时你就不容易打瞌睡了。聚精会神,身礼佛,口念佛,心想佛,就能消业障。21-157-0002

问:现前灾难频繁,请问学佛人应该如何处之?

答:从最近的报纸信息都能看到,这次恐怖分子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有可能会爆发生化核武的战争。学佛人的心要定,决定不贪生怕死,不惊不怖,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一点恐慌都没有。战争来到,就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日子,欢欢喜喜!

从现今起,一定要断恶修善,从念头上断。对一切人、事、物,一个恶念都不能有,才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若我们不是上善,纵然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善的标准是「净业三福」,最低限度要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真正做到,念佛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跟方便土、实报庄严土平等,这是一切十方诸佛剎土所没有的。净土的殊胜就在此地,所谓「一生一切生」,不要把这个机会错过了。这世间不值得留恋,要全心全力向往极乐世界。

起心动念为我、为我的家庭、为小团体,此心量很小,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很低。全世界众生很可怜,不知道佛法,不晓得念佛,我们声声佛号都为他们回向,此心量就大,量大福大。不要问有无效果,诚心诚意念,自然就得感应。为全世界苦难众生念佛,昼夜不间断,就很如法。21-117-0001

问:请问如何去除贪瞋痴?

答:佛教导我们,贪瞋痴是众生最严重的病毒。我们现在谈到病毒感觉很恐怖,事实上一切病毒的根源便是贪瞋痴。如何对治?佛教导我们用戒定慧三种方法:戒律对治贪欲,禅定对治瞋恚,智慧对治愚痴。所以,勤修戒定慧,便能断除贪瞋痴。21-058-0001

问:请问如何减轻妄念?

答:要达到妄念不起的方法有很多,佛家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妄念不起是佛法任何一个宗派法门修学最后的目标,因为妄念不起就证果了,最低限度是证阿罗汉,更高的即成菩萨、成佛。所以,凡夫与佛的差别,就是佛无妄念,菩萨、罗汉无妄念,凡夫有妄念。

妄念应如何克服?祖师大德常用的方法,不外乎三种:一是「教理」。天天读经研究教理,渐渐的觉悟了,了解事实真相,妄念自然消除;二是「参禅」。参禅不一定是打坐,身虽然打坐,坐得很象样,心仍胡思乱想,根本无用。《六祖坛经》说:「何谓禅?何谓坐?」即是「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坐」,因此禅坐是有其意义,并不一定要有此形式。外不着相是不受一切外在境界的诱惑,外在「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见而如如不动,心不起贪瞋痴,此为禅坐。所以,大乘经说「行住坐卧都是禅定」,禅定并非只是坐着,站着也是禅定,走着也是禅定;另外一种更方便的方法,也是最多人提倡的,就是以念佛修禅定。

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是修行的总原则。无论修任何法门,若起心动念还受外在境界影响,则形式只是虚有其表,装模作样,皆非真实。必须要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为何佛教我们「外不着相、内不动心」?《金刚经》说得很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众生能得的是心,能得的心却不可得。外在一切的境界是因缘所生法,凡因缘生法皆无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得的决定不可得。

《大般若经》中「不可得」三字,佛重复了约一、两千遍。阅读六百卷《大般若经》,全文可能还记不得;但「不可得」三字一定记得很熟,因为重复的次数太多了。正是教导众生能得不可得,所得也不可得,妄想自然消除,亦不会受外在境界诱惑。任何外在境界皆是梦幻泡影,《金刚经》最后总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称心如意的好境界,是假的;再恶劣的境界,也是假的。外在境界一切归于平等,心即清净。顺境不生欢喜心,恶劣环境亦无烦恼心,心永远是清净、平等,生活自然充满高度智慧,即是过佛菩萨的生活了。21-076-000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