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广知止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姓疏名广的人,他是当时的太子太傅(辅佐太子的官),他的侄儿疏受则为太子少傅(同样为辅佐太子的官,比太傅小一阶)。
疏广当了五年的太子太傅后,有一天他告诉疏受说:“老子的道德经中曾说一个知足的人不会争夺,无事的人是不会受到屈辱的;而一个知道进退的人不会冒进争功,知进退的人不会有生命的危险,这就是在天地中立身的道理。”疏广对侄儿说完之后,叔侄二人就一同告病还乡。
当时满朝文武都在城外沿路送行,大家都觉得这叔侄二人如此谦让,能够急流勇退,真是不简单。当疏广回到家后,他把所有的钱财都分送给邻里之人,有人见到就劝他何不买些田宅?
但疏广则是回答说:“我哪里不知要替子孙着想,但是留下太多钱财,只是会堕落子孙们的志气,让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气。他们如果没有品德,钱财只是会让他们为恶;如果他们有高尚的品德,他们自然就不需这些钱财。”乡里的人听后都非常赞叹疏广的品德与见识。
各位读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这是立身处事的道理。古人又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当罪人。与其留财给子孙,倒不如积德给子孙,因为财者明也,为众人争夺之目标;而德者暗也,为天地鬼神暗助之标的。因此明者招嫉,暗者得助,一出一入,相去甚远,不可不知。
隐妻助廉
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为吴隐之的人,他从小为人就很清廉耿介,侍奉父母则非常孝顺,时常得到族人的赞赏。
吴隐之长大后当了官,他的夫人早晚纺纱织布,亲自捡柴炊煮,非常克勤克俭。在冬天的时候,夜里没有棉被保暖,则以草荐裹身而睡。因为没有多余的衣服,所以洗衣的时候,则先把衣服里的棉絮取出被在身上,当衣服晒干后再把棉絮缝入,她的勤苦就如一般平民百姓一般,让人毫不觉得她是一个官夫人。
有人见到这种情形后问她:这样会不会太辛苦了。她则回答说:“我的丈夫为官清廉,所得的俸钱必须赡养孤苦的族人,与救济可怜的百姓,他所必须花费的费用很大,所以我应当更勤苦的来帮助他。”族人与百姓受其恩惠者不计其数。
各位读者,一个恶人身边若无小人,则无法成其恶;同样的,一个好人身边若无君子,也无法成其功。因此君子与小人才是成善为恶的关键。古人又说:为善大者在于不为人知,助人为善者虽没没无名,然其无得而得之心,正可配天地之德,故天地助之,鬼神敬之,功德浩荡绵绵不绝,此即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珠宝布施之功德,此即是般若波罗蜜多。
程骧散财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姓程名骧的人,他的父亲原本是个大盗,年轻时劫掠了不少人,因此积了一大笔钱财,到老的时候才改邪归正,避居家中十五年没有出门。
直到程父去世之后,程骧尚不知父亲曾经为盗之事。有一次,程骧无意间犯了过错,程母非常生气的责罚他,无意间说了一句:“这不良的种子,怎会生出好的东西呢?”
程骧听了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哭泣着请教母亲究竟是什么回事?程母于是将程父以前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的告诉程骧。程骧听后接连几天都吃不下饭,并且将所有家财都散尽给需要帮助的人,过了一年他们家就变得很贫穷了。他在乡里中读书,老师很看重他,时常拿一些饘粥布帛让他拿回家供养母亲。后来他的文学与德行越来越有名了,宰相彭公还特地以礼来聘请他当官,但还是被他拒绝了。
各位读者,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真正知道过失的人,他就不会再犯,所以说无耻之耻,无耻矣。舜何许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古八德全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