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水浒传》的人,无不对鲁智深留下深刻的印象。
鲁智深原名鲁达,为救金氏父女,杀死恶霸郑屠,在无处藏身的亡命途中,靠赵员外相助,投奔五台山文殊寺。鲁智深之后一直没有摆脱出家人的身份,他征讨辽国得胜归来,智真长老还曾说他“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影视作品中的法显《水浒传》中描绘了鲁达剃发受戒的情景:
赵员外先为他在文殊寺里订做了僧鞋、僧衣、僧帽、袈裟、拜具,然后由寺中智真长老选定吉日良时举行剃发受戒仪式。
受戒的那天,法堂内鸣钟击鼓,五六百僧人整整齐齐;尽披袈裟,分作两班到法座下合掌作礼。这时,赵员外取出俗人刺发受戒必备的银锭、表礼、信香,到法座前礼拜。长老表白宣疏之后,行童引鲁智深至法座下;维那教鲁智深除去巾帻,把头发分做九路绾好,由剃发师将其须发剃去。然后首座将度牒呈送至法座前,由长老赐名说偈:“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再把度牒转下来,由书记僧填写完毕,交给鲁智深。长老又赐法衣袈裟,叫鲁智深穿好。再由监寺将鲁智深引至法座前,长老用手与他摩顶受记道:“一要皈依佛性,二要归奉正法,三要归敬师友,此是三归。五戒者:一不要杀生,二不要偷盗,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贪酒,五不要妄语。”鲁智深一一答应,剃发受戒仪式才告结束。然后赵员外请众僧到云堂里坐下,焚香设斋供献。大小职事僧人,各有上贺礼物,都寺引鲁智深参拜了众师兄师弟,又引去僧堂背后丛林里选佛场坐地。
《水浒传》中写鲁智深的剃发受戒,是经过作家加工过的艺术创作,不能看作是完整的剃发受戒仪式。事实上出家为僧的剃发受戒比《水浒传》所写的要复杂得多,有一套严格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剃发受戒是一件非常隆重的法事,并不是每座寺院都可设立戒坛,而是各地信徒集中到某一指定的寺院去举行剃发受戒的仪式。自东晋至唐朝初年,从渝州到江淮之间,共计有戒坛300多处。明末清初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戒坛有三处:北京戒坛寺的戒坛、泉州开元寺的甘露戒坛、杭州昭庆寺的戒坛,号称中国佛教的三大戒坛。
到传戒寺院受戒的信徒,要求自带衣被、戒金、钵盂、《毗尼日用》、《四分律钞》、《梵网经》等物备用。戒金主要用于戒堂灯烛香花、戒牒等项开支,如清朝受戒就必须交纳银子一两五钱六分。交纳戒金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原因,同时也是考察信徒受戒之心是否真诚,因此戒金必须由信徒亲自化缘而来。
出家后的何宝生据明末清初僧人见月《一梦漫言》记载,华山见祖未出家前,听说狮子岩大力、白云两位高僧持戒精严、德行甚高,心仪久之,于是至狮子岩苦求两位高僧为自己传戒。大力见华山见祖心诚,就叫他准备衣钵、戒金。华山见祖的朋友闇初得知后,热心地帮他筹备。不料白云认为如此出家受戒太容易,惟恐以后持戒不严,故一定坚持要华山见祖去化缘。
这个故事说明戒金是作为对受戒者的一种考验而产生的,伹以后随着度牒可以自由买卖,却渐渐失去了这层意义,只剩下羟济因泰了。
受供养的柬埔寨僧人受供养的柬埔寨僧人在初坛传戒仪式之前,还有一项必须先行举行的仪式,这就是剃度。剃除须发是僧人必须遵循的规制,佛教认为这是度越生死之因,所以称作“剃度”。
出家时剃净须发,从内心说,这是为了去除“憍慢自恃心”,也就是要去除自高自大、仗着自己的智力势力轻侮佛门之心。从外表说,这是为了与非佛门的其他修行者相区别。
佛像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