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如何发愿
菩萨发愿有总有别。“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别愿则依个别因缘而发,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吾人修学大乘菩萨道,必得了解何谓“四弘誓愿”及如何发愿,如此才称得上修习菩萨道。
诸佛弘誓
首先,先解释“四弘誓愿”之义。“四”为数字。所愿广普曰“弘”,即所发的愿是广大普遍利益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或为眷属利益而发。自制其心为“誓”,发誓后,心就被誓给限制住,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志求满足为“愿”,“志”是心中所定的目标,《论语》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一旦定了,便勇往直前,直到满愿才罢休。
思惟“弘誓愿”三字,越觉誓字特别有意思。吾人平日也常发愿,二课回向时也发“愿生西方净土中”、“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为何我们仍然悠悠忽忽的过日子,一点都不像愿意往生的样子呢?若能有强大的约束力,只要我们忘记念佛,忘记要往生,就立刻约束、提醒我们提起佛号和信愿,这样何愁不能往生。问题在于约束力从何而生呢?
誓愿有力
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立下四十八大愿,每一愿的首句和末句都是“设我得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就是‘誓”。凡夫平常若要人相信自己的为人,总会当众起誓:“若我所说有半点谎话,就不得好死”。又如赌徒为了向家人宣示自己不再赌博,便往往发誓:“若我再去赌,就砍断一根手指,以示警告”。这三者的相同点都是若没做到某件事,就让自己吃苦头,这就是要用可怕的结果来鞭策自己。
古代祖师大德仿照此例,便常常这样起誓:“若我又犯……过错,我就下地狱”。乍听之下,真令人心头为之一惊,不得不深深佩服祖师大德的勇气。事后仔细思惟这当中的道理,不难发现纤毫恶事都是地狱因,即使我们不像祖师发此重誓,死后仍会堕入地狱受苦,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不知警惕呢?就是这种鸵鸟个性,使我们不惜“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期有何乐”。无常大鬼我们看不到,所以不知道畏惧。
因此,我们应效法祖师,用有形的誓词来针砭自己,以收“约束”的效果。
但办肯心
想想自己一定得用“下地狱”作为誓词吗?不必!可视各人习性而有所不同。因为,只有自己清楚自己的罩门在何处。蕅祖说:“但办肯心”,一旦肯狠狠抓住自己的罩门不放,便能收“约束”的效力。如惭愧心强者,一旦犯错就惭愧不已,不敢再犯,故不必强发“下地狱”的誓言。而孝心恳切者,便可以“若我学佛怠惰,就是对不起父母、子女”自我策励,也能发挥不错的功效。如果自知根钝障深,便可如是起誓:“若我没做早晚课,就请佛菩萨给我重重的惩罚。”
相信在“誓言”的驱策下,做课就能一切平顺。如果因为没做功课而遭恶报,当下也不必怨天尤人,因为是自己向佛菩萨提出的要求,就默默念佛,安心受报吧!
作者:和风
最后要问,该如何起誓呢?分两个层次来说明。
一者,先检视平日自己最常犯的毛病,将它列在纸上,择一、二点最感困扰的如偷懒不做二课、脾气暴躁、念佛昏沉或散乱来先下手。
二者,找出自己最害怕的果报。总之,方法千变万化,可随个人需要而作调整,但是切记把握简单和具体的原则,如此才容易切实履行。
菩提路上,非誓不足以满愿。若自己个性被动,又真想在佛道上有所成就,就为自己起个誓吧!就此上路,相信必能往生无碍,直登一生补处。
摘自《弘化》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