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四谛:佛教中的四项基本原则

发布时间:2024-09-18 01:39:37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四谛:佛教中的四项基本原则

转载自作者:佛渡人间

文 / 一心

早期佛教,有时也被称为原始佛教,主要指的是释迦牟尼和最初的信众创立的佛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6世纪中期到4世纪的中后期。原始佛教的教义,主要有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无常、无我等。

周学农老师曾经在讲课的时候,说“四谛是佛教中的思想基本原则”。周老师的概括,一语中的。“四谛”中的“谛”,指的是真谛、真理。四谛,也称为“四圣谛”,“四真谛”,包括苦谛、习谛(后世翻译为集谛)、灭谛和道谛。这是佛教中的四大基本道理,同时,也是四项基本原则。

“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处处充满痛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佛教中关于“苦”的分类和分析很多,如二苦(身苦、心苦)、三苦(苦苦、怀苦、行苦)、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诸多的欲望,将欲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释迦牟尼认为,痛苦的根源是“无明”,因为无明而渴爱,并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执取。这就是因为人有种种欲望。有了欲望,就会有贪嗔痴等根本烦恼,这些烦恼,都是痛苦之根源。贪嗔痴即贪欲、憎恨和愚痴,合称“三毒”,之所以叫“毒”,就是因为它们会毒害身心。有了贪,就永远难以满足;有了嗔,人就会不断产生恶意;有了痴,人就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而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贪欲、嗔恨。

“灭谛”是说如何消灭痛苦之因。要想摆脱痛苦,就要消灭欲望。其实就是灭除渴爱与贪欲,实际上也就是通过智慧使人的精神状态摆脱无明之束缚,使人脱离痛苦,进而达到涅槃之境界。在早期佛教中,涅槃是一种熄灭了所有的烦恼,并且超越了时空、生死并与世俗世界对立的一种境界。灭谛告诉人们一定要学习、感悟、实践正见,追求真理、追求正大光明,超凡脱俗,便可脱离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涅槃的境界。

“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道,就是“道路”、“方法”,指的是灭除烦恼、获得解脱的方法。

在早期佛教中,主要的方法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和“三学”等。八正道,又被称为“贤圣八道”,指的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指的是正确的见解,也就是坚持佛教所说的四谛之真理;正思,又称正志,即正确的思考,要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与分别;正语,指的是正当的言语,也就是说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远离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

正业,也就是正确的行为,要言行清净,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正命,就是要有正当的养活自己身命的职业,不能从事一些不正当的行业;正精进,又称正方便,指的是正当的努力,毫不懈怠的修行,后来发展为“四正勤”;正念,就是正确的意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后来发展为“四念处”;正定,也就是正确的禅定。专心致志地修习禅定,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之境界。“八正道”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定了佛教徒的日常思想和行为。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作者一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