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什么?
皆仁法师
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对于一些初学佛法的人来说,也许觉得很陌生。其实,说起两者的译名,大家就会觉得亲切多了。
《大乘义章》中说:“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奢摩他,也就是止,即摄心住于缘,远离散乱。
《一切经音义》中说:“毗钵舍那,唐云观。”毗婆舍那,也就是观,即用具足正慧抉择诸法。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是禅修的两种方法:舍摩他是修止,毗婆舍那是修观。
我们所熟知的止和观的说法,一般常见于论中,而在经典中,则常常用奢摩他和毗婆舍。止是修定,而观则是修慧。
因为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根性,所以每个人修行的路子也不一定相同。有人先修定,后修慧;有人则先修慧而后有定;有人则定慧合修。
在《圆觉经》中还提及了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就是大菩萨们依不同根性而选择不同的修法。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
在修奢摩他的时候,会涉及到四禅八定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四禅八定不是佛法中才有的,外道也有。而依《法界次第》中说:禅可分为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两种,而出世间禅又有出世间和出世间上上禅两种之别,前者是声闻、缘觉二乘之人所修之禅,后者为大菩萨所修之禅。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这里提及的四禅八定是随顺世间的说法,我们藉由禅定为基础来修出世间佛法。
我们知道,四禅中从初禅到四禅是定力次第增上的过程。
一、初禅
《楞严经》中说:“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详细来说,初禅具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等五支。初禅可以得到八触和十种功德,心能寂静审虑,感受到离开欲界诸恶而生起喜、乐,心感喜受,身感乐受,所以称为“离生喜乐”,但初禅中仍有寻和伺的心理活动。
二、二禅
《楞严经》中说:“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二禅含摄了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等四支。在三受中感受喜、乐二受。所以又称为定生喜乐。得二禅时,信相明净,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三、三禅
《楞严经》中说:“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悲华经》中描述三禅之乐时说道:“身心快乐,无有疲极。”《佛学次第统编》中说:“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
四、四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中说,四禅具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等四支。因为四禅脱离了第三禅定的殊胜妙乐,所以称为“舍清净”;又因为仅忆念修养功德,所以又称为“念清净”,也因为这样的缘故,住在不苦不乐的感受中。
修习四禅,可以得到生于第四禅天的果报。
入第四禅时,因为已经脱离了八种灾患(也就是寻、伺、苦、乐、忧、喜、出息、入息等八种能动乱禅定的灾患),所以又称第四禅为不动定。
值得注意的是,心念的清净程度会影响修行用功的深入程度。初禅所能达到的程度,远远不能和四禅相比,所以好好用功修习禅定是修学佛法的一条必经之路。
那修止和修观又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来说:
修止强调的是心一境性,也就是说修止的时候,需要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所缘境上不动。无论外界有什么干扰,你都置之不理,专注在自己所修的境界里,这就是修止。
修观则不同,当境界来时,心念缘所修的观法去观察境界,虽然境界变化万千,但是你的心中一清二楚,不被它的变幻所迷惑。这就是修观。
总而言之,修止的时候,要避开动乱的境界,如如不动;而修观的时候,任何境界都可以是起观的对境。这就是修止和修观的区别。
关于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