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实际上讲的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
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双手打下了一片天地,创下了基业;
第二代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是他们能够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还能够在父辈创下的基业基础上克勤克俭,励精图治,使事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第三代,因为他们一出生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更没有体会到祖辈和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不仅不知道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反而还学会了铺张浪费,骄奢淫逸,久而久之,就把祖辈和父辈所创下的基业给败坏光了。
对于这种变换的人世,那些有智慧的人都能够留心观察得出来,明白这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有着必然的联系。
据统计,美国只有 30% 的家族企业到了第二代还能够延续,等到了第三代就只有12%了,继续往下发展,四代以后仍然能够存在的家族企业,则只有3%。“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这是西班牙的说法,“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来自葡萄牙,而德国人则用“创造、继承、毁灭”来形容家族企业在三代里的发展情况。
也许有人会说,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有很多有学问、有道德的读书人,他们的家业不仅仅承传了两代、三代,而且承传了百年,甚至千年。那么这些人又是怎么做的呢?这些人恰恰因为能够洞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所以,他们教导子孙要谦卑退让、舍财不贪、克己利人。
例如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范仲淹,他曾经写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范仲淹小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寒,读不起私塾,于是他就到一所寺院读书。
在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他只能煮一锅稀饭,而这稀饭也结成了冰,他将其划成四个格子,每一顿饭只吃其中两格子的稀饭,就过着这样“断齑划粥”的艰难生活。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凭着这样刻苦努力的学习,他后来考取了功名,并且做了大官,甚至做到了宰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因此就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他生活充裕了,又想到还有很多贫穷的人上不了学,吃不饱饭,于是就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兴办义学、兴办义田,照顾了 300 多家的人口。一个人的俸禄养活300多家的人口,可想而知,他自己和家人过着怎样清寒的生活。如果他自己过得很富裕、很奢华,就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的钱来供养300多家贫寒的人口了。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子们劝他说,你现在年纪大了,不如在京城里选一个好的地方,建造一所花园宅地,这样年老时也可以在那里享用啊。但是范仲淹却说,京中各大官家的园林已经很多了,而园主人又不能自己经常去游园,那么谁还会不准我去游呢?为什么非得有自己的花园才能享乐呢?
所以,范仲淹一生出将入相几十年,生活都非常节俭。很多人就觉得他这样做不是太傻了吗?太不替子孙后代着想了!其实这才是替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或侍郎,而且个个道德崇高,并且能够守住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所以我们看到范家的曾孙辈也都非常发达,到清朝的时候这个家族出了 70 多位部长以上的官员。
900 多年来,范仲淹的后代子孙,衍传已经成千上万,分布在世界各国,可是,无论何时何地,他们对于那位杰出祖先的教训,都是谨记恪守,不敢稍有逾越。像 1970 年出版的台湾《范氏大族谱》,开宗明义第一页便刊载着由范朝灯先生以正楷恭书的《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由此可见,范家能传承家业近千年,并非偶然。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