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聚藏你的学问、财产,以及任何其他的成就。相反的,把一切回向给有情众生,并立下希望一切众生能够闻、思、修佛法的愿望。光是表达如此的一个祈愿,就非常具有利益。怀着清净的发心所从事的任何行为,即使是缓解众生头痛的愿望,都具有大功德。因此,如果你祈愿一切有情众生从轮回中解脱,功德就更大了。由于众生的数量是无限的,因此这种祈愿的功德也是无限的。
不论你正在修持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修持大手印或阿底瑜伽,只要你的修行充满了菩提心,它自然就是大乘的修行。但若没有菩提心,修行只会沉滞。
对于一般人来说,彻底了悟究竟智慧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修道必须依循次第的原因。为了朝正确的方向前进,修行应该遵循所谓的“三善法”:
(1)生起一个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发心做为开始(前行),换句话说,就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修行,以获致证悟的愿望;
(2)从事任何一个修行法门的正行时,离于概念和散漫;
(3)在最后,以回向做为结行。
如此修行,甚至会使微小的善业转为证悟之因,而回向将能够保护你从那个修行所获得的功德,免于被嗔恨及其他负面情绪摧毁。
(1)以利益其他众生的愿望做为起始,是你即将从事任何修行法门的圆满前行,也是确保修行获致成果,不会被逆缘和障碍的洪流席卷而去的善巧方便。
(2)就正行而言,持定(专注)和离于概念散漫有几种不同的层次。基本上,它代表离于所有形式的执着,尤其是离于骄慢。不论你多么博学多闻、持守戒律、慷慨布施,只要你对此感到骄慢自负,同时轻蔑他人,你的修行就不会有任何正面的结果。积聚功德和智慧确实是成佛之道,但如果它搀杂了执着、骄慢和高傲,就无法结出果实。
更明确详细地说,离于执着与概念也意味着,不论你现在从事什么样的修行,都要离于任何执着——任何认为这个修行具有某种本俱之真实的执着。想一想向菩萨行供养的例子。对于具有信心的人,菩萨以法友的身相来显现,或化现为加持、法典、佛像等;但这些化现皆如梦如幻,缺乏任何本俱的存在。在现象世界中的其他每一件事物也是如此,因此,不只是你供养的对象是虚幻的,你所行的供养也是虚幻的。行供养的任何结果也是虚幻——这不表示行供养没有结果,而是这个结果不是一个坚实的本体。因此,对你虚幻行为的结果生起全然的执着与骄慢有什么意义?菩萨从事具有利益的行为时,他完全离于执着以下的概念:从事这个行为的主体(做者)、从这个行为受益的客体(受者),以及行为本身。这种全然的离于执着,使功德变得无限。
(3)回向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功德和善行,如此一来,一切有情众生,尤其是你的敌人,都能够获致证悟。试着像伟大的菩萨那般地回向功德。菩萨在他们广大无边的智慧中所回向的任何功德,永不枯竭。
回向如同把一滴水放入汪洋。汪洋如此浩瀚,一旦滴水融入汪洋,就永远不会枯竭。没有任何一个祈愿会消失。用一个清净的心,回向每一个善行的功德,将持续不断地结出善果,直到你获致证悟为止。如同《普贤菩萨行愿赞》所说:
愿我的祈愿永不耗竭,
直到一切有情众生离于负面情绪为止。
一个菩萨的发心必定非常广大浩瀚,时时把众生的无量无数、以及带领一切众生成佛的愿望放在心中。如果你的心广大浩瀚,你祈愿的力量也是无限。如果你的心僵硬狭窄,你所积聚的功德和所清净的障碍将非常有限。
不要让自己被这样的念头所挫折:认为你所积聚的功德少得可怜,很难利益任何人而不值得回向;或你永远无法真正地帮助众生,因而认为帮助其他众生只是空谈。如果你让你的心保持开放广大,菩提心的效力将会增长,所有语言和行为的功德与利益也会增长。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