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舒净土文卷第四(下)
又祝云
弟子某。谨为此南阎浮提。今日所杀所食之众生。念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圣号。一百二十遍。仰惟如来。大慈大悲。以某念诵如来名号。一声一如来度一众生。尽其念诵之数。(古板此处出舍利) 亦复如是。尽度众生于极乐世界。礼拜。
修持法门六(释迦佛亲以此圣号教二老人。无可疑者。若人至心持念。及诵往生真言。解冤延寿。得大福报。证无生忍。不退地岂不伟欤。吕元益谨劝。)
释迦佛在世时。(古板此处出舍利) 有翁婆二人。用谷一斗记数。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佛云。我别有方法。令汝念佛一声。得多谷之数。乃教以念南谟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出宝王论。尝之籼谷校之。一合千八百粒。此数乃二千石之数。佛自以此二老人。其功德甚有可知矣。若愚人不能念者。且单念亦可人全念。得大福报。或兼持诵小阿弥陀经。或大阿弥陀经。或其他佛经。随数多少。回向愿生西方。皆可拔一切业障根本往生净土真言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多地夜他阿弥利都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 阿弥利哆毗迦兰帝阿弥利哆毗迦兰哆伽弥腻伽伽那枳多加利娑婆诃
真言字。本非佛国字。乃译经者所用。人多以其字难识而不读。佛初说时。止有声音。今其声音。用识之字代之。不失佛之本章。更不须疑。又世间点句多差。今用藏经两处点句一同。亦不须疑。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不令冤家为害。现世安稳。命终任意往生。若满二十万遍。即菩提芽生。三十万遍。非久面见阿弥陀佛。晋时远法师诵咒。此有神人从西持一白银台来云。法师寿终。当乘此往生阿弥陀佛国。众人闻空中如奏音乐。异香数日不歇。
修持法门七
佛问阿难云。汝欲见地狱人否。阿难云。欲见。佛云。身行。口言。意念恶。此地狱人也。盖谓人生善恶。不过身口意三业。今三业俱恶。是为纯黑业。所以入地狱。若三业俱善。则为纯白业。乃生天堂。若三业中。有一业善。则为业。亦不入地狱。故身意虽恶。而口念佛名。亦一业善。远胜于三业俱恶。况口念佛时。又能心想佛像。则意业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数珠。则身业善。常能善此三业。以修净土。必上品生。予尝于镇江闻卖虾者。叫虾一声。而知其三业俱恶。何则。身荷虾担。则身业恶。意欲卖虾。则意业恶。口叫卖虾。则口业恶。是知叫虾一声。而三业俱恶。此佛之所谓地狱人也。以此观之。则目前所谓地狱人者多矣。可不畏哉。众生以愚痴不知因果。陷于罪恶。深可怜悯。知其说者。为开导化谕。此名法施。法施为布施之大者。其为福报。岂易量耶。或曰。人诵佛名。一向称诵。正如呼一人。一向呼之。其人必怒。故一向诵佛名者。未足为善也。是不然。众生自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多诵佛名。以涤荡之。犹惧不足。岂可以称呼常人之名为比也。况诸佛自开此念佛法门。所以诱掖众生。善其口业。以渐善其身意。故谓一向诵佛名。未足为善者。世俗之言。非诸佛诱掖众生之言。无足取焉。
修持法门八
全持斋戒。又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以此回向。愿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谓斋者何哉。不食肉。不饮酒。不淫欲。不食五辛。所谓戒者何哉。杀生。偷盗。邪淫。是为身三业。妄言。绮言两舌。恶口。是为口四业。贪欲。嗔恨。邪见。是为意三业。总为十戒能持而不犯。是为十善若犯而持。是为十恶。全持十戒。乃生天上。持前四戒。加以不饮酒。是为五戒。能持此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净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净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岂可以不戒杀生乎。杀生为五戒之首。又为十戒之首。亦为比丘二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杀则为大善。杀则为大恶。故曰。凡欲杀生者。但将自己看。自身不可杀。物命无两般。所以不杀则大善。杀则短命报。盖谓己欲其命长。物亦欲其命长。乃杀物命而欲己之命长。乌有是理。故杀生不可不戒也。凡杀生以资口腹。则口腹之欲何厌。放箸之后。滋味己空。而杀业具在。若杀生以得宾客。则以平日不杀。人亦无可言者。况其罪己自之。经云。来而独自来。去而独自去。轮回独自行。果报独自受。观此。则岂可为人而杀生也。若杀生以祭先祖。岂无素食清羞。孔子曰。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香诵经。仗佛力以为荐拔。必遂超生。故皆不在杀生也。若止能持此不杀 之一戒。以修净土。已不在下品生矣。
修持法门九
齐戒洁己。清心静虑。面西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坐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匝。光明照金色面与金色身。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眼。悉皆见之。盖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怠应见佛全身。此法最为上。谓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又过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唐启方圆果二人。作观想只五月。自觉身到净土。见佛闻法。载在第五卷。所谓十六观经者。详说诸观想法。又不止此而已。
修持法门十
想阿弥陀佛身极高彻天。所坐莲华亦相称。及注想眉闲白毫。一一如前篇所言之法。此法最为上。以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其想极大。则其念极大故也。若未能如此。且想小像亦可。唯要专精。不得散乱。据观经云。观想阿隬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万亿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闲白毫。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以无缘慈摄取众生。阎浮檀金者。极大极美之金也。那由他者。万亿也由旬者。十六里也。据此所说。岂可穷尽。只一恒河沙由旬。其大己不可言矣。况六十万亿之万亿恒河沙由旬乎。
修持法门十一
兼观想观世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以此宝手接引众生。次观想大势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举身光明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次想自身生于西方极世界。于莲华中结加趺坐。作莲华合想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
修持法门十二
发救度众生心。发至诚心。发坚固心。发深心。加以礼拜念佛。如此则现世蒙佛加祐。身后必上品上生。救度众生心者。愿生净土。见佛得道后。度苦海众生。非独度其身也。至诚心者。至诚归向。无苟且也。坚固心者。坚固修进。更不退转也。深心者。用心深至。直透净土。如探海底珠也。三世诸佛。与法界众生。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
修持法门十三
斋僧供佛。烧香献华。悬幡建塔。念佛礼忏。种种三宝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亦可。或为世间种种利益方便善事。若为子而养父母。为兄而友爱昆弟。为弟而钦顺其兄。闺门之内。无不尽善。宗族之间。无不和睦。乡党邻里姻亲。相接以礼。相与以恩。以至事君则赤心为国。为官则仁慈利民。为长善以安众。为下则勤以事上。或教导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济急难。或惠贫穷。或修桥砌井。或施药散食。或减己奉养以利他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约。或教人为善。或赞善止恶。随力所作世间一切善事。以此回向愿生西方亦可。或为世间一切利益。不拘大小。不拘多少。若止以一钱与人。或以一杯水与人。下至如毫芒之善。亦必起念云。以此善缘回向愿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断。念不断。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修持法门十四
佛言。欲生净土。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归。谓归依佛法僧也。
修持法门十五
予遍览藏经。即无阴府寄库之说。奉劝世人。以寄库所费请僧。为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则必得往生。若不为此。而为阴府寄库。则是志在阴府。死必入阴府矣。譬如有人。不为君子之行以交结贤人君子。乃寄钱于司理院狱子处待其下狱子处。待其下狱。则用钱免罪岂不谬哉。
食肉记
楞伽经云。有无量因缘。不当食肉。众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闻目见惯熟。不知其非。如能断去。固为上也。如不能断。且食三净肉而减省。所谓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是也。如食兼味。且去其一。如两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禄料有数。若此自可寿。次日可为此众生念诵资荐。庶可释冤灭罪。据阎罗王告郑邻之言。则至诚为彼念佛。必得往生。
观音坐相说
按藏经诸佛菩萨。手足六根。皆常端正。故云八端。观世音菩萨。本结跏趺坐。其神通变化自在。故云观自在。今人作翘足搭手坐。谓自在观音者。讹也。
龙舒净土文卷第四终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