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山法师对佛法的弘扬有很大贡献,而且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僧教育家。师兄在了解茗山法师时,可以去看看他的生平事迹,这样对茗山法师的一生会有个了解。那接下来一起看看茗山法师的生平事迹吧!
茗山法师出家时年仅19岁,那时候的他就有了与常人不同的远大志向。
出家一年后,茗山法师受了具足戒,随后考上定慧寺焦山佛学院读书。他的目标从来不是做一个敲打唱念的小和尚。
在焦山佛学院求学的时光里,茗山法师渐渐成长为一名“学霸”。尽管所学有佛教史、唯识、因明、俱舍、文学、法律、代数、物理、英文等多种知识,他还是渴望深入研究佛学。
终于,他等来了太虚大师,并牢牢地抓住机会,提出去武昌佛学院深造的请求。太虚大师应允了这个年轻又聪慧的法师,还亲自写介绍信给当时佛学院的负责人法舫法师。
1936年的秋天,茗山法师负笈求学,远赴武昌。此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追随太虚大师潜心钻研佛学。茗山法师的人品、佛学和求知精神得到许多人赞许。
当时,武昌世界佛学苑图书馆设立高级研究院,学科分为六大系,学生名额仅20名。茗山法师赫然在列。
然而,时逢战乱,佛门弟子也无法远离尘嚣而独自清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武汉三镇沦为战场。
彼时,佛教的改革者太虚大师带着仅20多岁的茗山法师,辗转湖南衡阳、长沙等地寺庙任职和筹办佛学院,甚至将衡阳花药山寺的事务交给他。
尽管年纪尚轻,仅读了几年佛学院,茗山法师还是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将寺院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做得很好。
此外,他还秉承太虚大师之志,为抗战救国四处奔走,在湖南衡阳筹集粮食、衣物支援抗战。衡阳沦陷后,他组织僧伽救护队为国效力、为民纾难。
面对战争,茗山法师不仅勇敢地走上前线,更救度众生的慈悲之心将化为自己必修的功课。他给自己规定每周一和周日实行慈悲,要做救人苦难、给人快乐的事。之后更是延展到每一天,最低限度要日行一善。
可以说,经过多年学习和磨砺的茗山法师,不仅有渊博的佛学知识和较高的修持境界,还有爱国爱教、慈悲济世的壮志。
抗战胜利以后,茗山法师返回焦山定慧寺,他过人的学识和眼光在这时充分展现了出来。1946年初夏,茗山法师在定慧寺任监院,并兼任佛学院教务主任。
当时,佛学院的学生中就有后来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对于茗山法师办教育的思想和热忱,星云大师曾自谦称:“与他们的发心相较,自觉还是相距甚远。”
在修学方面,茗山法师一直秉承太虚大师八宗平等说,定慧双修,研究教义,通晓经律。如他这般博学的人,每日的修持都十分刻苦,常常写作到深夜。
认真研究佛理的茗山法师,在这期间编写了许多经典的提要,如《法华经》《地藏经》《仁王般若经》《阿弥陀经》等,不仅供自己梳理思考,也给他人“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改革开放以后,茗山法师对风雨飘摇的中国佛教充满了担忧,同时又踌躇满志。这时候,旧日曾共事的好友赵朴老找到了他,希望尽快恢复寺院,共同建设“人间佛教”。
在茗山法师看来,这个时候为佛教界培养人才是最为紧迫也是最重要的事。
1982年,在赵朴老的关心支持下,他在南京栖霞寺开办僧伽培训班,招收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84名学僧。次年,在培训班的基础上,“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开始筹建。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候,许多中国佛教未来持续发展的种子就是从这里生根发芽。
除了佛学院教育僧才以外,茗山法师也丝毫不放松三宝道场传戒的弘法事业。
江苏镇江宝华山隆昌寺是梁代高僧宝志和尚结庵传经的地方,也是著名的律宗道场,历史上每年春秋各放戒一次。1957年后,隆昌寺停止了放戒。
1992年秋天,当时兼任隆昌寺住持的茗山法师,不顾年迈体弱之身,恢复了隆昌寺中断35年的传戒大典,开三坛大戒,有近千名戒子得戒。身为戒师,茗山法师十分尽责,一时传为佳话。
在茗山法师看来,佛教寺院本来就应该是修行道场,要参禅、念佛、修持,要弘法利生。而为中国佛教培养好未来的人才,则是他付出毕生精力来做的事。
以上就是茗山法师的生平事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了解茗山法师的故事时,也要对他的修行有了解,这样师兄可以从中学到修行的方法,可以让自身的修行变得更好。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