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学习的人对佛教知识都有一定了解,为此对延寿大师应该也有一定认识。延寿大师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而且延寿大师的佛法思想流传也很广,所以师兄可以多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那延寿大师的佛法思想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融合思想
延寿居永明寺十五年间,日行一百单八件佛事,从这些行持中可以看出,几乎包罗了当时佛家各宗所倡导的修行方式。可以说是各宗各派皆具,样样法门全备,于此行持中,恒以净土为依归,将所有功德皆回向往生净土,是其总持的旨趣所在。从延寿大师的代表作《宗镜录》中可以窥见其佛学思想的大概,将当时盛行于世的佛教行法与理论,融会而贯通之,而使自己的思想体系别具特色,自成一家。在《宗镜录》的问答卷里,用连绵不断的问答形式,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等宗的教理,并于引证章中,旁征博引,引证了大乘经典一百二十种,西天东土诸祖法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本,共计三百种言说,目的即是在于说明此是“总一佛乘之真训,可谓举一字而摄无边教诲,立一理而收无尽真诠,一一标宗,同龙宫之遍览,重重引证若鹫岭之亲闻,善令面云立雪之人,坐参知识,遂使究理探玄之者,尽入圆宗”。由此可以看出,书中论点也是在诠释延寿所倡导的禅教同佛说,本来是一致的理念。其引经据典,广集佛言祖语,旨在说明一切事理皆本一心,性相圆融,佛法一致,各宗所行的教法,最终都归“心宗”,所有佛陀所教的行法都能圆融互通,正和《宗镜录》卷二十四中说的“此宗镜中,无有一法而非佛事”这一道理相契。
举一心为宗,对心性的重视
延寿思想的根本既是“立一心为宗”,因此他对心性非常的重视。他在《宗镜录》自序中说: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宗镜录》卷二中说:
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以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缘觉声闻一切众生皆同此心。……是以若了自心顿成佛慧,可谓会百川为一湿,抟众尘为一丸,融钚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如华严经颂云: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慧。
四料简偈(增补渊源)
作为净土宗的祖师,最能凸显延寿净土思想的莫过于世人熟知的“四料简偈”,其文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从这四句偈语中,可以看出延寿大师的修行态度,偈中指明,世人修禅固可,但须以净土为依归,其中第三句,就是标明禅净双修的好处,而以延寿个人的立场来说,禅净双修是最理想的修持法门,他认为弘宗演教是僧伽的本职,所以出家僧人宜应禅净双修,如此才能现世为人师,广弘教法以利他;来世作佛祖,圆满圣果以自利,如此,则自他二利圆成,而一般的学佛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则应专修净土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求生净土是有保障的,所谓的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若是单修禅教而摒弃净土,则十有八九会有危险,要是无禅又无净土,那将是万劫千生轮转三途六道,受苦无尽了。这四句偈语,言辞简练,但却义理明朗,足可作为学佛者修学的准则,对于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时至今日,仍富有生命力。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