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僧璨

僧璨——中国佛教禅宗三祖

僧璨又作僧粲,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在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圆寂。

修行禅法并不容易,禅法当中所蕴含的智慧很深,想要获得这些智慧是需要用心去修的,但想要修行禅法变得顺利,那师兄可以看看僧璨大师的修行经历,这样对自己会有一个启示。只是在了解僧璨大师时,师兄可以先看看僧璨大师的介绍,这样对他会有一个认识。那下面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内容吧!

僧璨大师的介绍

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是僧璨大师,又作僧粲,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三祖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北齐天保三年,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之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灭佛期间,僧璨隐居于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十多年来无人知晓。隋开皇十二年,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

僧璨大师的介绍

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个重要的坐标。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僧璨对禅宗的汉化改造发展,有几个明显的表现。其一,变面向达官显贵为面向下层群众。佛教初入中国,信仰接触者多为贵族,僧璨改变靠上层弘法的方略,变为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其二,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其三,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其四,变“不立文字”为着经传教。禅法初传,有“不立文字”之说,主张静坐安心渐悟。

僧璨大师的介绍

以上就是僧璨大师的介绍,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僧璨大师是禅宗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都在为弘扬禅法而努力,而且他所讲述的禅法中也有深厚的道理,所以师兄可以多去看看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会让自己有更多收获。

...查看更多

禅宗的发展离不开一些人的贡献,他们的一生都在为禅宗发展而努力,所以他们是禅宗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众多代表性人物中,僧璨大师只是其中之一,但是僧璨大师所做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大家在了解僧璨大师时,一定也要去了解僧璨大师的悟道因缘,这样会给自身一个启示。那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僧璨大师的悟道因缘

关于三祖悟道的因缘,灯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初祖达磨传法给二祖之后,自于少林托化西归,二祖慧可于是一边随宜传法,度化众生,一边寻求法嗣,以付祖衣。北周武毁佛期间,二祖与林法师为伴,护持经像,隐藏民间,并一度南下到舒州司空山隐居(后人在此处建有二祖师,元时被毁,现存有二祖石窟的遗迹)。在隐居的时候,也就是到了天平二年(535),二祖遇见了僧璨。僧璨当时是个居士。关于他的身世,《楞伽师资记》用了八个字来概括--“罔知姓位,不测所生”。当时僧璨已经四十多岁了,并且得了很厉害的风疾。

僧璨前来礼拜三祖,可能跟他身染重病有关。病苦的折磨使他感觉到自己罪障深重,必须彻底忏悔。于是他问二祖:“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二祖回答道:“将罪来,与汝忏。”

僧璨沉吟了很久,回答道:“觅罪不可得。”

二祖道:“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既然如此,我已经把你的罪障忏悔净尽了。从今以后,你当归依三宝,过出家人的生活)。”

僧璨大师的悟道因缘

僧璨又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你让我依三宝而住,关于僧,我今天见到了和尚,已经明白了它的含义,不用问了,但是,我还不明白佛和法的含义)?”

二祖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是心即佛,是心即法,佛与法一体不二,心外无法,心外无佛,僧宝亦复如此,佛、法、僧三宝,皆依一心而立,同体而异名,非内非外)。”

僧璨听了祖师的开示,言下心意豁然,欣喜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今天我才明白罪性并不是一个实有,它既不在心内,又不在心外,又不在心的中间,它当体即是心的幻用,其性本空,觅之了不可得。就象吾人的心性本空能生万法一样,佛法原来是不二的,并非在心之外另有一个佛与法)。”

二祖听了僧璨的回答,非常器重他,并当即为他剃发,收他为弟子,说道:“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三祖的法号僧璨就是这么来的。

僧璨禅师悟道的当年三月十八日,即前往光福寺受了具足戒,从此以后,他的风疾也渐渐地好了,并侍奉祖师两年多的时间。

僧璨大师的悟道因缘

以上就是僧璨大师的悟道因缘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一定帮助!禅法的修行虽不容易,但只要大家用心进行,那么慢慢就会变得更顺利。

...查看更多

在修行禅法时想必师兄对僧璨大师有一定的了解,他是禅宗中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都在为弘扬禅法而努力。僧璨大师对禅宗的贡献非常大,其中就有僧璨大师的信心铭,但有的师兄对这方面不是很清楚,为此想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那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僧璨大师的信心铭

相传僧璨曾著《信心铭》,佛学界对此提出异议。《信心铭》综合佛教、道教义理,又综合大乘空、有两宗。《信心铭》的第一名话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思是说,修禅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虚妄分别。还讲到“住性合道,逍遥烦恼。”这很像是道教回归自然的思想。以后还讲到“绝言绝虑”不住断、常二边见的中道实理,这显然是空宗理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反映出大乘有宗的真如理论。

僧璨大师的信心铭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 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证道境界,无以言说;一念顿悟,三心不得。

僧璨大师的信心铭

以上就是有关僧璨大师的信心铭的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可以多去了解有关僧璨大师的内容,这样可以让自己对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查看更多

僧璨大师的贡献是什么

禅宗是佛教中具有特色的宗派,禅宗中的禅法是有着高深智慧的,师兄在修持禅法时需用心,同时也...
https://m.xdrbd.com/ytkopic/xsfengc/52181.html

僧璨大师的简介

禅宗的发展也是离不开他人努力的,所以在了解禅宗的时候,师兄也要了解禅宗中的代表性人物。对...
https://m.xdrbd.com/ytkopic/xsfengc/52182.html

僧璨大师的故事

禅宗的发展对众生的修行有很大帮助,禅宗不但影响深,传播也很广,所以现有不少人在学习禅法。...
https://m.xdrbd.com/ytkopic/xsfengc/52183.html

僧璨怎么读

修行禅法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师兄若想修行过程变得顺利,那么可以看看僧璨...
https://m.xdrbd.com/ytkopic/xsfengc/52184.html

僧璨大师受具足戒的故事

禅宗中有许多代表性人物,而僧璨大师就是其中之一。僧璨大师的出现为禅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
https://m.xdrbd.com/ytkopic/xsfengc/52185.html

僧璨大师生平简介

在修行禅法的过程中,师兄都会对僧璨大师有一定的了解。僧璨大师对禅宗的发展有很大贡献,而且...
https://m.xdrbd.com/ytkopic/xsfengc/52186.html

僧璨大师顿悟的故事

在学习禅法的过程中也是需要了解对禅法有巨大贡献的代表性人物的,通过了解他们的内容可以帮助...
https://m.xdrbd.com/ytkopic/xsfengc/52187.html

结语

僧璨对禅宗的汉化改造发展,有几个明显的表现。其一,变面向达官显贵为面向下层群众。佛教初入中国,信仰接触者多为贵族,僧璨改变靠上层弘法的方略,变为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其二,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其三,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其四,变“不立文字”为着经传教。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最新视频更多
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