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

发布时间:2022-10-17 15:28:10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

  文珠法师讲述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章。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座下的大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在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回归净土。阿弥陀佛虽然寿命无量,但属应身如来,终有尽时。佛灭法尽后,观世音菩萨,即于中夜,在七宝菩提树下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极乐世界转名众宝普集庄严,佛寿无量。大势至菩萨,亲自供养侍奉,直至普光功德山王佛入灭,即于其国成佛,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国土庄严,以及寿命,菩萨眷属,正法住世等,皆与观世音菩萨成佛时无异。

  悲华经说: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道时,曾有一生为转轮圣王,值遇宝藏如来,发四十八愿,建立佛国,成就众生;佛即授记,当来于安乐世界成佛,号无量寿佛。当时转轮圣王的长子不眴太子,因观众生苦,发菩提心,宝藏如来,命名观世音,并记于无量寿佛正法灭尽后成佛,名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世界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第二太子名尼摩,发愿成佛时,一切与兄长无异,宝藏如来言:‘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字汝名得大势。’并授记相继观音菩萨成佛,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此是由因中修行的愿力而得名。在观无量寿经中说:此菩萨能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令离三恶道苦,有大势力,因名大势至;是依慈悲利他功德而立名。在思益经大势至菩萨自己说:‘我投足一处,震动大千及魔宫,故名得大势。’又观无量寿经说:‘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摇动。’是依果上自利功德而立名。

  大,是形容菩萨所证的法身,竖穷三世,横遍十方;势,是说明菩萨能以般若智慧,内破烦恼惑,外伏诸魔怨;至,是显菩萨位近极圣,证同于佛。大是法身德,势是般若德,至是解脱德;此菩萨圆证佛果三德,与佛相等(等觉),位居一生补处,故被称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是能念佛的人;念佛圆通,是菩萨所修的法门。念,是心念、意念、想念,普通人的心意,不是想念锦衣美食,就是想念名利财富,或想念如何提升自己的地位与声誉,如何扩展自己的职权与势力,时刻在名利圈中打滚,念念追求财色的占有,于是你争我夺,你异我诈,甚至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当其称心如意时,就快乐,就奢侈、就侨慢、傲视同伦;逆境当前,就苦恼、就怨恨,就妒忌他人,不但使自己与他人,都陷入苦恼深渊,无法自拔,同时种下恶因,势必招致苦果。我们学佛,欲想离苦得乐,非以正念止息妄念,以善念代替恶念不可;然而欲想达到止息妄念,增长善念,最好就是念佛。

  梵言佛陀,译中国语是觉,含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义。自觉,拣非凡夫的不觉;觉他,拣非二乘圣人的自觉;觉行圆满,拣非菩萨修因,觉行未圆满。诸佛因中修行时,能运用般若的智慧——始觉智,照见宇宙人生的原理——本觉理,自觉觉他的功德妙行,都达到究竟圆满的觉悟境界,所谓:‘三觉圆明,万德具足,’彻底明白人生的意义,回复本来具足的真如自性,成为宇宙的大觉,即被称为佛陀——觉者。所以佛字,又含有始觉,本觉,究竟觉的意义;凡是能够运用始觉的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原理,亲证佛性,达到究觉悟的有情,皆可被称为佛。

  念佛,有念他佛与念自佛之别,若能由称念他佛的名号,得理性一心不乱,与自己佛性相应,即可通达佛道,圆融无碍,名为念佛圆通。本章是大势至菩萨,介绍自己在因中最初发菩提心时,遵从古佛的教导,实行念佛,得入三摩地的经过,因此,本章名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因为此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之一,所以当前一章弥勒菩萨,说完其依识大修行,得证圆通的法门之后,大势至菩萨,即从自己的座位起立,还有与他同伦的五十二位菩萨,跟随在一起。

  ‘法王\’,是指佛言,佛于诸法,得大自在,因名法王;法王之子,就是指将补佛处的大菩萨。今大势至菩萨,被称为法王子,正显其地位的超越,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凡夫菩萨,或是浅位的菩萨,而是已经生长在佛家,将补佛处,决定可以登法王位,行法王令,继承佛的遗志,执掌法王弘法利生之家业的大菩萨,等如世间国王的太子,将继承王位一样。

  ‘与其同伦\’,是指因中与大势至菩萨,同修念佛三眛,得证圆通;或于果上,同以念佛法门,教化众生的大菩萨。‘五十二菩萨\’,是指其位,非指其数,意思是与大势至菩萨一样,同以念佛三眛,自行化他的菩萨,其功行深浅不等,或有位居干慧地的,或有在十信外凡位的,或已经进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凡位的,也有登十地、甚至位居等觉的,因名五十二位菩萨。又被此等大菩萨,所教化、所摄受,同归极乐世界的菩萨,其位次浅深,亦有五十二位不等。大家都跟随著大势至菩萨,同时起座礼佛,然后由大势至菩萨,说出其因中修行的经过。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以下,是大势至菩萨,自述回忆往昔遇佛得度的因缘。梵语阿弥陀,译华言名无量光。‘恒河沙劫\’,是形容时间的久远,在久远劫前,大势至菩萨所值遇的,不是指成佛己来,于今十劫,现正在极乐世界说法的阿弥陀佛,而是古之阿弥陀佛。

  ‘光\’有心光,有身光。心光是诸佛所共证的一切种智,是佛佛道同,平等无异。至于诸佛的身光,则有常光与放光之别,而且是彼此互异;由于诸佛因中行愿各各不同,也因所教化众生的根机不同,是以诸佛应身的常光与放光亦不一致。如释迦牟尼佛,应身的常光不过一丈,阿弥陀佛,则常光遍照十方世界。至于诸佛放光,往往因机、因时、因处而异,没有一定。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是说明当时在一劫的时间中,共有十二尊佛出现于世间。在无量寿经上说:十二如来的名号是: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焰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又在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中说:一切三达无量光,遍觉三明无边光,智道三明无碍光,六真理智三明无对光,色善三明焰王光,一觉三明清净光,普门三明不断光,明达三明难思光,五德三明无称光,智力三明超日月光。由于众生机感不同,在一劫中诸佛出世的数量亦异;法华经说:‘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而我们现在面对的贤劫,却有千佛出世。当时大势至菩萨因中修行时,值遇一劫之中,有十二如来,相继出世,其最后的一尊佛,号超日月光。日光照日不照夜,月光照夜不照日,佛光日夜俱皆照。又日月光明,但照一洲,佛光普照无量国;日月光明,往往为山石墙壁所阻,佛光则无所障碍,因名超日月光佛。超日月光佛,是十二如来中,最后的一尊佛。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喻有人,一专为忆,一专为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彼佛\’,指超日月光佛,是施教者;‘我\’,是大势至菩萨自称,是接受教化的人;‘念佛三昧\’,是彼佛教授大势至菩萨修行的法门。念是能念的心,佛是所念的境,众生心念六尘,故每为境所转,若能摄心念佛,令杂念归于一念,从有念归于无念,由持名念,进入实相念,如是禅净双修,不止见佛,且与自性佛相应,即心是佛,心佛不二,此即是观无量寿经所说:‘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说: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修念佛三昧的人,如果能够由事相一心不乱,进入理性一心不乱时,就可以断烦恼,除宿业,见佛性,证得无生法忍。

  ‘譬喻有人\’以下,是用譬喻来说明念佛三昧。初五句是从负面说;次五句是从正面说。记持不忘是忆,紧缘不舍是念。譬喻有母子二人,母亲因为儿子远离身边,心中牵挂,想念不已,甚至在梦想中,亦出现孩儿的影子;但做儿子的却在外面,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夜夜笙歌,流连忘反,那里还记得家中慈毋,在期待自己早日归家呢?以慈毋忆子故或逢或见,子既忘母,所以不逢不见。是以说:‘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或逢不逢,或见非见’

  如果母子二人,互相想念,互相牵挂,思忆深切,何止可以相逢相见,而且相亲相爱,乃至愿意生生世世,常为毋子,如影随形,不相舍离。所以说:‘二人相忆,二亿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母子二人,譬喻佛与众生,‘一专为忆\’,喻佛怜悯众生苦恼,时刻思以救济,而现种种身,令众生或逢或见;‘一专为忘\’,譬喻众生,沉迷五欲尘劳,不知念佛修行,无缘相逢,即使相逢,也不相识。如丰干禅师、善导和尚等,都是阿弥陀佛化身,可惜众生相见不相识,当面错过,不能见佛。‘二忆念深\’,喻佛常念众生犹如赤子,而众生亦常常念佛,甚至净念相继,无有间断,佛不离心,心不离佛,本此善根,自然可以生生世世,见佛闻法,常随佛学,直至成佛,亦不乖违远离于佛。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毋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此段经文,是以法合前面的譬喻。前四句合单忆,次四句合双忆。不仅阿弥陀佛,怜悯众生,如毋忆子,十方如来,一切诸佛,无不如是;母慈止于一身,佛慈则无穷尽。十方如来,悯念众生,轮回六道,备受众苦,恒思救济,故倒驾慈航,随流九界,普度群迷。如释迦牟尼佛言:‘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严净国土,成就众生,来生其国。药师琉璃光如来,立十二大愿,拔众生苦,与众生乐。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施于众生。还有阿弥陀佛化身的丰干禅师,与永明延寿大师,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与傅大士,文殊菩萨化身的寒山子,普贤菩萨化身的拾得等佛教大德,皆是为了怜悯众生,欲拔众生苦,与众生乐而来。无奈众生迷惑无知,不肯信佛念佛,沾受法益,辜负佛恩;犹如世间个性顽皮反叛的孩子,弃家出走,辜负慈母的一片爱心,故言;‘虽忆何为\’?反之,若果儿子心中思忆母亲,犹如慈毋想念儿子一样,则母子连心,心心相印,契而不舍,不但今生毋子相依为命,甚至生生世世,亦常为母子,不相舍离。此譬喻众生,若能忆佛念佛,犹如佛怜念众生一样,必定感应道交,机感相投,自然生生世世,常得见佛闻法,常随佛学,故言:‘子若亿毋,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见佛,有在梦中见佛,有在定中见佛,亦有在专心念佛时见佛。普通一般众生的心,大多数都是妄想心,散乱心,邪恶心;念佛的人,如果能止息妄想心,放下散乱心,改变邪恶心,集中精神,专心一意,执持佛号,口念心亿,念念无间,一定感佛来应,摩顶授记,是‘现前见佛\’;临命终时,感佛来迎,是‘当来见佛\’。阿弥陀经言:‘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故言:‘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此是指事相言,所见的只是应身佛,若能由事相一心不乱,进入理性一心不乱,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亲见自性,体会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就可以见到法身佛。晋朝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念佛,专修净土法门,一生曾经多次见佛。而中国历代专修念佛法门的大德,临命终时见佛来迎的,其数甚多,史书常有记载;至于现代人念佛见佛,得生净土的,亦时有所闻。

  若据理性论,佛喻本觉理,众生喻始觉智。本觉理随众生流转六道,不相舍离,如‘一专为忆\’,众生念念背觉合尘,如‘一人专忘\’;虽然,但本始不离,故言:‘若逢\’,始觉智不契本觉理,言:‘不逢\’。但本觉不离始觉,言:‘或见\’。众生迷本觉理,心念贪嗔痴,言‘非见\’。

  ‘十方如来,怜悯众生,如母忆子。’喻本觉理能生始觉智。\‘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喻众生迷本觉起妄觉,念念扳缘尘劳。‘子若忆毋,如母忆时,’喻众生舍妄归真,起始觉智。‘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喻始觉智,照本觉哩,始本合一。若是上根利智的人,就可以断烦恼,入大乘见道位,位在圆教初住,是‘现前见佛\’。再登十地,亲见本觉理,分证佛法身,是‘当来见佛,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亦可以分事与理两方面解释。念佛法门,三根普被,不假借其他方便法门的助缘,但凭执持佛号,一心称念,便得心开意解,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是事不假方便。若能实相念佛,返观自心,契证本觉,与自性佛相应,即心即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无须凭借心外他佛方便接引之助,就可以分断烦恼,分证法身,是理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人的身体,四大组合,新陈代谢,九孔常流,臭秽不净,原无香气,但若取用香水,或从事香料职业,朝夕所接触的都是香气,日久熏习,自然身有香气。香譬喻佛的法身香,功德香,般若香,解脱香;念佛的人,心心念念,不离佛号,去佛不远,朝夕被佛香熏陶,当然感染佛的五分法身香,以佛的三德香,庄严自性佛,此即是‘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初三句是大势至菩萨,自述因中修行,所成就的自利功德。因地,是指修行人,由最初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直至成佛之前这段时间,现在大势至菩萨说:自从他最初开始学佛,一直都是修持念佛法门,由事相一心不乱,而进入理性一心不乱,结果得入三摩地,证无生忍。可见念佛法门,是赅因彻果的殊胜法门。

  入有解入,有悟入,有证入。由善知识的教道与启发,断疑生信,是解入;由如法修行,亲自体会,心中有所领悟,是悟入;断烦恼,开智慧,见佛性,是证入。无生忍,又名无生法忍。无生法是诸法的本体,众生的佛性。世间诸法现象,无不从因缘生,而诸法的本体,原无生灭去来,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所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圆觉经言:‘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最胜王经说:‘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仁王般若经亦说:‘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唯识论言:‘于实相法,安住名忍。’综合以上经论所说,可知无生法,即是诸法实相,亦即是众生本具的法身理体;能理解诸法实相,而安住于佛性,是名无生法忍。大势至菩萨,因中专修念佛法门,摄多念为一念,再由一念归于无念,亲见自性,不生不灭,无去无来,故能证入无生法忍。

  前‘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是见理,位在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今言:‘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是证理,位在八地。八地菩萨已能随心所愿,应身无量,教化众生,何况大势至菩萨,今已位登等觉,所以能分身十方,广度有情。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是大势至菩萨,自述利他功德。佛说楞严经时,是在当时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所以‘此界\’,是指娑婆世界,因为娑婆世界属于五浊恶世,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生长在此世界中的众生,惨被众苦交煎,实在可怜可悯。大势至菩萨,为了救拔此界众生的苦,与此界众生的乐,特别来此娑婆世界,教导我们念佛,同时用慈悲愿力,摄受念佛的人,同归净土。因为极乐世界,是远在十万亿佛土以外,离开我们的地球很遥远,没有罪恶,没有苦恼,没有战争,没有地球毁灭的恐怖,…所谓;‘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凭借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机会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精进办道,得以速证无生,疾成佛道。

  ‘佛问圆通\’以下是总结。在楞严会上,佛为阿难尊者,选择圆通本根之前,特别询问众圣,‘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因此大势至菩萨说:‘佛问圆通\’。圆是圆融无阻隔,通是通达无障碍,楞严经中二十五圣,各人修行因缘不同,或依六根中的一根而开悟,或依十八界中的一界而证果;但大势至菩萨,却无选择,都摄六根。普通一般人的六根,向外攀缘六尘境界,眼被色诱,耳被声惑,鼻为香转,舌为味牵,身为触缚,心为境动,终日迷恋六尘,是以作业流转,沉溺生死苦海。念佛人眼所见,无非是佛相好庄严之色,故能收摄眼根不为外色所诱,而贪著五欲麈劳;念佛人耳所闻,无非是念佛之声,故能收摄耳根,不为外声所惑,而分别是非毁誉;念佛人鼻所嗅,无非是供佛的香花果品,故能收摄鼻根,不为香臭所转而起爱恶之心;念佛人舌所宣,无非是佛号,故能收摄舌根,转贪味之舌而茹素念佛;念佛人身所触无非是佛境,故能收摄身根,忘能所,绝对待,不起争执;念佛人意根所对,无非是佛法,故能收摄意根,不分别取舍,作诸恶业。所以念佛人可以收摄六根,令根尘不接,六识不起,内止妄想,外离妄境,唯有净念相继,再无妄念、杂念、邪念、恶念,所以能进入三摩地。

  梵文三摩地,又名三昧,译名正定。大智度论说:‘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地。’大乘义章说:‘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名三昧。’念佛法门,念至一心不乱,与本觉理体相应,即入正定。大势至菩萨,由念佛三昧,收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入三摩地,所以认为念佛三昧,是最好的修行法门,故说:‘斯为第一\’。

  本章的经文,只说明专心念佛,一心不乱,就可以感佛现身,见佛闻法;若能由事相一心不乱,进入理性一心不乱,就得入正定,悟无生忍,亲见佛性,但未说明念那一尊佛。在道理上说:不管是念过去佛,或念现在佛,是念此方佛,或念他方佛,只要是念佛,都是正念,都是善念,都可以止息妄念,令人灭罪生福,离苦得乐,都可以断烦恼,见佛性,入无生忍。不过,大势至菩萨,因中修行时,所值遇的是古之阿弥陀佛,现正在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而本章的经文又说:‘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可知本章,所说的念佛三昧,目的是教人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实行念佛,在未能收摄六根,净念相继,证得念佛圆通之前,可以参考古德所提倡的各种不同的念佛方法,现在限于时间,留待明晚,再为各位解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