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
佛教中常说的“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卷一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
菩提心依种种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以如是四种缘为增上缘,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即:
(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
(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
(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
(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
另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载有四缘:
(一)思惟诸佛。
(二)观身之过患。
(三)慈愍众生。
(四)求最胜之果。
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作菩提心,且将之分为随事发心(由具体之事项而发)与顺理发心(由普通之真理而发)二种。大乘义章卷九对发心立三种之别:
(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槃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槃。
(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槃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等之心。
(三)真发心,知菩提之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归于自己之本心。
摩诃止观卷一上谓,藏教、通教、别教,乃至圆教之菩萨各因推量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四谛理而发心,故称推理发心。大乘起信论则说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等三种发心,于信成就发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种发心。密宗主张,发心为阿字五转之一,复基于“菩提心论”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而说四种发心:
(一)信心,指对于求无上菩提毫无疑惑之心。以其为万行之基础,故又称白净信心。
(二)大悲心,发白净信心后更立四弘誓愿。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
(三)胜义心,于诸教中选择殊胜之真实。亦作深般若心、胜义菩提心。
(四)大菩提心,决定舍劣择胜之际,十方诸佛即现眼前证知,诸魔见此则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
以上四心虽一度区分,但本为一体,以至佛果间无须臾或离,此是为自行化他、世间出世间修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称有相菩提心;然以本来有相即无相,如虚空离一切相,故与无相菩提心相契。
于日本净土宗,源空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以为菩提心是杂行,而加以废斥。基于此理,净土宗镇西派区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之菩提心,且谓菩提心为总安心、三心为别安心,而主张不应排斥发菩提心。
另外,净土宗西山派区分为行门与观门之菩提心,主张废前者,后者即是“三心”。净土真宗则分为自力菩提心与他力菩提心,其中佛以本愿誓与众生信乐,即真实之信心为愿作佛心(愿成佛之自利之心)、度众生心(济度一切众生之利他之心),故称他力菩提心、净土大菩提心。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