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29[正知正念]

发布时间:2024-09-18 01:38:52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29[正知正念]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庚三(护持之方法)分二:一、护持正念之方法;二、护持正知之方法。

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分三:护持方式;二、生起之因;三、护持之果。

壬一、护持方式: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

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在前面讲过,要护持心就要有正知正念。若是没有正念,没有护持正念,就会有很多过失。若是失去了正念或者没有用正念护持心,心一定会去造业,将来就要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这里主要讲的是起心动念都会造业。即使行为上没做什么,没有骂人,没有打人,没有说一些粗语,也没有做坏事,但是只要有起心动念,心里生起邪见或生起恶念了,就会造业。所以不能失去正念,意念不能离开正念。也可以说,正念相当于哨兵,相当于门卫,不能让它离开意之家门,由它来看护意之家门,这样心态才能保持清净,才不会造恶业。

正念很重要,若是没有正念,一定会造业的。如果没有正念,烦恼的盗贼会把往昔所积累的善根都偷走,一扫而光。平时应该多思维这些过患,自己也注意观察,一旦失去了正念,立即就让它恢复。

壬二、生起之因:

下面讲正念生起之因,不仅正念,正知也是通过这些因生起的。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

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应当恒时依止上师善知识,不是一年、两年,三年、四年,而是长时期依止。上师、善知识、堪布都会给你开示取舍之道理。

“畏敬有缘者”:“畏”在这里主要指怕造恶业,怕遭受恶果。你恒时依止上师善知识,他们给你开示这些取舍之道理,让你明白这些善恶因果。如果你造了恶业,不行持善法,将来就要遭受恶果;如果你没有好好地守持戒律、犯戒了,将来会堕落的,对此有畏惧心理。

虽然我们现在也在依止上师,天天听闻佛法开示,但是却没有畏惧感。“哦,犯戒了,犯戒了就犯戒了呗!”没有一点畏惧感,“哎呦!我犯戒了,将来要堕落的!”“我造业了,怎么办?将来要遭受痛苦啊!”你有没有这样畏惧过?没有。这就说明还是没有深信因果。

如果你犯戒了、造业了,将来一定会遭受痛苦的。即使你今天得了绝症,又有什么啊!就疼痛一段时间呗,最后就失去这条烂命呗!这对我们来说伤害不大,损失不大。但如果我们造业了或者犯戒了,这个事就大了。这个伤害太大了,将来要堕落恶趣,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这个损失太大了,我们会因此失去解脱的机会,我们会因此丧失慧命啊!即使你今天损失了一亿美元或一亿人民币,损失大不大?不大!但如果你失去了解脱的机会,丧失了殊胜的慧命,这对我们来说才是特别大的损失,真的!因为解脱的机会非常难得,慧命非常珍贵!慧命是解脱、成佛的种子,如果你丧失了慧命,就等于失去了解脱、成佛唯一的种子、唯一的因。解脱是永恒的快乐啊,成佛是功德圆满啊,你这个损失多大呀!若是你真正懂得思维,真正深信因果,造业、犯戒对自己的伤害最大、损失最大,所以应该要小心谨慎啊!要有畏惧感!

所谓“敬”,是指恭敬。你依止上师、善知识,要有恭敬之心。什么叫恭敬之心?说几句花言巧语,表面上磕几个头,简单做一下供养,这不叫恭敬。真正的恭敬就是依教奉行,没有二话可说。上师、善知识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这种意念、心态叫恭敬!你要完全相信上师善知识说的话,没有为什么,不需要理由。上师说什么都是法,指向何方都是东,你以这种心态去依止,这叫恭敬!

你应该对善恶因果有畏惧感,对上师善知识有恭敬心。若是造业、犯戒了,就要遭受很多的灾难,要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对此有畏惧感,心里害怕。如果对上师善知识有恭敬心,当观察自己内心的时候,就会在上师善知识的面前抬不起头,感到很羞耻。和一位具德的上师或者善知识相比,和这些佛菩萨相比,自己还是人吗?自己要有这种羞愧心。在上师善知识面前,抬不起头来,不敢抬头,那不是害怕,而是恭敬。

以前,我们若是要去见上师,在楼下就开始发抖了,但这不叫害怕,这叫恭敬心。有的人说: “我不怕上师。”好像自己很有胆量似的。你不怕上师,就说明你没有恭敬心。若是有恭敬心,能不怕吗?要么你肯定是个大成就者,心里没有任何羞愧;要么就是你没有真正的恭敬心。那叫害怕吗?那不叫害怕,上师不会打你,也不会杀你,怕什么啊?就像上师如意宝,他也不会说大家,但自己心里就是怕,这种怕叫恭敬心。

“恒易生正念”:上师善知识们都具有智慧之眼,他对我的所做所行、所思所想一目了然、一清二楚,所以自己很羞愧啊,到他跟前不敢抬头,这叫恭敬心。应该要有这种心,这样很容易就可以产生正念,自然就具备正念了。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心里一想到诸佛菩萨具有时刻无碍照见一切万法的慧眼,心里就很惭愧,害怕他们耻笑,所以畏惧、羞愧、害怕。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我们所有的言谈举止、起心动念,恒时都会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一清二楚。其实,佛菩萨们具有慈悲之心,不会耻笑你的,但是你自己要有这种心。

你看,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戒,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们会不会耻笑我啊?自己造了这些恶业,将来要遭受痛苦,心里感到害怕。真的,我们应该好好地思维思维,有没有这样啊?我们也依止过上师,也依止过善知识,我们也经常在祈祷佛菩萨,即使你不祈祷,他们也都知道,主要是你自己有没有这些惭愧之心。没有吧,还觉得什么事都没有一样,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似的。真的,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颠倒的。有时候上师善知识说我们的一些问题,指出我们的一些缺点的时候,心里还想不通、生气。你看,颠倒到什么程度了!不知道反省,嘴上经常说“忏悔,忏悔。”这都是鹦鹉学舌!也可以用一个更恰当的比喻,就是“鹦鹉说法”。鹦鹉自己抓着昆虫,还跟别人说:“别杀生,别杀生。”同样,自己不知道反省,却在口头上说“忏悔”,还劝别人忏悔,还在说别人的过患。藏地有一句谚语,看不到自己脸上走的牦牛,却说别人脸上的虱子。自己的过患更大,自己的毛病更多,却还在批评别人。

《本生传》中说:“未被见中造诸罪,然如食毒岂有乐。天众以及瑜伽士,清净慧眼必现见。”你认为佛菩萨看不到,上师善知识看不到,同修道友看不到,亲朋好友也看不到,什么事也没有似的,就在背后、在暗中造恶业,甚至犯戒,这就如同吃了有毒的食物,能不痛苦吗?你看看,过几分钟、几个小时就要疼痛了,甚至要失去生命了。“天众”指的是佛菩萨、善神护法。“瑜伽士”指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他们有清净的慧眼,将这一切看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事实就是这样。若自己能这样忆念,正念自然就产生了。

壬三、护持之果: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我们皈依佛门以后,时时要忆念佛陀。你经常在心里这样思维:“佛菩萨有智慧之眼,对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一目了然,一清二楚。”若能这样思维,也是在忆念佛陀。

应该时时忆念佛陀,时时忆念佛的功德。比如,晚上睡觉的时候,把佛观在心间;走路的时候,把佛观在右肩;吃饭的时候把佛观在喉间;安住的时候,把佛观在头顶。若是能像前面讲的那样思维的话,也是在忆念佛陀,也是在忆念佛陀的功德。

我们也可以忆念上师,若是像前面讲的那样去思维的话,也是在时时忆念上师。我们学佛,尤其是学无上密法,一切成就、一切悉地的根本是上师。在这里,上师即是佛,佛即是上师,上师与佛是一体的。我们也要时时忆念上师:走路的时候,把上师观在右肩,作为绕佛的对境;吃饭的时候把上师观在喉间上,作为供养的对境;安住的时候把上师观在头顶,作为祈祷的对境;睡觉的时候把上师观在心间,作为梦境变成光明的所缘。

要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上师的功德,然后对佛的功德、上师的功德生起欢喜之心,这是信心。佛、具德的上师有很多无漏的功德,你要忆念这些无漏的功德,然后对这些无漏的功德生起欢喜心,那么不久的将来,在你的相续当中也会产生这些无漏的功德。

如果自己要精进,最终要成就,就要靠这样的心态。这种欢喜心也叫信心,是精进的根本,也是成就的根本。精进要靠这样的心态,成就要靠这样的信念。若是没有这样的心态,没有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表面上再刻苦、再努力,也不叫精进;即使你读的经再多,念的佛再多,最终也不会有成就。所以忆念佛、上师,意义重大啊!这不是随便要求的,也不是顺口说的,都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为护心之门,安住正念已”:正念一直在你心的门前站岗,防止烦恼乘虚直入。若是不防护烦恼,烦恼就会入侵你的内心,然后把你所有的善根、福德都抢走、偷走。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若你时时能忆念佛陀,忆念上师,正念一直在站岗,守在你心的门前,防护这些烦恼入侵,这时正知也会毫不费力地到来,而且以前已经离开的也会再度返回。

你也不用特意修正知了,若是有这样一个正念的时候,正知自然而然也就有了。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正知,正念也没有办法生起。如果有正念的话,自然也就了知这些取舍之处,自然就明白一切所行、所断的学处。若是有正念的话,正知自然就会有,而且对以前不明白的学处自然就会明白,以前没有做到的学处也自然就会做到了。这都是生起正念和保持正念的方法。

大家有没有明白正念的重要性?对渴望解脱的人来说,正念太重要了。在前面讲过,若要护持学处就要护持心,要护持心就要护持正念。正念太重要了,不能失去正念,不能让正念离开意的家门。

大家要注意,正念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有的,不是想有就可以有的。若不失去正念,很难啊!若能具有这个正念,也很不容易啊!此处讲的都是生起正念的方法,是不失去正念的方法。依止上师善知识,然后听闻他们的佛法开示,听闻他们讲经说法;然后时时忆念佛陀,忆念上师,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上师的功德,这都是在相续中生起正念、保持正念的唯一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无数劫当中寻找,最后只找到了这个方法,你对此承认也得承认,不承认也得承认。也许你可能不太承认:“不能吧,也许有别的方法吧,我这样散乱,这样随便也挺好的,也挺有正念的。”不可能!

大家看看,自己要不要采取这些方法,要不要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正念?要不要时时保持这样的正念?真的,修行是个人的事,解脱是个人的事,要修行的是你自己,最终解脱的是你自己。比如说,虽然现在是我在给大家讲,但是和我没有太大的关系,修行是你自己的事,解脱是你自己的事。需不需要这样做,你应该自己选择。尽管我现在在讲正念,但是我们都是这个法的对境,个人的因缘要个人了,解脱是要自己解脱,修行是要自己修行。

现在是末法时期,真正对正法有信心、有兴趣的人很少。很多人都是在名义上学佛,跟着别人在那儿瞎折腾,自己没有主见,风往东吹就往东跑,风往西吹就往西边跑,这叫漂浮不定,自己没有见解。这种情况很多,比如看到朋友学佛了,“我也学”,也不知道什么叫学佛;看到身边有一两个人出家了,“我也要出家”,也不知道什么叫出家。

学佛就要学觉悟,学智慧。因为“佛”代表觉悟,代表智慧。若是你真的要学佛,就不要跟着别人瞎跑,应该学觉悟,让内心觉悟;应该学智慧,要转识成智。

如果你要在佛门出家,就要当沙门。所谓“沙门“,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难道剃个头、穿个袈裟,就算沙门了?你看看,自己有没有戒定慧三学的功德?有没有息灭贪嗔痴三毒?“现在我没有,但是我在争取。”“现在我还没有彻底息灭贪嗔痴,但是我在努力。”这样也行。你把沙门的果位作为目标、方向而去为之努力奋斗,这也算是沙门,算是出家人。若是心里一点儿这样的意识都没有,“光着头挺好看的,我也要剃头,我也要穿法衣、穿袈裟。”仅仅对剃头、穿法衣好奇,这是不行的。很多人出家就是因为好奇,出家以后没几个月、几年,又嫌麻烦,又觉得不好看,就开始留头发,越来越长;开始脱法衣,穿着俗服到处跑。

若是你发心出家,剃头不重要,穿法衣不重要,主要是要有以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的决心。如果有这种决心的话,你就是个出家人;如果这个决心不动摇的话,你就算一个合格的出家人。

有的人出家了以后,事就更多了。“我已经出家了,我已经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了,是不是别人都应该恭敬我啊?是不是别人都应该供养我啊?”如果对方对自己不恭敬,甚至没有什么供养的时候,就开始烦了,就开始要跟别人吵架了。无论对你恭敬,还是不恭敬,做供养,还是不做供养,这都是对方自己的选择,你有什么可埋怨的啊?很多人出家,尤其是受比丘、比丘尼戒,就是为了戒牒。拿到了戒牒,就像拿到身份证一样,受完大戒后也不学戒律,到处跑。真的,大家应该慎重考虑,自己为什么要剃头,自己为什么要穿袈裟,自己剃头、穿袈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辛二(护持正知之方法)分三:一、正知之前行;二、一同趋入;三、略说护持之法相。

壬一、正知之前行: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在我们日常的行住坐卧等任何时候,都要观察自己的内心。比如行走、安坐、躺卧、吃饭、喝水的时候,如果发现心里不清净,有恶念、烦恼,这个时候内心要稳重。否则,若是以恶念、烦恼去做,这都是造业的。内心要稳重,不能被烦恼动摇,不能随顺恶念,要稳重起来。然后自己要重新调整心态,重新发心,把恶念变成善念,及时提起正见,然后去降伏烦恼。“如树”就是指如大树一样稳重,不动摇。应该及时改变,及时去对治,然后以善念,以正见去做。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会变成修行,都会变成善法。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有家,有工作,没有时间修行,也没有时间做善事。”这还用单独抽出时间吗?就在于一个意念,念一转就行了。刚才讲了,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观察自己的内心,如果发现是恶念,就立即对治,然后重新发心,提起善念,再去做,这些事不就都变成善事了吗?

应该要观察,如果觉得意念不对,是邪见、烦恼,就要及时对治,再重新调整心态,保持正知正见,再去生活、工作。这样,生活、工作都会变成修行,都会变成善法。一个大乘行者,一个真正合格的密宗弟子,不分身份,不分环境,在哪里都一样,因为他有调整心态的能力,有降伏恶念、邪念的能力,内心绝对是坚强的,内心绝对是智慧的。若能这样,无论在哪里,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一样,即使身边都是恶人,都是坏人,自己仍然是清净的。

壬二:(一同趋入)分四:一、观察三门状态;二、观后当控制;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四、成圆满学处之之分。

癸一(观察三门之状态)分三:一、观察身体所做;二、观察心之动态;三、开许放松之时。

子一、观察身体所做: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作为一个学佛人、修行人,平时不应该毫无意义地散乱观瞧。任何时候,尤其是走路的时候,不能随便东张西望。如果你的身这样不稳重,你的内心肯定也是散乱的。因为心是散乱的,就会东张西望。

应该一门心思专注在取舍的这些道理上。自己有很多该做、不该做的,心里应该时时意念这些所断、所行的一切学处。目光恒时垂视一木轭许的地方,也就是约一米的范围。如果很有威仪,身态很稳重,说明内心也是很专注,很坚定的。

走路时若东张西望,这说明内心是散乱的;若你的目光恒时垂视一米内的范围,很小心谨慎地走路,说明内心是专注的。这里主要指的是内心,若是你内心散乱,身态怎样都不行;如果你内心专注,怎样都可以。当外在的景象影响不到你内心的时候,当你的内心已完全获得自在的时候,什么样的身态都无所谓,但这个时候也还是要表法的,在身体上也会有这样的表态,有这样的行为。

若是毫无意义的情况下,不能东张西望。需要看时可以看,但毫无意义地东看看,西看看,说明内心是非常散乱的,一点都不专注,这是不应该的,是不允许的。这里主要讲的是内心要专注,不能散乱。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若经常这样非常小心谨慎地行走,有时候内心会疲劳,眼睛、身体也会疲劳,这个时候可以休息一下,也可以眺望四方。若看到对面有人过来了,应该很有礼貌地问一句:“您来了,还好吗?需不需要帮助啊?……”这不是装的,而是用真心说的。看到来人了,心里要这样想:“这都是我宿世的父母,是我成就的助缘。”内心很感恩,觉得很难得,心里自然就欢喜了。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因为来的这个人,无论有钱没钱,长得好看不好看,都是宿世的父母,都是未来佛,都是修行的助缘、成就的根本,因此就不应该有分别了。尽管我们有时候也很客气:“来了,需不需要帮助啊?”但是目的和前面所讲的不一样,仅是因为他有钱有势而喜欢,或者因为他长得好看、顺心而问候。

见到每一个众生都应该这样想:“这是我宿世的父母,是未来的佛啊;这是我成就的助缘啊,无论是修忍辱还是修布施,必须要靠这些众生,若没有这些众生,我怎么修忍辱、修布施啊?若是不修忍辱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我怎么成就啊?”如是思维时,就觉得欢喜和感恩。在这样的心态下,你的问候都是真心的、清净的。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我们启程上路的时候要观察。以前比丘或比丘尼都住在山洞或者森林里,要到城中化缘,经过的路途都是山沟和森林等,可能会遇到猛兽、土匪等危险,这时需要观察。平时走路都要注重威仪,但需要观察的时候也要观察,可以停下步伐,仔细观察一下四方,没有危险的时候,再继续前行。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不能仅仅观察前方,也需要观察后面,这时要停下来,然后向后仔细观察、观察,看有没有什么危害,如果没有,再向前走。此外,也可以这样解释:“憩时”指休息之时,走路累了,要坐下来休息的时候,也要先观察一下。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包括走路、吃饭的时候,都要小心谨慎,内心专注,不能散乱。很多人走路根本就不看路,前面有水,有坑,一脚就踩到水里,掉到坑里了,把鞋也弄湿了,这个时候才知道不看路的结果是这样。吃饭也是,呼噜呼噜地吃,也不去观察饭菜里有没有昆虫之类,囫囵吞枣地吃下去。这都是不如法的。

走路的时候要认认真真,若以正知正念去步行,你所迈的每一个步伐都有正知正念的摄持,就会不断地提高内心的境界。吃饭的时候也要谨慎,打饭要不多不少,放在口里的饭要适量,细嚼慢咽。若每一口都以正知正念去摄持,吃一口就增长一分智慧,吃一口就提高一分内心的境界,这样进步才快。睡觉的时候也是如此,若能保持正知正念,打呼噜也是在提高境界啊,打一声呼噜就提高一个境界,增长一分智慧。每一件事都用心去做、认真去做,这样才是所谓的修行,最后才能真正圆满。

除了行住坐卧,哪有修行啊?在佛堂里坐着诵经的时候才是修行?在禅房里打坐的时候才是修行?不一定。除了行住坐卧、吃喝拉撒,若另外有“修行”,另外有“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不会相信的;若是真有修行,真有所成就的话,行住坐卧、吃喝拉撒肯定都会变成修行。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前前后后作了仔细审视以后,才可以继续前行或者返回。不仅行走的时候要这样,其他一切行为都要这样,都要有正知正念来摄持。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今天要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慎重考虑,再决定,决定了以后,不能不去做,必须要去做,而且要坚持到底。

我们学佛修行也是如此。首先,自己要定下学佛、修行的目标。如果你是为了世间的福报学佛修行,这是下士道;为了自我解脱,这是中士道;为了救度众生,这是上士道。如果没有目标,一切努力都徒劳无益。

大家上山参加百日共修,天天起早贪黑地闻法、修法,如果没有目标,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所以,各位首先应该把目标定下来,明确自己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人天福报、自我解脱,还是普度众生。

“我对解脱、普度众生这些都不懂,我就想求点福报和平安,没有别的。”那也行。佛法也讲人天道,你想修人天道,首先要在相续中建立起因果正见和轮回正见,这都属于世间的正确见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断十种恶、行十种善,这是受持世间的戒律;最后,在这些基础上上供下施,多做善事,多积福德。若是这样做,将来一定会得到人天的福报,今生也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果报,这就是修人天道。

“修人天道没有用,有人天福报也离不开痛苦,佛说‘三界轮回处处都是痛苦,没有一处安乐。’我不求世间福报,我也没有普度众生的能力,我要求自我解脱。”这样也可以。你可以修小乘法——声闻乘、缘觉乘。这也要有出离心的基础,还要有证悟无我的见解、智慧,在这个基础上断一切恶,行一切善:首先,要有出离心的基础,你一定要从心里跟世间、红尘划清界限。如果你还留恋红尘俗世,就不可能得到自我解脱。在这个基础上,你要有无我的智慧和见解,这样才可以彻底断除烦恼。若是没有无我的智慧,怎么能断除烦恼呢?烦恼的根是我执,若要破除我执,必须证悟无我;只有证悟了无我,才能断除我执。没有我执了,你就没有烦恼了;没有烦恼,你就不造业了;不造业了,你就可以不轮回了,这就是自我解脱。

“自我解脱也不行,还是堕落寂灭边了,我还是要普度众生。”这样也可以。

你要有菩提心的基础,还要有证悟空性的见解,然后再去断一切恶、行一切善。

正如伟大的佛陀所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无论是修世间福报、自我解脱,还是想普度众生,都要断恶行善,这是唯一的道。这个道能成为世间的道、解脱的道,还是成为成佛的道,取决于你内心的见解。如果你只有世间的见解,你断恶行善了,只能得到人天的福报,可以不堕落恶趣;如果你有出离心的基础,有无我的智慧,断恶行善就会变成自我解脱的道;如果你有菩提心、利他心的基础,有证语大空性的见解,断恶行善就会变成成佛的道,成为菩提果的因。

所以,大家不要再糊里糊涂地学佛、念佛,应该首先把目标定下来,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达目标决不放弃。内心应该有坚定的信念: “无论过程多么艰苦,无论过程中要经历多少坎坷,我不达目的决不放弃!”以这样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最后一定能成就。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目标确定下来了,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言谈举止是不是在轨道上,是不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无论是立誓言,还是发愿,也是一定要想好,不能随意立下誓言,不能轻易发愿。一旦立下了誓言,一旦发愿了,绝不能舍弃誓言,绝不能发空愿。你首先要观察,慎重考虑,最后再做决定。若是盲目做事,后果绝对是严重的。

无论是选择法门,还是依止上师善知识,首先要观察,自己要慎重考虑,然后再做决定。你是修小乘的自我解脱,还是修大乘的自度度他、普度众生,你选择哪个法门,你依止什么样的上师或者善知识,首先都是要观察的。若观察好了,内心做决定了,愿就已经发出去了,内心里已经立下了誓言,就不能再失去誓言,不能让这个愿变成空愿,否则就是罪过,缘起也不好。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智慧。决定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不能盲目,不能糊里糊涂,一旦自己下了决心、做了决定,就必须去做,必须去完成。这就靠心态、坚定的信念,这是成就的根本。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