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今生不要生病,最好青春永驻、健康长寿、家财万贯、家庭幸福美满快乐。在人世间,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奢望”。不过,我们可以发愿,希望有一天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或是去其他佛国净土,这是有可能实现的“希望”。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将来能拥有很好的事业、很幸福的婚姻和家庭,当拥有后,接下来产生的感觉便是空虚;紧接着又希望拥有儿女,把他们好好抚养长大。我们就是这样生存在希望当中。
如果有宗教信仰,眼光会看得较远,比如佛教徒知道有轮回,就不会把希望只放在今世,可能会把希望留到下一世,甚至生生世世。而当你发觉所希望拥有的钱财、学问都落空了,或是你认为会对你付出的人也让你失望了,甚至连儿女也不孝顺,希望就变成了绝望。很多老年人便在绝望中孤苦伶仃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世界不可能一切都圆满。你今天圆满,明天也不一定会圆满;你今天很富有,明天未必也是如此;你今天很健康,不代表明天也是。每一件事都是如此,因为人世间本来就是无常的。
我们往往会跟最好的人来比较,而认为自己怎么会那么不幸;就是因为这样的比较,导致我们无法在这世间好好生存,甚至有人因为这种痛苦而走上绝路。要学会面对人世间的现实。很多人会觉得人生不快乐,原因就是无法面对现实。 人的一生就像海浪一样,时而起,时而落。年轻时,我们可能意气风发,身体健康少病痛,事业顺利;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状况会退化,或是无常的来临,财运走下坡路,命运变得坎坷;到了年老的时候,可能又是一切顺利的好日子。从“没有”到“拥有”,从“得到”而“失去”,到后来又“拥有”的整个历程中,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反观自心才知道什么是真正值得珍惜的因缘福报。
我们说“知足常乐”,如果没有观察自己内在,怎么可能知足?
内在的观察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却很喜欢向外观察别人,评论别人的长相、房屋、车子等等,或是认为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各种美好事物,这时分别心就产生了。
有了分别心还不要紧,如果执着为何他人有而自己没有,不平衡的心态就会衍生为嫉妒心,最后受伤害的是自己。
因为,在嫉妒衍生的强烈嗔恨之下,所引导的思想状态会带来非常大的烦恼和痛苦。
贪念跟愿力很相似,一个好听,一个不好听。为什么贪念不好听呢?
因为贪念是自私的心,发愿是比较广大的心,而会成为广大的心是因为前面有了回向。
所以,虽然还是一个自私的祈求,但因为是回向完之后才帮自己祈求,就称为愿力。没有做回向之前,帮自己祈求,就叫贪念了。
一念之差,“烦恼即菩提”,如果没有成佛,这些贪念就变成烦恼了。
一念之差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魔鬼与佛只有一线之隔,关键就是心。
只要心态能稍稍作一点改变,就是大功德;心态没有改变,就是大贪念一件。
功德回向之后再帮自己发愿,发多大的愿都没有问题。而且,哪有一个比成佛更大的愿?我们想要赚多一点钱、寿命长一点、快乐一点、家庭美满一点,这些都只是小贪而已;而所有的智能我都能得到、天底下的众生都由我来度、别人所不懂的我都可以教导,哪有比这个更大的“贪”?这就是佛的愿力啊!这时候就不叫贪念了。
所以,要多发愿,但不要贪;区别这两者就是在中间加一个回向。这样一来,替自己所求的想法就会变成了愿力。
心胸是宽广或是狭隘,往往也在于一念之间。
我们说反省是要有自知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制造烦恼的很多原因都是我们费时费力地拿着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内心如何起伏就无暇顾及,等痛苦来临的时候就开始自怨自艾了。
反省就是要对治我们向外寻、向外看的习惯,只有看护好自己的内心,我们才可能控制得了自己的情绪。
那么对于善和恶的一念也就是在一瞬间,如何我们不训练自己反省的觉知力,那么对于善和恶念的控制也不容易拿捏,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念头,就会注定我们的心胸是豁达或是狭小。
善念需要我们把自己的心力不断向往去奉献,依此来指导自己向善的言行。
反省是要我们不断向内去观照和看护自己一切为己利的动机。
这样一外一内配合娴熟,那么我们基本想让快乐主导生活的愿望也就不会是遥不可及的了。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