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禅宗祖师真的“拨无净土”?

发布时间:2023-06-25 16:29:27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禅宗祖师真的“拨无净土”?

  禅宗二祖阿难尊者(已生极乐)

  好,下面这位上座比丘又提出质疑,就是拨无净土了,这个就更严峻了,说:“禅宗很多祖师大多数都拨无净土,这又怎么理解呢?”好,那么论主回答,这个宗门下的祖师哪,他唯传佛心——佛心是实相之印,所以它是离开言说相的,佛心是超凡离见的,所以禅宗祖师所说的一切都是指归向上的。指归向上——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空王以前的这个事情。指归向上这桩事情,你参禅这么长时间,你难道不知道吗?所以你现在这种知见都是破坏禅宗的恶知见。

  那上座比丘他就进一步问:“好,我是一个博地凡夫。”他自己承认自己没有开悟,自己没有断烦恼,是博地凡夫。“那么这些祖师的话一定可以相信的,一定是有根据的。”他就指出两个祖师,第一是六祖慧能。六祖慧能在《坛经》里面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这是六祖慧能(的话)。赵州禅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就是“佛”这个字,我听都不想听。又说:“老僧念佛一口,漱口三日。”念一声佛号要赶紧漱口——脏了自己的口。好,那么禅宗的祖师大多数都有这些言句,你又怎么解释呢?

  这些话都是很有挑战性的,他也确实有依据,但是他仍然是搞错了,不了解宗风的情况。六祖慧能确实很了不起,这也是菩萨示现的,他在这个“一花开五叶”继承达摩祖师的家风方面,把禅宗在我们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方面功不可没。这个《坛经》是他开示的一个总结,他自己并不会写字,也不认识字。所以六祖他所有的这种开示都是直指人心——向上本分,当下令人识取自性。识取自性就是你要回归到你的本来面目啊。你看他当时给一个追衣钵的大将军,告诉他:“你坐下来,不思善不思恶,就在当下,什么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他都指归你的自性本性的,所以这是六祖慧能的风格。但是你把这个六祖的话作为文字语言去理解他的意思,你就搞错了。这个禅宗祖师大机活用啊,他的句子都是活句,你把它理解为一个死法——死在句下,他是让我们回归自性的。你把这些话来作为他修持法门的事相上的东西,就等于把这个驴鞍桥作阿爷下颔。这个是禅宗祖师常常说的话,原来古人骑毛驴,他有一个座子,那座子是圆形的——前面高后面低的圆形,这个圆形的座子好像人的脸一样——脸的下巴。实际上把这个搞错了,做你爹爹的下巴颏子,如果你认识了你爹爹的下巴颏子,你就不会把驴鞍桥作为这个下巴。就是他搞错了,是大误特误了。

  好,这样从经教上来说——告诉上座比丘——你要知道西方之人,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的见惑、思惑都已经没有了,进一步侵断尘沙惑及无明惑,只有进修,决没有造罪之说。六祖慧能讲这个,他的意思就是你只要修善——劝勉大家修善,并不是去讨论西方和东方的情况,你更不要把这个西方之人理解为极乐世界的人,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者都没有造罪的事情。如果说东方人念佛,求生何国?就在这边——在我们娑婆世界来说,如果没有断见、思惑念佛,那仗阿弥陀佛慈力带业往生,就往生到凡圣同居土,没什么求生何国问题。一到凡圣同居土,见、思惑都消灭,这种见、思惑就好像片雪,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大光明的世界——一真法界就像洪炉,这个片雪一过去,还没有到就化掉了。就好像我们见了一个很有道德的人,你内心一切邪思邪念全都没有了,因为有道德的人,他的语默动静都在显示他的法性理体,就有教化众生的功能。所以我们为什么观想佛的相好光明,就能够开发我们自性本具的性德。所以在这个地方,如果断见、思惑,得事一心不乱,就生方便有余净土;破一品无明,生实报庄严净土;无明断尽,福德智慧圆满,就生常寂光净土。这是在娑婆世界能修因证果证到的情况,在西方极乐世界进修也是一样,你为什么还要杞人忧天,来忧虑这个念佛人没有生的地方呢?你不是自己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不肯求往生吗?这就“闻噎废食”,自己丧失生命,则天底下的愚痴的人就是你呀。所以对这个六祖慧能的话,他又错会了。

  好,下面讲这个赵州禅师。赵州禅师也是唐代的一位禅宗的祖师,他是在现在(的)河北的柏林寺。赵州禅师,你看常见一个偈子:“赵州八十犹行脚, 只因心头未悄然。”他在唐代啊,这个声望道德非常高——如泰斗般啦。那么赵州禅师“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这个公案哪,大家看那个《赵州禅师语录》。他的几百条语录当中,你不能选择一两个,你应该要完整地去看。实际上这个“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下面还有文句呢,那个来求学的僧人就问:“和尚还为人也无?”你“还为人”就是还度不度众生呢。赵州禅师说:“佛!佛!”。为人哪——是要为人,用什么为人?佛!佛!那么这个学人又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以何报答?”就是赵州禅师道德声望很高,“大王”就是当时的燕王和赵王,也就是皇帝的分封下去的王——这个驻守在幽州和河北的两位王,都是皈依到赵州禅师的座下做弟子的,这两位大王常常到寺院去拜访、供养赵州禅师。当时这两位大王到寺院去的时候,赵州禅师坐在禅凳上是不起坐的,那两个大王就向他恭敬顶礼,供养,别人就问:“这是王过来——裂土之王过来,你还不起坐迎接啊?”这个赵州禅师说:“我是这样的。”说问这话的人“你不会”——你不了解这个意思:“如果下等的人来,我是到山门口去迎接;中等的人来,我是要下禅座迎接;上等人来,我是坐在禅座上。”所以这个赵王和燕王听了也很高兴,那都向他顶礼。这也代表着一种僧格的高贵。那么怎么报答这个供养——大王的供养,赵州禅师说:“念佛。”那僧人又问十方诸佛还有不有老师,赵州禅师说有。“什么是诸佛之师?”赵州禅师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你看这些语言,实际上无论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还是说这个阿弥陀佛是诸佛之师,这都是宗门的祖师接引学人的机锋转语,让学人当下回归到他的本性里面去。这叫问在答处,答在问处,顺逆的话都要让他回光返照,回归到自性理体。所以这个宗门下的机语你不能去分析它啊。

  赵州禅师还有个著名公案叫赵州茶,有学人来了,赵州禅师说:“你原来来过这里没有?”“没有来过。”“没有来过,吃茶去。”又一个学人来了,“你原来来过这里没有?”“我原来来过。”“吃茶去。”那旁边就有他的院主——监院,在旁边就问:“你说没有来过的也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这是怎么回事呀?”赵州禅师就叫:“院主!”这院主说:“到!在这里。”“吃茶去。”叫院主也吃茶。这些你怎么去分析它?你只要言下体悟。要么你稍微一分析,一把这个活句、转语作为死法去理会,那真的叫白云千里了。

  所以这个论主啊,就在这里指责呵斥这个上座比丘:“你一向但噇酒糟,逐土块,有甚了期。”这也是禅宗常常用的。噇就是吃,那个酒糟哇——无节制地吃喝那个酒糟;逐土块——那个狗你给一块土块给它,它以为是一个馒头,马上就去追逐。这里能有什么利益?又有什么意思呢?这个论主说:“我出家30多年,到处听到的就是‘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佛不喜闻’的话。”到处都有人说,甚至有人还更过分呢,谁在禅堂里面念一句佛号,罚他洗三天禅堂,就是这样的。“但至于这个为帮助众生——‘以佛佛来帮助众生’,‘以念佛报恩’,‘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之师’,却没有听到一个人说出来。那同样的这些机锋转语的话都出自赵州禅师,那你既然把‘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作为真实可以可靠,为什么不把这个‘念佛报恩’,‘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师’也作为可依靠的句子呢?”实际上你用负面的话去否定念佛,这是对众生有损的。“你有损害的反而去依,那让大家去念阿弥陀佛得益的,你反而去违背。一个依赖,一个违背,这就自相矛盾。赵州禅师所谈的,也包括禅宗祖师他每一个机锋转语,都是指归本分的,剿灭学人的情识的。所以‘佛不喜闻’跟‘念佛’这两个,在本质上都属于机锋转语,都是平等平等的,都要让学人直下识得自心。(若识得,)才知道赵州禅师的这个道是超情离见的,这个语言是格外之语言。”

  所以你看,包括丹霞禅师劈佛——把这个木头佛来烧,看看能不能烧出舍利,这个归宗禅师斩蛇,这些公案,为什么?这都是道出常情,语出格外。属于什么?属于治病哪——是砒霜治病哪。比如这个刚才讲丹霞禅师烧佛,当他把这个佛像在烧的时候,这个寺院的住持跑过来:“你怎么烧佛呀?”他说:“我看看这个佛里面能不能烧出舍利子。”这一说的话,这个住持就是:当下眉毛都给吓掉了,然后当下就开悟了。那归宗禅师斩蛇,他是知道一个学教的法师来参学他,他知道法师对于这些东西的执着。所以他一来,当着他的面——正好一条蛇来了——这个归宗禅师一个锄头下去,这个蛇就断成两截。这个法师一看这个:“哎呀,我想不到你还是个粗人,”这一说,这个归宗禅师把他一揪到:“你粗,我粗?”就一揪到,猛然说“你粗我粗”的时候,这个法师开悟了。因为他老是在粗细、是非分别里面,这个归宗禅师用这个格外的手段把他的情识、把他的分别剿灭,一剿灭他就开悟了。这是这些禅宗的祖师,他知道众生的根机,用这个——这等于砒霜,是有毒的,砒霜有毒,但是有时候砒霜能治病哪。但砒霜治了一次病,你不能老是用砒霜治病,你不是要毒死很多人?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些禅宗祖师道越常情,语出格外,你不能把它作为真实的修行方法去理解。

  “理解这个之后,我们平时孜孜不倦地念佛就好了。”如果你不能亲见赵州,就是赵州禅师证到的境界你没有证到,你的证悟的境界到了那个份上,你就叫亲见赵州的面目。“你不能亲见赵州,就是你回归自性本体没有这种证悟,还是老老实实地以念佛作为日常的修持为好,不可以依靠拨佛的这个机锋转语为把柄。依这个念佛,你当生可以出离三界轮回,将来一定圆成佛道;如果你依这个宗门的格外的这种“拨无佛和净土”,你就是把它作为死法去理解,实际上就堕到了谤佛、谤法、谤僧的泥坑,现生就是罪恶的业障像山一样高,你的福德智慧完全消失,命终一定会堕到阿鼻地狱长劫受苦。这个利害得失天渊之别,不得不把它考量清楚。所以总的来看,末法众生大部分是福薄、慧浅、业障深重,于得利益的法语他置若罔闻,于受损害的东西全身顶戴,他有这个特点。”

  其实这里印祖特别提出受利益和受损害,只是对没有觉悟的、没有开悟的众生——他误解了,不是说这些禅宗祖师所说的法有损有益。禅宗祖师这样的特别的机锋转语,他是根据特定的根机、特定的时空去加以施设的。你不能把它放在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事相的修行方法去考虑,(否则)那就很麻烦。“什么是这个达摩祖师西来意?”“干屎橛!”那你去理解?“什么是道?”“路——墙外边。”他问“道”,什么墙外边?“哦,我不是问墙外边,我是问大道。”“大道通长安。”你怎么去分别?你就言下回归。如果你不能当下契入,那就是对面千里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这些一定要知道,禅宗祖师应“学人”的根机的语言,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就不需要详细地费思了。大家看看禅宗语录、公案,都了解啦。

  好,最后总结性地说,你说禅宗祖师的这些语言是一定可以稳妥地依靠,那为什么你不依靠百丈禅师的话呢?里面谈到新丛林的二十个注意项目。“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这是百丈禅师说的;百丈禅师还祈祷生病的僧人,这个临终助念、在荼毗的时候,也都是念佛回向这些僧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这样举措不是说只是死的僧人往生哪,难道还活着的僧人就不求往生吗?所以天下的丛林最后导归的都是极乐世界。这个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这是天下丛林都遵依的,那可见这些禅宗的行人最后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依靠百丈禅师的这个话。

  然后,你为什么不依靠西天的祖师——禅宗的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他是中国八宗共有的祖师啊,净土宗也尊他为祖师啊,禅宗也尊他为祖师啊,是释迦如来在《楞伽经》里预记他往生极乐世界——得欢喜地往生的。《华严经》就是他老人家从龙宫里面诵出来的,而且广造诸论,他对于《华严经》造的论叫《十住毗婆沙论》。由于翻译的篇幅不多,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十住毗婆沙论》解释《华严》的初地和二地的——这样的一个注释。在这个《十住毗婆沙论》里面专门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把一代时教分易行道和难行道是龙树菩萨判释的。就是快速地得阿鞞跋致,圆满佛果有两种方法:靠自力断惑证真的,就像步行到达目的地,那很难,叫难行道;靠以佛力加持,往生净土,快速得阿鞞跋致的,这叫易行道。特别对于根机陋劣的业力凡夫,易行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龙树菩萨这个《十住毗婆沙论》在易行道和难行道的判释方面,我们一定要遵从;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你看他的思想对我们中国影响很大,其中一个继承者就是昙鸾大师。昙鸾大师跟龙树菩萨的这种因缘关系呀,他都是以龙树菩萨作为本尊去信仰的,去推崇的。写《往生论注》的理论依据,首先就把龙树菩萨这种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判释,以及在此土得阿鞞跋致的五种困难展示出来,来反衬净土法门对修行的重要性。那么昙鸾大师临往生的时候,是龙树菩萨来告诉他往生的日子的。所以我们看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是开启道绰大师尤其是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先河,那么昙鸾大师所继承的精神命脉是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所以我们中国净土宗思想的这种传承是非常纯正的,是把古印龙树、天亲的思想继承下来的,这是值得依靠。还有西天的第十二代祖师马鸣菩萨,他作《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我们要好好读一读,建立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见非常重要,提出一心二门,提出大乘的止观,这个最后也谈到,一万劫的修行才能得信成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众生——怯懦的众生难以保证不退转,就给出了一个最胜方便: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能够见阿弥陀佛就永远得不退转。这是《大乘起信论》这个思想。

  还有禅宗二祖阿难尊者、初祖摩诃迦叶。这个传佛心印,百万天人惘然,就是佛拈花示众,百万天人惘然,唯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佛就把涅槃妙心传给迦叶。迦叶传给阿难,那么这两位祖师正是结集三藏的重要人物:摩诃迦叶是召集者,阿难尊者是诵记。那么结集的经典当中就有净土的诸经,如果说净土法门不能利益众生,不足以法,而且有害于世间人,那为什么摩诃迦叶和阿难尊者这两位禅宗的祖师是这样不知好歹,还要结集净土的经典呢?还要给后世留下这个罪过的源头呢?这就反问。

  再有大乘的很多方等经典都在赞叹净土。但是小乘经典没有一字言及,小乘经典他只相信有前面一尊佛、后面一尊佛,不相信在娑婆世界外还有无量无边的刹土,还有无量无边的佛,还有无量无边的净土。这个小乘心量狭小,他不了解。但是不了解,小乘经典没有谈到西方极乐世界,难道说大乘经典就不足为法吗?现在很多——确实有一个趋向:站在原始佛教小乘经典的角度,觉得小乘经典没有谈极乐世界的事情,他就不相信。甚至对大乘经典是不是佛说还表示巨大的怀疑,有一个说法叫“大乘非佛说”,这是大邪见了。

  那么佛说阿弥陀经时,六方恒河沙数诸佛都伸出广长舌相,来劝信这部经典的真实性。难道十方诸佛也要给未来的众生以罪过吗?这些都用正反来反驳这个上座比丘啦。那进一步说,再回归本源,如果说你前面说六祖慧能、赵州祖师他们的话不可不信,那么龙树、马鸣、阿难、迦叶、释迦、弥陀以及六方诸佛、诸大乘经,就更应该不可不信了;如果反过来说,这些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大乘经典都不足相信,那六祖慧能、赵州禅师的话又怎么能相信呢?这种辩论从正反来说,就是非常有力度的:你既然相信祖师的话,那么龙树、马鸣这些祖师的话你也应该相信;如果说龙树、马鸣、这些佛的话都不可相信的话,那你说的六祖慧能、赵州(禅师)又怎么能相信呢?

  好,最后用比喻的说法来总结这个上座比丘肤浅的见识。“见近而不见远”,就是只看到鼠目寸光的这个很近的地方,见不到远的景物;只知道小的东西,不知道大的境界。这是众生的常病,心量打不开。就好像一个农民,只是仰慕县长的势力,不知道皇帝的威德。这也是一般平常百姓的看法,县官不如现管嘛,他只是对他的顶头上司觉得高得不得了。顶头上司实际上只是个芝麻小官,他不知道更大的官的威德。就好像一个小孩子,见到一个小铜钱,他高兴得不得了,赶快捡起来藏起来;如果碰到一颗摩尼宝珠,他反而觉得不稀罕。所以就用这个比喻你只是知道宗门、教下这些拨无净土的机语,对这些禅宗祖师很羡慕,你不了解这些诸佛菩萨他是怎么看待净土法门的——那个净土法门就像摩尼宝珠。摩尼宝珠就是它能够随着你的意念——你想要什么,这个摩尼宝珠都能出来。这说明你得到了净土法门,啊,你就得到了一切啦;你只要成就了往生净土一愿,你就成办了一切愿。这是一个摩尼宝珠,你反而这样轻视,反而这么不相信,反而对它进行贬低,看到一个小小的铜钱,爱惜得不得了。这就是表明他知见的浅薄。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于杭州净慈寺

  净土法门之殊胜

  那么了解了这个佛的本怀之后,我们也要把出生死、成佛道作为我们学佛的终极目标,这种正信、正见先要接受。要实施这样的目标,这就得拷量:我选择什么法门。七觉分的择法觉分首先告诉我们选择法门——一开始第一步怎么走,非常重要。

  那么这里就要了解八万四千法门的通途法门,以及净土特别法门的这种难易。佛一代时教说了很多法门,这种通途的教法有一个特点:都是靠自力——都是靠自力修戒、定、慧,断见、思惑,出离分段生死。纵然宿世曾经是修行人,善根深厚,这一世一闻千悟彻悟自性,就是大彻大悟,到达这个水平也不等于他解决了生死问题。因为解决生死问题,他是要说证的,不仅仅是悟的,证是要对你这个见惑、思惑——你能不能断作为标准。如果见、思惑你只是断了一部分,还没有断全,生死轮回还出不去呀。就是断了见惑,得到初果须陀洹的位次,还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间哪,三界还出不去呀;证到二果,还要回来一次;证到三果阿那含的程度,还要在五不还天——五种净居天,进一步断上二界的思惑;断尽思惑,成了阿罗汉,得九次第定,才能说“所作已办,长揖生死,不受后有”哇。如果这个过程当中见、思惑没有断,还要在这个世间轮回,虽然有一定的修行,有一定断惑的功夫,但是一投胎,这种隔胎之昏哪,那都是昏迷颠倒的,接触五欲、六尘的境界,都会生起贪恋执著。由于我们的贪、瞋、痴、慢、疑这个思惑还没断,一旦这个外面的境界一现前,思惑就出来了——干柴烈火,所以这个世间的众生很难修行哪,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所以在这个轮转过程当中,你今生有一定的觉悟,下辈子转生,觉悟程度更深,这种由觉到觉的人极少;反之,从迷惑进入更深的一层迷惑——更多。上根利智都是这个样子,更何况中下等的人——“又何待言”哪。所以这个五浊恶世,真的是不容一刻地停留,善导大师说“魔乡不可停”哪,这个概念非常贴切呀,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魔乡啊。什么叫魔乡?魔的那种本事就是五欲——让你享受种种的五欲,让你贪恋执著,让你财色名食睡——越来越把它作为你生命的目标,你就成了魔子魔孙嘛,三界里面出不去嘛。所以中下根的人你转生,谁能摆脱五欲六尘对我们的诱惑,以及我们六根接触六尘造作的无量的恶业?所以在轮回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是一世不如一世,今生能够侥幸得人身,下辈子谁能保证能够又得人身?如果我们骗了人,欠了债,你不还,你就披毛戴角做牛做马;如果造作上品的十恶,你就下地狱了。

  那么在修行的过程断见惑——见惑一般讲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这些,就是知见上的迷惑颠倒,你要把这个见解上的迷惑断掉如断四十里的激流,它的压力有多大?你要把这个四十里的激流把它截断,这个气概、这种道力将要有多大?所以断见惑都难上之难,更何况思惑,思惑就更钝一点,缠绵得更深一点,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呀,那就更是如油入面啦,所以断见、思惑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难。所以了生脱死——要解决生死尤其是分段生死不容易啊,绝对是不容易的情况啊。这个安世高都能知道前生后世,他就是在安息国还到我们中国还过两次命债;这个圆泽禅师也知道前生后世的,“三生石”啊,然而碰到那个妇女,他也掉眼泪呀——他走不了。所以这个见、思惑要断起来——太难,所以通途的法门只能契一部分的根机,不能上中下三根普被,更不能大畅诸佛度化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本怀。

  我们了解通途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之难,才会反衬这个念佛法门对我们的重要性。所以唯有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净土一法,它是专门靠阿弥陀佛的宏誓愿力来横超的,无论我们的善根是成熟还是不成熟,无论我们造的恶业是轻还是重——哪怕造了五逆十恶的重罪,哪怕是造了阿鼻地狱的重罪,只要信愿持名都能横超哇。所以这个法门,就是只要你有信心,只要你愿意去,只要你念这个名号,临命终时一定会承蒙阿弥陀佛垂慈接引。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我们就是佛内心的苦难众生,阿弥陀佛看到我们轮回三界,他也是如箭入心,他金色的手臂十劫以来都垂下来接引,只要我们愿意把手伸出来,阿弥陀佛金色的巨掌紧紧地把我们抓住,把我们安立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呀。所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带着观音、势至以及西方净土的圣众都来接引念佛行人,到西方净土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诞育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这个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根利智的人上品上生,就能够到西方极乐华开见佛,就悟证无生法忍,很快就能分身无量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得佛授记,得百千陀罗尼总持法门,就是顿然地圆满佛果。

  这个“顿圆佛果”反映什么?就是净土往生一法是快速成佛的法门,它是顿超的。顿超是什么意思?我们这个世间,通途教理断见思惑,进一步侵断尘沙,尘沙惑断尽你再断一品无明,进入圆教初住——初住位,那还要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次第断完四十一品无明,这是有个次第的;但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顿超就是不需要经过这么四十一个阶梯,他在阿鞞跋致的念不退当中,顿然超越一切次第,能够快速成佛。正因为能够快速成佛的这个特点,才会令我们理解,为什么普贤菩萨要以十大愿王劝勉善财童子与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极乐世界。善财童子已经是证得等觉菩萨的身份,为什么他还求往生?按他的自力修行,他也可以成佛,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更快——顿圆佛果,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点。那么这是上根之人——上至等觉菩萨,他也求往生是由于“顿圆佛果”的特点吸引他去;那么下被这个恶道众生,就是恶业重者——五逆十恶的罪,乃至于在三恶道、蜎飞蠕动的这些众生,他愿意去——深信,发愿,持名,他也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去他也入到圣流,入到圣流就是阿鞞跋致。什么人去——什么身份人去,都能够平等得到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那你恶业重的人,至少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能得到位不退,位不退就是得到圣位,不会再退到凡夫位。所以他虽然是一个业力凡夫,但是他有这种功德善用——六种神通现前啦,身体也是紫磨真金色啊这些,他不退到凡夫位,他是得道,所以这个身份就非常奇特。你说他是圣人吧,他的见、思惑还没有断;你说他见、思惑没有断吧,他又是阿鞞跋致。即凡即圣,非凡非圣,这是十方世界的教理不能诠释的——这个净土法门的不可思议的地方。

  所以这种净土往生一法,顿圆佛果,圆证三不退,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脱众生之要哇!为什么十方诸佛都伸出广长舌相来赞叹这个法门?赞叹这个法门就是说他在自己的刹土——住持的刹土,都在宣说净土法门,因为这个法门能够表达十方三世诸佛度化众生的畅佛本怀的最本质的功能作用,是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都可以共同平等修行的奇妙之法,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大平等的法门。虽然等觉菩萨修行,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吃亏;我们这些愚夫愚妇修行,也能到达跟圣贤共处一处的利益,有仰攀之意。有这样的一个不共的殊胜的功德利益,所以很多的大乘经典都在开显这个净土法门的心要,西天、东土历代祖师都在仰遵佛陀的教示,共同修行这个念佛往生一法,所以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同归此法界,它是万善同归的大法门、普纳的一个法门、普门法门。所以这里把净土法门的本质要点,要透过跟通途自力法门的比较,就更显出它的胜异方便。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于杭州净慈寺

  答当处寂光,何必取舍和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他首先提出的一个怀疑就是:当处寂光,不需以生灭心作取舍。这样他就说:“我常常听闻到,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就是指法身啰。“法身佛遍一切处,毗卢遮那所在的地方就叫常寂光。”这个常、寂、光,代表涅槃的三德,“常”是涅槃的这种不生不灭,就是——一个是法身德,“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这是涅槃三德。“然后只要证到法身,当下就是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又何必以生灭心,来舍东方的娑婆取西方的净土呢?舍东取西,这是取舍,取舍都是轮回之业,它能得什么呢?”这个说法自古以来都有,现在有人高谈这个——谈玄说妙,也常常会把这个说出来:这个当下就是常寂光,还求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啊?

  好,对这个谬见论主是这样来加以驳正的:这就是叫执理废修,执着这个理性,而废除事相上的修持。这样的过失,这是很多狂禅啦,狂慧之流常常犯的一个毛病。论主就说,你这个谈玄说妙谈何容易!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做不到——常寂光净土虽然从理上说当下就是。包括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西方极乐世界从事相上来说,从我们凡夫的生灭心来说,是在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但是从理体上来说,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处,你只要证到念佛三昧,当下就是极乐世界。但是你要真正现量地证到常寂光净土在当处,这一定要智断究竟。智断究竟是什么?不是你理上说说的,一定要断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乃至最后一分生相无明断尽,到了妙觉的程度,就圆满证到了毗卢遮那的法身,你才能彻底现量亲证受用。在这个过程当中,藏、通、别、圆——在四教中圆教的修证果位,你再破一品无明证到十住,进一步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位,共破四十一个无明,这还属于分证。所以天台讲“六即佛”对我们意义非常重大,就是让我们要知道它是有次第的,虽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你不能说你当下就是佛。你有佛性是理上有这个佛性,但一定要去经过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的过程,最后到究竟即佛的结果。所以,你说你当处即是常寂光,一定要到了究竟即佛的这个程度——圆证,你才有资格说当处便是寂光。如果你的烦恼一品都没有断,还在说这个大话,就是叫“说食数宝”。就是一个很饥饿的人,就好像我们在59年、60年、61年三年自然灾害,都没有饭吃的时候,你还天天想:“我像皇帝一样地有几十道菜、几百道菜。”你说了很多菜谱,你还解决不了你的饥饿问题呀。这个“数宝”:有个穷人捡到一个富人家的账户,一看,仓库里面有多少黄金,有多少衣服什么,你数的是别人宝啊,你根本解决不了你的问题呀。都是别人的东西,你不能亲证哪,所以说食数宝“不免饥寒而死”,腊月三十到来,还是要轮回不休。所以这个讲大话的人,他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的。“口口说空,步步行有”,现在还有这样的一些习气的人。这是第一个质疑。

  第二个,这个上座比丘就说——这就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事情,也常常说——他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宗门常谈,不应有错。”对这两句话呀,也要注意,这个“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两句话没有错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心”是指什么心?我们看这个是真心还是妄心。这个“心”,在佛典当中常常有这个字,但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表明我们的肉团心,有的是表明我们的攀缘的心,有的是表明我们的妙明觉心。这个净土是由我们的妙明觉心里面显现出来的,这个娑婆世界三界也是唯心显现的,是我们污秽的心显现的污秽的刹土。所以这个讲“唯心”,我们现在念念都不是清净心,也是显现不了净土的,说清净心唯有佛一人,等觉以下的心都不是很清净的,你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呢。那“自性弥陀”,自性就是我们的自性的实相——无量光、无量寿,所显现的阿弥陀佛。所以论主讲,这个宗门,就是禅宗的大德常常说,他是专门指向那个理性——理体——理体自性,不是谈事相上的修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宗门它都要指归向上——向上本分,先让学人识得这个本具的理体佛性。这个理体佛性是清净的、不染一尘的、无依的,这样的一个清静的理体佛性,里面跟因果跟修证,跟凡跟圣都没有关系的。佛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凡圣的对待都没有,因为这个清净的理体是离开能、所主客体的对待。所以宗门为什么要扫荡?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没有圣、凡的区别,它都要回归到那个不二的理体。所以宗门它是这个风格——无住、无念、无相,先要让大家理解这样的一个理性,然后你悟证了这个不生灭的因——这个理体,再由这个理体来起事相上的修因证果。这就是理要顿悟,事要渐修,由这个修因证果才超凡入圣,这是宗门的这样子。

  好,上座的这个错误,就在于把这个理和事给它混淆了,这样知见就颠倒了。这个理上的圆融不二,并不妨碍事相上的修因证果。如果像上座师所说的,舍东取西为生灭,那实际上你执东废西也是断灭呀,断灭也是邪见啦。而且没有成佛之前,所有的行人离不开取舍。你就是说“我不要取舍”,实际上,你还是取了一个“不要”、“离开”,你还是没有离开这样的一个取舍的过程。这个取舍对于行人来说,要是善的取舍,叫做“择善而固执之”。就好像一个种子,当这个种子长出芽的时候,它就舍去了那个种子——那个芽出来了,那个芽长出了杆子了,哎,杆子出来了就舍那个芽了,杆子长出来——长出那个枝——长出那个花,它的全过程都是个取舍的过程。你如果断见惑,你就舍掉了凡夫位落到圣位,你断了一品无明舍“初住”进“二住”,它都是一个取舍。这就是说,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以及到了成佛的位子还要有一百小劫来修相好正因,这个过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断一品惑证一分真,这个全过程都是离不开取舍。所以释迦如来愿一切众生快速证到法身理体以及常寂光净土,才劝勉众生执持名号求生极乐世界,以这个舍秽土取净土的取舍,到了极乐世界才能够证到不取不舍的法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是平等平等。所以这从理和事方面把它阐释清楚,才是破斥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样的理来否定事修的偏颇。

\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于杭州净慈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