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学佛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颠倒,倒果为因,拿圣人的话当做自己的境界。
有人说“三净肉”可以吃,修心就好了,不用修口,他们经常引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听起来好像不拘小节,很洒脱的样子,仔细推敲起来,其实是有问题的,往往是在给自己的习气借口。
三净肉是为发心吃素,但肉食习气重,不容易一下子改过来的人提供的一个过渡之法,是一个方便。吃的人以慈悲心、惭愧心受用,发愿尽快断除肉食,就符合三净肉的本意;如果以三净肉为借口满足自己吃肉的欲望,不知惭愧,那就是烦恼了。
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必须素食,对在家居士则无此禁。但基于慈悲的立场及健康等考虑,佛教极力强调和鼓励素食。世人仅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不知济公禅师还有后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狮子能够轻易跳过的悬崖,兔子若去模仿,只是粉身碎骨而已!
元音老人有段开示,很有意思,也很能说明问题:
“关于“事事无碍”,真净克文禅师有一偈颂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手里拎猪头,一边啃着猪头肉,一边念诵戒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我在吃素,我刚从淫坊出来啊,哈哈哈哈!趁出,就是被赶出来。淫坊,就是妓女院。在妓院里钞票花光了,被老鸨赶出来。喝酒欠债,酒馆来讨酒钱,穷得无力偿还。就这么邋遢,就这么潦倒了,从而逍遥自在、无忧无虑。
可能有人会问:手把猪头,口诵净戒……不吃素,不是破戒了吗?非也!他未曾吃荤,他是吃素的。为什么?他心空了,没有着相,未曾觉得肉好吃而多吃,菜不好吃而少吃。没有爱憎、取舍之心,就是吃素。相反有的人虽然吃素,但执着在味道上:这个菜味道好,鲜美;那个菜味道不好,难吃!非常挑剔,就等于不吃素。如果我们的心真的空净了,吃了还等于没吃,尽管手把猪头也不要紧。
话又说回来,若没证到这个地步,你就这么放任啊,那你“入地狱如箭射在!”你的心没有真正空净,“业”就粘住你、缠住你,不放你过去。举一则这样的公案:从前有个禅师爱吃牛肉,他说:“吃就是不吃!”他的心空净了吗?没有啊!只是嘴上说说,心里空不了,业障就粘住他,要他还债。这禅师一口气不来,就入了牛胎,作牛还债。有一天,农夫把牛牵出来,遇见宝志公禅师。志公一看:哟!这不是某某禅师吗?你不是说“吃就是不吃”吗?你不应该做牛啊,你怎么作牛还债啊?这牛泪流满面,!!!自己撞死了。所以,不到真正空净的地步,胡说大话,要下地狱的。我们是决心证大道的,证到什么地步,就说什么地步的话,不得胡来!”
就像上面元音老人那个开示,如果真做到心空可以,如果做不到,还是小心谨慎为好,不要自己骗自己。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这是六祖大师说的,但是这句话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心平、行直。问题是我们的心不平、行不直啊,所以才要持戒,才要参禅。通过持戒,磨练性情,修改习气,慢慢才能做到心平,做到平等一如,那时才可以不持而持, 就能像孔子一样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持戒也不犯戒,不能倒果为因,不能把圣人的境界当做自己的境界。
虚云老和尚说到:“六祖说: “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著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
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因为众生习气太重了,不守戒他会跟着习气走,把习气当洒脱,把无知当开悟,所以一定要持戒,才有办法入佛的正见。”(慧律法师)
“讲究心法并不代表就放弃因果,因为因果与空性是不二的。因果就是空性在事相上的显现,而一切的因缘果报当下就是空性。事相就是因果,心性就是无生。因、缘、果宛然如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破坏事相,颠倒因果。修行人即因果而超越因果,越了解佛法的人,就越了解因果,而彻见因缘法的人,那就有消息了。所以,唯有见性的人,才能不昧因果。如此,就达到了理事圆融。”(慧律法师)
“理上越明白的,事上一定越谨严;事上越谨严的,理上定越清净。由此可知,修习佛法,既不能执事而废理,也不能执理而废事。学佛的人,若能理事圆融,因果不昧,必有大明心性的一日。”(徐恒志老居士)
“般若经处处强调性空,空是为了破除众生实有的自性执,从而远离空有,断常二边之见,契入中道真实相。般若经谈空,并非以空为诸法真实,落入空见比执有见更可怕。同样,六祖也告诫我们,在修道中,莫要落入空见。《坛经》说:"世人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我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见《般若品》)。六祖所说的妙性本空,或自性真空,是绝待的,它是远离空有二边之见。假如我们著空,自然与真实不相应。(济群法师)
诸法本性空,缘起有,说“自性空”是为了对治执着,说“缘起有”是为了对治恶取空,对空说有,对常说无,实离于有无。既不能堕入断灭的绝对空,又不能牢牢系着实有不变的常执。“空”不否定缘起的作用,也不泯灭因果,不可沉“空”而废“有”。未达空性之人,口说空性,实则于爱处生爱,嗔处生嗔,慢处生慢,痴处生痴,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有人问:如果连善都没了才叫空,叫不住,那佛法又让我们行善,那不就是住在善上了,也不空了。这样是不是矛盾了?
其实,这是两个次第。先要明辨是非罪福,努力断恶修善,才能渐渐积累福德智慧;有了智慧,才能进一步超越善恶。超越也不等于否定,而是从另一个层面去看待。诸法本性空,缘起有。“空”不否定缘起的作用,也不泯灭因果,不可沉“空”而废“有”。初学者应当在皈依、业果方面着力,培养宗旨、断恶修善。越学空宗,佛不随喜。
众生本就在无明大梦之中,自他都是分别心分别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善与恶也都是分别、都是梦。但当我们还没有清醒,还在这个大梦中时,分别善恶就非常重要,造善能让我们渐渐趋向清醒,造恶却让我们陷入越来越深的蒙昧。但是,对善也不能执著,那样也是醒来的一道障碍。
佛法有破有立,并不是要一味地放下,一味地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光看第三句,而把前两句丢掉,这是不对的。很多人对于佛法的想象或误解,都是因为断章取义、混淆次第,把佛法的一部分当做了全部,不分缘起、不看根基笼统套用,所以很容易似是而非。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