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属于唯心主义,这是不少人的误解,甚至一些学习佛教的人也这么认为,并且以唯识学作为证明。
其实唯识学是大乘有宗的内容,与大乘有宗相对的是大乘空宗,这两个宗派和龙树的中观同属于大乘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是印度佛教发展的不同时期。
无论佛陀在世说法的不同时期,还是佛教发展的不同时期,佛教既有不同针对性的内容重点,又有教化方法的不同,出自《百喻经》的盲人摸象,就是用譬喻告诉人们不要执著一端以为全部。
佛教的本质是教化。由于众生的执著不同,根基不同,所以教化的方法和教化的重点就不一样。对于执实有者,以空对治;对于执空无者,以有对治;对于执边见者,以中观对治;对于执自然者,以因缘对治;对于执空无者,以妙有对治;对于执身外有物者,以心法对治;对于执心者,以毕竟空、不可得对治。
可以说,佛说心识,是对治法,不是究竟。这个道理在唯识宗内关于五位百法的六无为法中就很明白。《楞严经》里佛对阿难的七番征心,就是以毕竟空、无所得来破除阿难的虚妄心执。
那么,佛教不属于唯物,也不属于唯心,到底属于什么?这正是佛教的特别之处。心、物,主观、客观,这些都是世俗分别,属于世智辩聪,是第六意识的思维忖度。佛教通过戒定慧,要越过第六意识,证见第七末那识,证见第八阿赖耶识,乃至阿赖耶识自证分,渐次证悟觉明本具,能境不二。也就是说,心和物、主观和客观,其实是一体的。
到了这个地步,就会明白心啊、物啊,这些观念是怎么来的,境界相怎么来的,思维怎么来的,佛教中相关的教义就是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细为缘长六粗,以及等觉菩萨阶位处的一品生相无明。
总体来说,佛教作为对众生的教化,是因病设药,以幻解幻。病况种种,药亦不同。
药病双泯,不可执药。佛陀是人天导师,以一音声说法,众生随类应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