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轮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会受业力的牵引,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种境界中继续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有如回旋的车轮,流转不息,这就是佛所说的“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因无明(无有智慧,不明真实)遮蔽,依妄心对尘境生出种种分别而造十恶,又因根性善良、遵从礼教而行十善。所有的善恶业因都潜藏在心识中,即使生命完结,不灭的心识也能带着善恶业种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恶的轻重,是根据造业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以十足的勇气和力量造作业因,则为上品。
以中庸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中品。
以懈怠、被动、不甚要紧的心态造作业因,则为下品。
大体上说,依据作善、作恶的心力品位,可以招感六道的苦乐果报:
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罗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善道。
上品十恶感地狱道,中品十恶感饿鬼道,下品十恶感畜生道。这三种境界合称三恶道。
1.天道:生活快乐,寿命绵长,衣食、宫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他心通(能知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神足通(随意变现,无远不至,不受时空障碍),宿命通(能知自他过去多生多世所行之事);随心所欲,逍遥自在。
转生天道之因:勤行十善,孝养父母,广行布施,作大福田;皈依正法,信佛因果,斋僧(设食以供僧众)供佛(设香、花、果蔬供养佛陀),修塔造庵,转诵大乘,庄严佛像等。
2.人道:苦多乐少,烦恼炽盛;有复杂的思维活动,善于发明创造;有较强的意志力,有能力造作善恶业因,有寻求解脱的内心需要。
转生人道之因:孝养父母,心行公道,恭敬三宝(佛、法、僧),严持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3.阿修罗道:虽有天福,神通自在,却多怀诈伪,骄慢嗔嫉,常好斗争,面目丑陋,受劳不息。
转生阿修罗道之因:以不净心修十善业,不能忍辱,争强好胜,生性易怒。
4.畜生道:生性愚钝,常怀惊畏,或被驱使,或相吞啖(dàn,吃)。
转生畜生道之因:贪食酒肉,寻欢作乐;借债不还,偷骗他人;恼害众生,毁辱他人;生性邪僻,愚痴难化。
5.饿鬼道:依他为食,饥渴逼迫,形容鄙恶,虚怯(qiè,胆小;害怕)多畏,孤寒凄苦,终日迷乱。
转生饿鬼道之因:悭贪嫉妒,邪佞(nìng,惯用花言巧语谄媚人)谄(chǎn,谄媚)曲,背公取私,不济乞化,只图自己饱暖,不惜他人饿冻。
6.地狱道:身受极刑,心受剧苦。或猛火烧炙(zhì,烤),或严寒相逼,或刀斫(zhuó,用刀斧砍)锯解,或铁床灼身,或镬(huò,锅)汤煎煮,或众相残杀……死而复生,欲出无期。
转生地狱道之因:不信因果,杀害众生;遵命邪教,蛊惑人心;五逆十恶,诽谤正法(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四)轮回的证据
我们往往对死后的生命保留着模棱两可的观念,拒绝对轮回进行深入的关注。我们也许有充足的理由这样做,因为没有证据的东西很难令人相信。我们会说:“如果有前世的话,为什么我们都不记得?”
应该承认,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往事是不可能一一记得的。三岁以前的事我们一件也记不起来,我们甚至会忘记昨天所发生的事,尽管当时都那么鲜活,但记忆几乎完全消失,就好像未曾发生过一般。如果连几天前所做、所想的事都不记得,我们有可能记忆前世吗?
即使没有所谓的“具体证据”在,我们不妨这样简单地问自己:为什么有亿万人,包括很多伟大的圣哲、天才都相信轮回?难道他们都是傻瓜吗?如果不以否定的信念限制自己,至少不反对轮回的存在,难道不是更合理些吗?万一我们死后发现果然有轮回,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个状况呢?
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以前,有哪个欧洲人相信美洲的存在呢?即使在它被发现之后,人们还在争论它是否存在。
我们傲慢地只相信“眼见为实”,岂不知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所提供的景象。我们往往认为在此认知范围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任何存在方式,这种狭隘的生命观使我们不能接受、也无法严肃思考轮回的可能性。
幸好,轮回并不是完全不可知:人类积累了大量文献,讨论那些自称能记忆前世者的证词;世界各地有很多非常动人的濒死经验的见证人,他们绝大多数都确信死后还有生命的继续;从事佛法修行的人,当接触到浩瀚和不容置疑的心性时,生死轮回的教法就成了真实的体验。
1956年出生于土耳其亚达那的男孩伊士迈记忆前生的奇闻,曾一度轰动世界。
事件的经过大略是:当伊士迈一岁半时,一天忽然以大人的口吻对父亲说:“我不愿再在这个家住下去了,我要回去和我的子女们团聚。”他自称是两年前被人杀害、家住一公里以外的五十岁的男子阿比,并说出阿比被害的情况及原配妻子、第二个妻子、一儿一女的名字,一再恳求回到儿女们身边。其父怒叱而不许。嗣后,每当父母喊他“伊士迈”时,他拒不应声,只有叫他“阿比”,他才答应。
他表现出阿比嗜酒的习惯,常瞒着父母偷喝“辣忌”酒。一次,被其叔父马哈默特撞见,受到斥责。他顶撞说:“小子!你在我果园当园工时,曾偷喝我的辣忌酒,被我发觉,我默不作声。如今竟忘恩负义,胆敢骂我,连畜生也不如!”马哈默特被揭出隐私,终于折服。
一天,伊士迈见到一个卖冰淇淋的小贩,以大人的口吻与其打招呼,道出那人从前卖西瓜、蔬菜,自称曾为那人行过割礼。那人惊愕之余,不得不承认他是阿比再世。
伊士迈对阿比遗族的眷恋之情与日俱增,常在就寝时梦呓般呼唤阿比子女的名字;有好吃的东西,便要求父亲送给阿比的妻儿。
伊士迈3岁时,双亲带他去阿比家。他从未去过那个地方,却领头在前面走。同行者故意指示错路,伊士迈不予理睬,径自走到阿比家。看到阿比的妻子,他跑过去喊她的名字,拥抱她,淌着眼泪(这情景拍有照片)。他向阿比的亲属一一问安,领着人们观看阿比被杀害的马厩和阿比的墓地。他能说出只有阿比本人知道、别人不可能向他灌输的知识,还能说出与阿比有借贷关系的人。他走路时经常围着一条围巾,当地人无此习惯,这是阿比生前爱好的独特服饰。
1962年,伊士迈6岁时,印度拉查斯坦大学教授、超心理学家巴奈尔吉博士专程赴亚达那,实地调查了阿比再世的情况,并印行了调查报告。
(五)地狱是必堕之处
《观经》云:
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这即是“火车来现”:将堕地狱的众生,在临终时会看到载着地狱之火的车向自己逼来。
火车来现和此后的地狱之苦,都是由众生各自的业力所产生,所谓:
虽无工匠,制造火车,
自己制造,自己乘往。
当我们用佛教的善恶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禁不住会惊出一身冷汗。以前很多自以为是的行为,竟然全是恶业:我们每天要吃饭,使无数众生付出生命,如此犯下杀生之罪;我们曾经因不理解父母的管教而嗔恨父母,如此犯下五逆之罪;我们曾经因不了解佛法而肆意歪曲,如此犯下谤法之罪;我们曾经有意无意将公共用品挪为己用,如此犯下偷盗之罪;我们为了立足社会,也许还要逢场作戏,如此即是妄语、绮语……再搜寻一下自己妄念纷陈的大脑,可曾有一秒钟离开过贪嗔痴?
地藏菩萨说:
我观是阎浮众生,
举止动念,无不是罪。
(阎浮:阎浮提,地球)
别看平时所犯多为小恶,小恶聚集可充塞虚空。
我们此前对自己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我是好人。可是,认真反省自身,还要到哪里去找五逆十恶之人呢?在佛法这面高悬的明镜之下,我们真的是无地自容了。
可见,此生若不觉醒,地狱之苦终难逃脱。
世尊在经中提醒我们:
一切众生,必堕无间。
“无间”是指受苦无有间歇的意思。无间地狱也叫阿鼻地狱,是最残酷的地狱。
那么,地狱中是哪种程度之苦呢?
世尊对请教此事的弟子们说:“早晨、中午、晚上各受一百支枪所刺,骨肉碎裂,那样的苦,你们以为如何?”
弟子们回答:“仅仅受一枪所刺,其苦已难想象了。”
世尊捡起一块小石头,告诉大家:“每日受三百枪所刺之苦,若比喻为这小石头,则真正受地狱之苦,便犹如喜马拉雅山那么大了。”
大多数众生在堕入地狱、身受极苦之时,才后悔在人世间未曾用心听闻佛法,犹如善导大师的偈语所述:
一入地狱受长苦,
始忆人间善知识。
(善知识:引导众生入菩提之道的人)
佛的弟弟难陀出家之后,仍一心想回家与爱妻聚首。于是,佛便带他到天上。只见天女纯洁艳丽,光彩照人。
佛问:“你的妻子能比得上这些天女吗?”
难陀答道:“不可为比。”
佛带难陀遍游天界,忽然发现一座宫殿有很多天女,却无天子。难陀就问:“为什么宫中没有天子?”
天女答道:“佛的弟弟难陀因出家功德,命终生此天宫。”
鉴于天上之乐,难陀不再留恋人间荣华,一心持戒修行,求生天上。
佛为使难陀生起出离六道之心,又带他到镬汤地狱。镬汤地狱里沸汤煮人,惨不忍睹。其中有一锅汤热气腾腾,却没煮人。难陀奇怪,询问狱卒。
狱卒答道:“佛弟难陀以出家功德,得生天上;但又因贪恋五欲,天福享尽之后,堕此地狱。我们烧开了锅正等着他呢。”
难陀这才明白,不了生死终不得究竟安乐,于是祈求佛陀慈悲救度。
【人生八苦】
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
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姿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
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
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
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
但如果继续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
里泡着觉得快乐吗?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但没日没夜的看下去觉得快乐吗?
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
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
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
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
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
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
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
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
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
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