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专念,点点滴滴都迴向极乐世界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443集(净空法师)
「下释其义。一向专念」,有下面三个意思。第一个,「废捨余行,专立念佛。单提一句佛号,一门深入,不杂他法。诸行俱废,唯立念佛名号一法。是名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有这个意思,其他的统统放下,一心一意就一句佛号念到底,日夜都不间断。黄念老往生之前的半年,每天十四万声佛号,那就是日夜不断,除了睡眠之外,他念佛不间断,把一向专念做出来给我们看。也就是告诉我们,这样念佛决定生净土,心里头没有杂念,万缘都放下了。
第二,「唯以念佛为正业。为助此正业,而修诸行。念佛为主,余行为助」。这就是像前面所说的五念法,五念法是以一向专念为主,其他的是辅助。主里面有助,「助随于主。主助圆融,同入弥陀一乘愿海」,这也叫一向专念,正助双修。第三,「以念佛为正,余行为傍。正傍有别,主次分明。一向念佛为主,虽不捨余修」,也就是说,余修统统迴向往生净土,我们一生就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乃至于修学一切善法,我们不求人天福报,统统迴向往生极乐世界,这都可以叫一向专念,点点滴滴都迴向极乐世界。「此论甚妥」,这个说法非常妥当,所以都可以称之为一向专念。「是以念佛行人,莫不兼修礼拜、作愿、迴向等念门也」,五念门修学的人很多,道理在此地,有宾有主,有正有助。
据上面所说的,「则念佛之人,或兼持往生、大悲、准提等咒」。念佛人里面修这些不少,我见过很多,我在台中,我们的周师母,她念佛,她就念往生咒、大悲咒、准提咒,还有《地藏经》,但是统统都迴向求生净土。她跟地藏菩萨特别有缘,见过地藏菩萨。她往生,在台中,瑞相稀有,火化有三百多颗舍利。在家居士,相当不容易,周师母的功夫很纯,专一。「或兼持诵《心经》或《金刚经》等等,只须主助分明,念佛绵密,亦皆不违于一向专念也」。这个说得好,你跟这些经论特别有缘分,很喜欢,它能帮助你断疑生信,加强你的正念,这好事情,这个不算夹杂。如果放弃念佛法门,用那修学那个法门,那就错了。无论读什么经,我还是修念佛法门,把这些经论统统迴向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对了。
下面,「《无量寿经起信论》更彰此旨」,彰是彰显,讲得更清楚、更明白,就这个宗旨。「论曰:行者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彭际清所说的值得我们相信,这不是普通居士,确实有成就、有来歷的,一生专修净土,给《无量寿经》做了一个註解,就是《起信论》,里面确实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讲得非常好。发菩提心,应当要修菩萨行,菩萨救苦救难,所以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小善也不要放弃,也要认真去修。乃至无边功德,大善,无边功德指的是什么?培养人才,传承正法,帮助正法久住世间,普令众生有缘分听到净土这个法门,这是无量功德。在现前这个世间,这个是大事,不是小事,佛法衰了,如果疏忽了,佛法可能会灭了。盖庙,塑佛菩萨的形像不重要,造一尊大佛,人家都认为这是大功德。「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你要能培养真正能说法弘法的人才,这功德大,比盖庙的功德大,比造大佛像的功德大。所以办学,我们希望能办一个真正合格的佛教大学,聘请真正有德有学的这些大德,在家出家都可以,来教导底下一代。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翻译成不同的文字,南传的巴利文,佛陀在世就有巴利文,所以南传经典统统是用巴利文写的。当然结集经藏是佛灭度之后,佛并没有看到。北传的这一支主要是中国人翻译的,汉文,从中国再往周边传的,有韩国、有日本、有蒙古,这是北传的。唐朝的时候,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把佛法带到西藏,西藏才有佛法。西藏跟印度很近,印度的密教就传到了西藏,用藏文书写的。所以现在佛的经典是三种语系,汉语、巴利语跟藏语。这三个系里面所拥有的经典,相同的不少,也有一些不相同的,像大乘,巴利文就没有。巴利文的经典,我们汉文翻译的,大部分他们的经典我们中文有,还有小部分我们没翻过来。藏文经典里面也有我们汉文没有的、巴利文没有的。汉文经典里面是非常丰富,古德对于这个非常重视。所以这些典籍,不同的语文的典籍,应该把它整理出来。我们要培养这些人才,他们能够通达这三种语言。还要一种,将来在国际上弘扬英语不能少,一定要学习。如果是要帮助阿拉伯的,帮助他们认识佛教,阿拉伯语也很重要,他们的人数比例也很大,大概有十五亿。全心全力培养人才,培养汉语系的人才,培养讲经的人才、翻译的人才,佛法、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这是大功德,这里讲的无边功德指这些。悉以深心至诚心,迴向极乐,统统都是一向专念。
「不必弃捨百为,乃名专念」。其他的什么都不干了,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什么时候?年岁大了,其他的事情做不到了,让年轻人去做。像黄念祖老居士,你看他讲经教学,在国外也弘法,到晚年完成这部註解之后,来日无多,他给我们做表演,万缘放下,一向专念,一天十四万声佛号。这可以,他这个事情做好了,不是他不做。「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捨,不名念佛故」,这是《无量寿经起信论》说的话,重要的意思,不必弃捨百为,百为就是许许多多善事、好事,把这个捨掉叫专念,不是这个意思。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捨这不叫做念佛,遇到真正对社会、对正法有利益的事情,不能捨弃,它不碍一向专念。
「此论甚契时机」,特别在现代这个时期,「当前世人,世事繁多,颇难摒除净尽」,不是那么容易能放得下的,「终日念佛。但能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事来便做,事去即念。世法本无碍于佛法,何况更以世出世间,一切善行,以至诚心,回向极乐。故亦名一向专念」,后面这个意思是《起信论》的意思,就是彭际清所说的。所以我们不怕,事情来,好事,咱们去做,做完之后我就念佛;做完之后,这个事情就不必放在心上,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活活泼泼,世法、佛法互相没有妨碍、没有冲突。大乘经教里讲得非常透彻,会的,哪一法不是佛法,不会的,念佛也不是佛法。佛法贵圆融、贵圆通,所以一切善行,我们用至诚心、用深心迴向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一向专念。
「据《起信论》」,这个《起信论》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前面这段话,「兼行世善,尚得名为一向专念,更何况兼修余出世法」,就是佛门里面其他的法门,可以。「例如:蕅益大师《梵室偶谈》」,这一卷分量不多,是蕅益大师的修学笔记,内容短小精彩。他说「又禅者欲生西方」,参禅的,参禅的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必改为念佛」,还是参禅,只要你具足信愿,参禅就是修净土。这个话说得好,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头说,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在信愿之有无,你有信有愿就决定能往生,念佛功夫的浅深那是品位高下,你参禅功夫的浅深到极乐世界也是品位高下,一个道理,所以不必改。中国佛教大乘八个宗,你要真正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真信切愿,不必改你的法门,你就老实修学你的法门,迴向往生极乐世界。佛佛道同,《华严》说的,一门就是一切门,一切门就是一门,一多不相妨碍。
「又大师曾掩关结坛」,蕅益大师他常常闭关,闭关期间也不很长,闭关就是精修,避免一切干扰,掩关结坛。「持往生咒,求生净土,并作长偈为誓。偈云: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在手臂上燃三炷香。「结一七净坛」,你看他这是七天,「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除吃饭、睡觉时候,他往生咒不间断。「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求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足证但具往生信愿,则参禅持咒皆净土行也」。
下面引的,「又着《弥陀圆中钞》之幽溪大师,一生修《法华》」,《法华经》、《大悲咒》、《金光明经》、《弥陀经》、《楞严经》,「等忏无虚日」,他天天这样修法,他修得多。「临终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復高唱经题」,就是「南无妙法莲华经」,他就往生了。「如是则修忏持经均是净土行也」。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净宗祖师大德认为《弥陀经》三种最重要的註解,《弥陀》註解的三大部,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三种註解,我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他就叫我读这三部註解,把这三部註解的科判画成表解,把经文系在里面,就是做科会,它没有註解,科会。我第一次体会到科判的精彩,科判一画才知道这部书里头文字的微妙,不能缺少一个字,缺少就好像断气,断掉了;你也不能加上一个字,加上就是累赘,可以拿掉,做到不增不减,从科判里头看得清清楚楚。科判看的是章法结构,这是表面上非常严整,里面的是思想体系,让我们对于佛教的经典佩服得五体投地。台中过程当中,学经教,学编科判,这是李老师教给我们主要的功课。
「由是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兼修余法,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亦得往生」。下面念老这几句话重要,「但多门兼修,总未若」,我们换个容易懂的话,总不如一门深入,就这个意思。还是一门深入稳当,一门深入,我们意念集中,没有妄想杂念,不受外面境界干扰。「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我们凡夫熟处什么?杂念妄想,我们太熟了。生处是什么?念阿弥陀佛,常常把念阿弥陀佛忘掉,妄念杂念又起来,就是妄念杂念太熟了,念佛很生疏。如何把它转变过来,把阿弥陀佛变熟,妄想杂念变生?妄想杂念不容易起来,念佛的这个念头时时刻刻会起来,这很重要,生处变熟,熟处变生。「盖爱染贪着,是众生之熟处。菩提正念,是众生之生处」,生疏。「生处转熟,方有可能于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这个话很重要。
幽溪大师行,他有功夫。我们要搞这么多,又搞《法华》、《大悲忏》、《光明忏》,《弥陀》、《楞严》,搞这个东西太多,恐怕往生去不了。他行,我们不行,这个例子我们不敢学。黄念祖老居士他也行,但是他临终给我们示范的,那是大慈大悲表演给我们看。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们有能力涉猎多门,不碍专念。我们没这个能力,没有能力怎么办?那就是一门深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李炳南老居士教我们,学乡下的阿公阿婆,学他们那个样子,他们一生,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他什么都不会。你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知道,他真正做到了,一句佛号接着一句佛号,日夜不间断。我们遇到这样的人,要对他致敬,要对他赞叹,我称这样的人叫老实念佛人,真念佛人,他们决定得生净土。毫无怀疑的,生净土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决定成佛,这种人能不尊敬吗!
下面引用善导大师的话,「是故善导大师示曰:大圣悲怜」,大圣是阿弥陀佛、是诸佛如来,这个地方是指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念这句佛号容易,什么人都可以念,不难。「相续即生」,念念相续,念念不断,就能往生净土。下面说,「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就是说,一生,我一天都不空过,这善导大师说的,十个念佛的就十个往生,一百个念佛的一百个往生,万修万人去,是善导大师说的。为什么他能往生?他的佛号不间断,所以没有一个不往生。下面假设一个问答,「何以故」,为什么?「无杂缘得正念故」。他念佛,佛号里头没有夹杂妄想,没有夹杂着杂念;换句话说,他是用一心清净念这句佛号。经题上讲的清净心、平等心,从清净心念到平等心,清净心念佛往生方便有余土,平等心念佛往生实报庄严土。「与佛本愿相应故」,与四十八愿相应。「不违教故」,这个教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是净土教,你没有违背。「顺佛语故」,佛是这样教给我们的,我们要顺着佛的话。
「若捨专念修杂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希是稀有,一百个念佛人难得有一、二个往生。「千中希得三四」,一千人当中大概有三、四个往生,不是一百个念的一百个往生、一千个念的一千个往生。一百个念的一百个往生,我们在歷史上只看到远公大师的东林念佛堂,它是一百多个人,个个往生,那是专念,而且经只有一部。我们初祖远公大师在世,净土三经只有《无量寿经》翻成中文,其他的两种,我们想像当中,应该梵文本传到中国来,没有翻出来。所以他们那个时候依靠经典就是《无量寿经》,就这一部经。所以《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最早採用的。
「总之持名念佛,是诸佛本怀」,为什么这么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没有不介绍极乐世界,介绍极乐世界就是要讲极乐世界这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小本《弥陀经》。释迦牟尼佛不止讲一遍,《无量寿经》多次宣讲。我们就想到,十方世界的那些诸佛如来为他的弟子,一定也像世尊一样,多次宣讲,多次的介绍,所以是诸佛本怀。
这个法门度众生快速、稳当,靠得住,一个修一个往生,两个修两个往生,真像善导大师所说,一百个修一百个往生,一万人修一万人往生,一个不漏,只要你具足四个字「信愿持名」,你看多容易、多简单。如何能把信愿持名,在我们阿赖耶识里头生根,变成熟而不是生,我们往生就有决定的把握。年岁大了,要有高度警觉心,为什么?来日不多。中国古人所谓的「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好像是杜甫讲的,也就是说明寿命不到七十岁走的人很多。印光大师六十八岁的时候,《文钞》里头他给人写信常常提到,老了,六十八岁了,杂事要放下了,要找个地方去闭关,专门念佛求生净土。印祖是八十岁圆寂的,你看六十八岁的时候警觉性就高了,就提起来了。中国在古时候,八十岁叫风烛残年,风中点的蜡烛随时会吹灭,叫无常。古礼里面有很清楚,七十不留宿,我不会留你在我家里住一晚上,七十岁。怕什么?留一晚上过世了,人家家人说你把他谋害,这官司打不清。这古礼有,七十岁不留宿是古礼,人家会原谅你。八十不留餐,不留你吃一餐饭,也许吃饭就走了,避嫌疑,人家说你下毒把他害死,很有道理。八十岁以后,就是你的人生已经到了终点,随时可以走,你应该做的工作是准备走的工作,把这个地方统统放下,交代清楚,再没有罣碍。如果还有患得患失,那就大错特错,不可以。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