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有一位皈依弟子叫马契西(契西是大师取的法名,本名不可考),性格好交游,好张罗。大师多次对他进行劝诫,希望他改掉这种习气毛病,但马居士没有完全听进去,还是给大师惹了点麻烦。
民国十三年(1924年),马契西居士在青岛悦来公司,自作主张写了一篇《印光法师传》,写信告诉大师,但并没有把传记寄来。大师知道后,回信极力呵斥。大师最不喜欢宣传个人的做法,要马居士把稿子毁掉。信中说:“人生世间,须安本分,越分作为,及与赞誉,皆为招祸取辱之本。光一庸劣粥饭僧,汝为甚么为我作传,胆敢以‘去圣时遥,真修日鲜’等四句下,便以我承之,令我得罪于天下宗教知识,贤士大夫。汝意谓说得好听,便为荣幸乎,不知以凡滥圣,罪在不原。汝亦曾看《楞严经》,何不知犯大妄语,其罪重于杀盗淫罪,百千万亿倍乎。汝如此妄为,不但汝自己罪过得不得了,且令光现在受明眼人唾骂,将来受阿鼻地狱之苦报,无有出期。譬如庶民,妄称帝王,罪必灭族。良以大妄语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汝以此当架子摆乎。祈将其稿焚之,以后不得另有所述。我只要得生西方,要传做甚么。汝将谓由此便可留芳百世乎,而不知瞎造谣言之传,不但遗臭万年,且复受苦永劫也。若以吾言为非,则是魔王眷属,请从此绝。”
大师以凡夫自居,别号常惭愧僧,就是为了对治不知道惭愧,未证言证的毛病。而马居士传记中开头写道:“乃者去圣时遥。真修日尠。宗教迷蒙。无禅无净。圣人不出世。万古如长夜。可不哀哉。唯我普陀山圣量上人世称印光法师者。为能中兴其盛。”这就把大师与古代的圣人同列了。这当然是大师所不允许的,因此大师信中语气十分决裂,表示马居士如果不改的话,就要断绝师徒关系。
但是,马契西居士爱师心切,没有听从大师的劝告,继续散布《印光法师传》。民国十五年阴历四月,马居士持其自作的《印光法师年谱》拜访大师,大师当场把传文撕得粉碎,极力呵斥。大师质问马居士:你是甚么人,何得自作年谱。而又何得妄造谣言,陷光于以凡滥圣,藐视天下宗教知识,及贤士大夫之极大罪中乎?要求马居士永远不要再写这些东西。
到阴历八月的时候,大师因为催印《观音颂》到上海,在友人那里,见到马居士油印的《印光法师传》,大师拿回来撕掉了。当时马居士也寄居在太平寺。大师对他说:“汝以此恭维光,甚于持刀杀光百千万倍。”嘱咐他千万不要流布。但是马居士早已把稿子寄到《海潮音》登报了。
过了一段时间潘对凫居士寄来了刻印的《印光法师传》,大师以为才印不久,尚可收拾,所以请徐蔚如居士劝潘居士尽行焚毁。又请上海居士林、净业社,分别在《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和《净业月刊》上发表声明,免致不知者以为马居士是按照大师的意思而作的传记。
等到大师收到潘对凫居士的来信,才知道已经广泛扩散,不可收拾了。大师遂悟孟子、子思,及佛所说的事理,而心中已经对于这件事了不介意了。大师给潘居士的回信说:“是盖宿业所使,只可自怨宿生少栽培,何暇怨彼之妄造谣言乎。马契西此举,光于一切前境,皆悉无烦计虑,或可完我天真,卒能无愧于自心耳,则是因祸而得福,实为大幸。阁下所印之传,随阁下意,烧之也好,散之也好。如其爱我情殷,略将光诫彼之意,撮略叙百数十字,印于皮子里边之白垫纸中,以免无知者之效尤更好,并非为洗雪此诬,免人唾骂也。何以故,唾骂者愈多,光得利益愈深,以非光自为,而光受唾骂,则其消业障而增福慧,有如金刚经十六分所说者。光色力衰弱,冗事繁多,以致净业工夫,徒惭疏略,得此因缘,用作不修而获益之据,幸何如之。”
印光大师对这件事最终是怎么看待的呢?大师说:“前者大梦未醒,致有冲突,不胜惭愧。今梦醒矣,本欲无言,然恐阁下或有未喻,且略陈之。孟子云,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此语,极确切,而未明其所以然。佛说一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各有前因,致获现果。了此,则只宜自忏宿业,何暇怨人乎哉。所以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受宠若惊,受辱不怨,逆来顺受,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
阴历十月初八,尤雪行(惜阴)居士来信,为其亲戚沈顾氏求皈依,大师回信为取法名冀西。大师顺便要求说:“闻马契西亦住林中,春间见其所作印光传,光撕而切诫,永勿流布。秋间又见与雪窦和尚者,光又撕而痛斥之。倘再流布,当令出林,勿扰林众。印光何罪,得此造谣言之皈依徒弟,以致令见闻者唾骂。阁下与光,心交有年。彼既钦仰阁下之道德,当切诫务实。勿只张罗虚名,致永贻羞辱与罪咎也。”按照大师的要求,马契西居士在《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上刊登了忏悔启事。
其实,马居士作的《印光法师传》,今天看来很普通。大师之所以反对,是出于一向严谨的态度和对佛门流弊的针砭。
附录8:印光法师传
马契西拜稿
净土一宗自世尊无问自说,诸大菩萨莫不依教奉行。大法东来,庐山远公乃振其纲。善导和尚为浚其源。其后宏阐之者,代不乏人。永明、莲池,其尤著也。在俗如刘遗民、王日休辈,或结社以精修,或著书而劝导,卒感化佛授手坐脱立亡。良以一切诸法从此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万汇齐收。能因该夫果海,自果彻于因源。念佛求生西方一法,诚为三世诸佛度生之妙道,九界众生出苦之捷径也。乃者去圣时遥,真修日尠,宗教迷蒙,无禅无净。圣人不出世,万古如长夜,可不哀哉!唯我普陀山圣量上人世称印光法师者,为能中兴其盛。师俗姓赵氏,父某,母某氏。陕西郃阳人。少为儒生,有声庠序。间因事至南五台,聆一僧开示,默有悟。入年二十一,遂慨世相无常,出家圆光寺,时清光绪七年也。次年受具足戒于安康双溪寺。由是遍参知识,叩向上事。博览藏经,淹通宗教。红螺山讲席盛都下,师登坛副讲,万指围绕,鲜不倾心。谛闲法师因温州头陀寺请藏,师为之襄助,并偕谛公同朝五台。光绪十九年,普陀化闻老人请经入京,乞红螺主僧物色检阅,因以师进。师护藏至山,佥推法雨上座。师亦爱其林壑幽邃,宜于办道,止焉。
二十三年夏,讲弥陀疏钞于珠宝殿。讲毕,闭关三年。自是深究毗尼,胁不沾席。一衲外无长物,恒随侍者无一人。终岁居藏经楼,脱粟粝食,沛然若自得。影不出山垂二十年。二六时中唯持弥陀名号。笃信大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之经训。尝曰: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丝毫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此,中下又何待言。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唯依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又曰: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当逊其奇特。十念一念,即登不退,历劫修证者,当仰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禅教律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证大菩提。九界众生舍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法,下不能普被群生。是以华严海众,尽导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如斯大力用,诸佛共宣扬,若此极发挥,诸祖皆如此。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谭,一乘无上之大教也。是以禅教律师苟有辨难诘问者,师称性判答。若利刃之破罥索,甘露之洒稠林。闻者心悦诚服,且号之为大无畏云。全山僧众数盈百千,咸沐德化。若长生庵之开如,三圣堂之真达,尤为法门莫逆之交。然师身戴至德,终不可掩。乙卯年,高鹤年朝山,攫师文稿数篇,印于上海佛学丛报。狄楚青乞师作论以扬大法。浙西徐文蔚,瓯东张云雷,向各方搜集师谈道之作,都百篇。刊之于京。未几又嘱商务书馆梓版流通,署曰印光法师文钞。词旨恳恻,禅净分明。在教在禅,庶末后共生西方。为救为归,俾初机而作南针。语语由老人光明藏中流出。置诸莲池、憨山集中,几莫能辨。贤士大夫流通内典,非经老人校阅鉴定,不取漫为。宰官居士,若梁新会,冯梦华,魏梅荪,黄涵之,王悦山,陶在东,王芝祥,施省之,孙玉仙,王幼农,王一亭,蒋竹庄,潘对凫,关絅之诸君。或顶礼皈依座下,或亲近以为外护。远及海外南洋蒙藏等处,莫不航海梯山以问道妙。得片言只字,贵逾奇珍。昔者陕督陈柏生,委定慧和尚促师返秦,宏扬法化,师以目疾不果。然归欤之情,未尝忘怀于故乡也。壬戌春,定海陶县长撮师行状以闻,蒙徐大总统颁悟澈圆明匾额一方。指令云:该首座以昙鸾之宏愿,踵善导之遗规。妙应时机,圆音普被。亟宜表扬,以资观感云云。师闻之,深滋不悦曰:名者实之宾。所贵为沙门者,为能上宏佛化,下利众生耳。若是者,世谛之荣耳,此何可者。其高洁类如此。师风旨孤峭,岸然不苟。而机神坦迈,不好与非类游。望之不肃而严。达官贵人至,从不出一轻媚语。居士之问道请益者,率以净土为指归。语子以孝,语弟以恭。对症发药,不落闲言。有不喻者,则反复指说,必使恰恰合宜。虽父母之于孩孺,不是过也。甘露醍醐,饮者心泰。不蓄财,好施与。民九,北五省亢旱成灾,师将其刊文钞银五百元慨然赈之。十年,浙东水灾,亦续出巨款。故乡衲子冻寒无告,乃以衣单绵帛寄之。普陀太子塔年久失修,嘱门下陈性良募缘修之。用费五万有奇,蒙各任大总统及各省长官赞助,以底于成。同时道头牌坊及海岸亭,焕然一新。迄今多宝佛塔,涌现霄汉。崇基广构,丹辉照映夫海滨者,未始非师之力也。自司法部令行各省监狱讲经以来,定海知事恳师物色教师,乃推智德法师前往,狱囚多有从而化者。虽山上邮差,日趋座下,亦染道妙,是可知法味入人深也。师念三藏经典为诸佛法宝,古德著述为众生良导。故流通《法华入疏》,《三十二祖传》,《观经善导疏》,《辨异录》,《刻藏缘起》,《随自意三昧》,《安士全书》等书。多至百千万部。近今诸山丛林,若杭州之净慈、梵天、常寂光、庐山东林,莫不争延法席。师惧门庭多累,有妨清修却之。师形躯魁梧丰伟,平顶古貌。生于清咸丰辛酉年十二月十三日,今春秋六十余矣。法体与悲心并健,道价共日月争光。少病目至盲,洎持号焚修。双目复明,世人异之。前岁宗叔恂庭养疴入山,八月师名之曰契觉。朝夕开示,弥感法乳。吾师诚黑暗崖下光明灯也,生死海中大愿船也。西受教于门下,栖心于净域。钻仰德徽,辄深嗟叹。因备序之,庶同学有取法焉。 摘自:《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