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地藏经略谈(五十七)布施的功德

发布时间:2024-09-03 01:38:25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地藏经略谈(五十七)布施的功德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这时地藏菩萨承蒙佛陀的威威神力,从座位上起立,右膝着地、双手合十对释迦牟尼佛说:‘世界上最尊贵最伟大的觉者,我观察这些业道的众生,他们在布施的时候轻重不同,结果也大不相同。有的人在一生中受福报,而有的人却在十生中都受大福报,乃至有的人受大福报到百生、千生,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真的非常希望世尊您,能够为我解说这个,来消除我的疑虑。’”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

“这时佛陀告诉地藏菩萨:‘我现在就在这忉利天宫一切佛菩萨、龙天众生集会之中,说一下南阎浮提洲布施的不同和功德轻重的部分。你仔细听好,我为你来宣说’。地藏菩萨对佛陀说:‘我对这个事情疑惑很久了,请佛陀您宣说,我非常高兴、非常乐意听的。’”

佛经讲到这里,需要仔细较量一下布施功德的轻重差别,让众生更好地布施。同样都是布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因为心念的不同,因为宿世的福德、业行等等情况不同,所以导致福报功德的轻重不同。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这句里交代了地藏菩萨的确对这个问题没有考虑到,在佛陀的加持冥授下接受到佛意,从大会中起立来问佛陀,问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这里地藏菩萨很老实地交代了:我确实是疑惑这个事情的。

如果一个凡夫想修行,在佛陀讲法的加持下会暂时拥有初果阿罗汉的状态,可以知道几千年后的事情。在一部经里记录了这样的一个事情:一个妇女坐在世尊的边上就入定了,她之前根本没有修持,但是在佛陀的边上得到巨大的加持,一下进入到非常深的禅定中去。文殊菩萨看到这个妇女坐在世尊的边上不大恭敬,就想把她从定中叫出来,可是怎么叫都不行,就用手托着她一下飞到天上去,一下又钻到地心中去,用了各种解数,她还是稳稳地在定中。

文殊菩萨就请问佛陀:“怎么才能让她出定呢?”

佛陀说:“下方有一位菩萨,你叫这位菩萨来,她自然就出定了。”

文殊菩萨请来了这位菩萨,结果这个菩萨一到边上,这个妇女一皱眉头就从定中出来。这位菩萨用了什么法吗?没有,而是因为这位菩萨的名字叫贪念菩萨。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谕。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佛陀告诉地藏菩萨:‘南阎浮提中有很多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国王、大臣、大官、大将军,或者是很受尊敬的长者,或者高级别的武将、很高的神职人员等等,如果遇到了最为下贱、贫穷、苦楚的众生,乃至残疾、身体不健全的人,这些国王等人能够以很慈悲的心量,把高傲的心放低下来,面带微笑,亲手来布施,或者派人去做布施,并且用柔软的语言安慰、叮咛这些去布施的人,一定要好好地对待那些穷苦的人,态度不要僵硬等等。这样去做的国王长者们获得的福报利益,和布施一百条恒河沙那么多数量的佛陀所获得的功德利益是一样的。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些人能够对那些最为穷苦、下贱、残疾的人们升起大的慈爱心来,以此缘故,能获得那么多的福报收获。在百千次的生命轮转中,会恒常地得到丰足的七种珍宝,更何况衣服、食物这样生活必备的物资就更是受用不尽了。’”

在布施中能升起慈悲心来,这是升起菩提心的基础。没有慈悲心,菩提心是升不起来的,菩提心没有发出,这条菩提路也是无因之果,不会有结果的。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地藏菩萨,在未来世间,有的国王乃至婆罗门这样高贵身份的人遇到了供养佛陀形象或是供养舍利法宝等等的塔,或是供奉佛像的寺院,或者见到了佛陀的画像或是塑像,乃至菩萨或者小乘罗汉、辟支佛像,遇到了圣人的像或塔寺,如果这个身份高贵的人能够亲自营办,主持布施供养的事情,他就会得到三个大劫成为忉利天天王的福报,承受无边殊胜独妙的快乐。如果他能将自己布施供养的福德善利回向给整个法界,这个身份高贵的国王、宰辅大姓、大长者、乃至婆罗门等就会在十个大劫中恒常地作大梵天的天王。”

同样的布施,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亲自主持营办布施供养的事情,这是一致的,如果没有想到要回向法界,那么他就会得到三个大劫投生到忉利天做天主的福报。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层天,天王就是帝释天,大梵天是二禅第三层天,天王是大梵天王。住帝释天三个劫这个福报相当大,在三个劫内一直在做帝释天,天寿尽了,会再次投生到忉利天来做天主,直到三个大劫完毕。

如果能够把供养布施的福德利益都回向给整个法界,就是自己做的布施供养的功德利益全都不要,如果得到利益,全部都回向给所有的众生,这个心量就宽广豁达了。我们把什么样的心念投放到多广阔的空间,就对这广阔的空间产生了一种影响(业力),就会收到宽广空间如实地回馈。念念回向法界,把所有的功德、善利,乃至一切的善根、福德都回向给整个法界的所有众生,在这个心量下得到的回馈将是什么样的?当然不可想象,不可思议了。

对比之下,那些造作过五逆重罪,尤其是在三宝中犯下的罪过、获得的罪过就更深重了,不是因为你说佛不好,佛陀菩萨降罪给你,而是三宝福田很广大,在这个福田里种下一丁点的善都会得到无量无边的收获,造作下一点点的恶当然也会有无量无边恶的收获。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

“地藏菩萨,在未来的世间里,所有的那些国王到婆罗门这样身份高贵的人们,遇到已经涅槃的先佛的塔或寺庙,或者是先佛遗留下来的经典画像、塑像,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了、残坏了,如果这个身份高贵的人能够发心修补,并亲自营办这个修补的事情,或者是劝其他人做修补,或者影响了成百上千的人都来做布施,来接此法缘,这个身份高贵、发心的人在百千生中都会恒常地做转轮王,投为转轮王身。”

不管世界怎样增减劫,这些帝释天、大梵天王都会有的,但转轮王不是常出现于世的。有四大转轮王分别是金、银、铜、铁。金轮王的轮宝是金质的,掌管四大部洲,有宝轮、宝象、宝臣、宝女、宝珠等七种宝贝,依此类推,银、铜、铁轮王各掌管一个部洲。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轮王不常出现,他们必须在世界上人的平均寿命达到两万岁以上才能出现。当人的寿命从两万岁到八万四千岁这个增劫中,或是减劫中从八万四千岁减到两万岁这个阶段,才能有轮王出现于世,人寿两万岁以下的世界没有福德,轮王不会出现。

这个发心修补的人就会因此成为轮王,哪个世界有福报,他投生到哪个世界去做轮王。世界开始败坏进入到人寿两万岁,这个世界就正式进入到了劫浊中,众生的福报就很差了、根性很差、道德越来越差,天地滋养的物质也越来越贫瘠匮乏。现在的人寿七十岁,佛陀住世的时候人寿一百岁。三千年来人的平均寿命已经减掉三十岁了,人的道德、根性、善根、福德都要比一百岁的时候差了更远,差了更多。

【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那些一起发心同样做布施的人,会在百千生中常常来做一些小国的国王。

如果能够在先佛的塔或寺庙乃至经像前,发心把所有的功德善利都回向给法界,这样做的人都会成就为佛。”

我们在这里种下一点点的善,会在以后不断地招感更加深厚的善缘,善缘不断汇聚,善的果子就会更快成熟。接续清净法缘,这个法缘不管你是和谁接下的,只要你真的能回向给整个虚空法界,就是和整个虚空法界所有的佛菩萨接了这个法缘,如此法缘的成熟,必然会更加的快速迅猛,成佛就更加有保障了。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

“地藏菩萨,在未来世间里,所有的国王、宰辅大姓、大长者、婆罗门等等一切身份高贵的人们,如果见到有人在经历生、老、病等等诸多苦难的时候,能够在一念间升起广大的慈悲心来,布施给苦难众生对应需要的东西,比如给有病的众生医药,给衰老的人以安慰饮食,给那些临产的妇女卧具等,从而使他们得到安乐。真能这样去做,就会得到最不可思议的福德善利,在一百个大劫中恒常地作净居天的天王,在二百个大劫中常常能做欲界六层天里的天王,最终一定会成就为佛,永远不会堕落到三恶道,百千次的生死轮转中都不会听闻到苦难的音声,更何况自己亲身经历苦难呢?”

净居天是色界十八层天里最后的五层不返天,也叫五不还天,这五层天统统叫做净居天,已经超出了四禅天,是三果阿罗汉所处的天界,虽然是在天道中,但是里面的众生全部都是出轮回的圣人,在没成四果阿罗汉前,先在净居天安住修行。

南无本师释迦佛

南无本师释迦佛

南无本师释迦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地藏经略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