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以大乘的菩萨精神来衡量,修持大致有三类人,那是哪三类人呢?

发布时间:2024-01-15 01:37:26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以大乘的菩萨精神来衡量,修持大致有三类人,那是哪三类人呢?

以大乘的菩萨精神来衡量,修持大致有三类人,那是哪三类人呢?

关于佛教宗派的论述,本无之分,只因个人修行与根性的差别,才有了修持方法的不同。之前文中讲到禅宗与净土宗的不同之处。就有很多修行学佛者有不同的观点,为了阐述更为详细,本文依然通过大德高僧净慧长老的部分开示内容,来探讨净土宗与禅宗的修持问题。

对于学佛修行,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在我们学佛修行过程中,发心也是不同的。也有部分学佛者,并未对宗派或修持方法有所了解,图方便,或随因缘而修持。所以,净慧长老开示中再谈到净土宗与禅宗时候讲到:“若以大乘的菩萨精神来衡量,从事修行的众生大致可分为三类。”

禅宗四祖寺

第一类:众生由于在这个萨婆世界中尝尽了种种痛苦和烦恼,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厌离感,希望离开这个世间,去一个幸福、安乐的国土,这一类众生愿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他们适合于修净土宗。第二类:还有一类众生,他们虽然经历过种种痛苦,看到了这个世界苦的本质,但是他们与前一类众生发心不一样,他们悲心很重,有一种“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精神。所以,他们虽然厌离莎婆世界,向往极乐国土,但他们不仅仅做一个自了汉,他们还要改造这个世界,使这个世界变成净土。这一类人,虽然也有修净土,由于他们发起了无上的大悲心和菩提心,所以他们到了极乐世界,功成圆满后,还要倒驾慈航,乘愿再来,实现他们度生的愿望。

禅宗四祖正觉禅师

第三类:还有一类众生,他们的发心比以上讲的一类人还要广大高远。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痛苦置之度外,唯以度化众生、救护众生为己任,所谓“不为求自身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他们有一种像地藏菩萨那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这类人,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大乘菩萨根器”。而第三类人,他们不急于去极乐世界,他们要在莎婆世界中,逐类随形,为众生担当苦行,作众生的依估,直至众生度尽,自己方证菩提。

如赵州和尚,他活了一百二十岁,在晚年时,有一个秀才问赵州和尚:“老和尚,您修行那么好,功德这么大,百年以后,您准备去哪儿呢?”赵州和尚回答道:“我到地狱里面去。

”秀才大惑不解的说:“噢,您老人家怎么有修行,还要入地狱呢?”赵州和尚说到:“我不入地狱,谁来度您呢?”

所以,从以上三个类型的发心,就决定了众生对修持法门的不同,在修行的法门中,对于那些慈悲心重、发心大、敢于直下承担、我执极淡的人来,他们更愿意修禅。相反的一类人就适合修净土。因为这类人,根基教为浅薄,我执心较重,所以,更多的人认为,这类人适合于修净土。

四祖寺禅堂

当然,这只是我们在语言文字上的阐述,如果加一类人,那就是上方有提到的,有部分人因缘故,并未对此有所了解而信教,所以他们没有过多的想法,只是因缘而信,也有发心不同。总的人来说,发心不同,修持的根性也是不同的。

自从古印度佛教传到我国,近两千年的历史变革。早年以宗派修持方式的不同到现今,经过时代及环境的变革与洗礼,大茶经相信,不管是哪一派哪一宗的人们。在从善积德、自度度他、利乐有情的思想早已融入到本土化的中国佛教中来,虽然修持方式不同是一种选择,但我们不应执著于当下的宗派。我们更应该把佛法的智慧,融入于我们生活中来,“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用我们的菩提心去美化我们的环境,用我们的菩提发心来度自自他,这才是修行的根本所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