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网

学佛成功失败的关键在自己,不在外头;在外面成不了佛

发布时间:2024-10-27 01:36:29作者:楞严经原文网
学佛成功失败的关键在自己,不在外头;在外面成不了佛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87集2015年3月3日讲于香港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七十七页,第六行下半段。

【解】(二)缘理菩提心(此即密乘之胜义菩提心)。

前面我们学过“缘事菩提心”,主要讲的“四弘誓愿”。有事,一定有理。理,密宗里头称为“胜义菩提心”。念老这里有简单解释介绍。

【解】一切诸法本来寂灭。

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说的“诸法实相”。“实相”就是真相,“诸法”是全宇宙,我们大乘里面常讲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这就是“诸法”,也就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的五句最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自性“所生”,自性是“能生”,“能”、“所”是一不是二,能生的自性本来寂灭,所生的万法,当然也是本来寂灭,这是理上才讲得通。

森罗万象,我们所接触到的六根所缘的,眼缘的色尘,耳缘的声尘,鼻闻的香尘,舌尝的味尘,身体接触的触尘。起心动念第六识所缘的法尘、六根所缘的境界,六根是“能缘”,境界是“所缘”,“能”、“所”也是本来寂灭。不但“所生”的万法是寂灭的,“能生”那个六根也是本来寂灭。这谁看见了?大乘经上常说八地以上。我们听得耳熟,说的遍数也多了,真的是寂灭吗?真的,很不好懂。

真不好懂,明明摆在面前,为什么说它是寂灭的?我们非常幸运生在这个时代,这是什么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量子力学家也不过是在最近二三十年之内,揭开宇宙的奥秘——物质现象。物质现象这里面恰恰好,能生、所生都是物质。你看六根是物质,六尘也是物质,这对起来了。那科学家怎么看法?科学家自从发现“微中子”之后,就告诉我们一句话,宇宙之间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的存在。物质这东西是什么?在六根是物质,六尘也是物质,六识里头除了意识之外,前五识跟物质脱不了关系。科学家告诉我们,确确实实,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存在。

物质从哪来的?物质到底怎么回事情?科学使用的方法,跟佛法完全相同。佛用分析的方法,一分作七分,七分里头一分再分七分,再从这里面抽一分出来分七分,分到最后不能再分了,最小的物质现象叫“极微色”,也叫“邻虚尘”。跟虚空做邻居了,它一分就没有了,就是它小到不能再小了,分到不能再分了,叫“微中子”、“极微色”。现在科学的名字叫它“微中子”,或者是“中微子”都可以,它体积到底多大?它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没有了。

科学家告诉我们,一个微中子,它的体积是一个电子(原子里头有电子,电子很小了,原子是电子跟原子核中子组成的,这个我们肉眼已经看不到了,八十年前发现原子,科学进步很快,在我们有生之年,从他发现一直到现在的发展,我们还都能看到)。我们看报告,科学家告诉我们,一百亿个微中子(就是佛法讲的“极微之微”),它的体积等于一个电子。让我们有一个概念,它确实太小了,要在科学家用的专业的显微镜里头才看到,一般看不到。这个东西佛看到了,所以这些量子力学家对佛佩服得五体投地,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没有科学,他怎么会知道,说得这么清楚?比科学报告讲得还详细。

你看能惠能大师,唐朝时候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多年前,那个时候也没有科学,他开悟了,他看到了,怎么知道看到了,他开悟说的最后一句话——“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不就说明了吗?现代科学里头发现的东西,能大师一口道破。他怎么知道的?他没有用科学仪器,他用禅定的功夫,他没有学过他就知道。释迦牟尼佛知道,更早了,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看到了;惠能大师距离一千三百多年,他看到了。见性的人都看到了,就是明心见性,也叫大彻大悟。大彻大悟的人他看到了,他是在禅定里头看到的,不需要仪器,不需要学习。

所以佛法的教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智慧”。

佛法修学的主要的目标是叫你开悟。小悟,阿罗汉;大悟是菩萨;大彻大悟就成佛了,也叫法身大士。

法身大士能现身,能现佛身教化众生,但是他还没有证得究竟圆满。为什么?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但是宇宙之间的真相,八地就可以看到了。八地以上,还有九地、有十地、有等觉、有妙觉。你看五十二个阶级,最高的五个阶级都能看到,这“诸法实相”,本来寂灭,看到本来寂灭了。我们要问,也总给我们一个概念,他们是什么境界?其实我们在经教里常常说到,就是他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确确实实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寂灭相。你是不起心、不动念的这个心,看一切万法都是幻相,这个幻相佛讲很清楚,“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个时候什么?彻底放下了。这什么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华严圆教初住以上就证得。证得,功夫有浅深不一样,浅的比较模糊,我看见了,不很清楚;功夫深的,我看到了,看得很清楚。

我们把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用什么能体会?就是他们统统看到诸法实相,就是清晰度不一样。要完全清楚,一丝毫都没有差别,那就是妙觉果位。妙觉果位甚至于连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庄严土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金刚经》讲“凡所有相”,没有说实报土例外、没有说它除外,那实报土也在其中。

实报土怎么回事情?它没有生灭,它有隐现。有缘它现相,没有缘它不现相,现相不能说它生,不现相不能说它无,不管现相不现相,本来寂灭这是真的,所以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谁能知道?惠能知道,除惠能之外,在中国历代,确确实实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些大师、大德,还有在家居士证得的,他们都看到,都见到事实真相,事实真相里面。

【解】安住于中道实相。

就是他永远不会起心动念,无论是境界对着面前,或者境界不在面前,他住在中道,他住在实相里头。“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是实相的体,“实相无不相”是实相起用,就是隐现。“中道实相”,跟“中道实相”能生万法,都不执着,都不分别,都没有起心动念,知道它“毕竟空,不可得”。

众生迷在法相里头,不知道法性,迷于法性,也迷在现相里头。因为迷,你就造业,造什么业?起心动念是造业,分别执着是造业。

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有,那就造六道轮回业。

如果只有起心动念、分别,没有执着,他造方便有余土的业。方便有余土就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他造这个业。

必须不起心、不动念,不造业了,他醒过来了。虽然醒过来,习气还有。习气不障碍别的,只障碍一桩事情,回归常寂光。他到实报土,实报土是他的受用土,所感得到、感得什么?

感得自性现相,就是能生万法。

如果无明习气断干净了、没有了,它就不现了。不现是什么境界?常寂光。我们经上常讲的,无量光、无量寿,就是赞叹这个境界。光、寿是一不是二,光是就智慧说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真知,宗教里讲的“全知全能”,是赞美上帝的。上帝是什么人?在佛法里面讲,他全知全能就是法身佛。如果他还有起心动念,他就不是法身佛了。那是什么身?应化身,不是法身。

佛法什么都能解释得通、都能讲得圆满,叫人心服口服,不可思议的真实智慧。这种智慧、德能、相好、神通,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个个具足”。不但有情众生具足,花草树木也是如此。

“众生”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花草树木众缘和合,山河大地众缘和合,凡是众缘和合的众生统统具足,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德能,具足无量神通,一桩事情。《华严经》上给我们讲得清楚,花有花神,树有树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是不是真的?真的。如果树没有这些,那我们人要讲灵魂也没有了?有。“事”跟“理”分不开,“心”跟“物”是一体,不能分开的,分开就错了。

这现在量子力学家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知道精神跟物质是一体。物质从哪里来?是精神在极其高度频率振动当中产生出来的幻相,这就是物质。这个幻相存在的时间多长?那就是我们从弥勒菩萨对话计算出来的,一秒钟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波动。每一个波动就是一个画面,科学、科学家制造出来电视、制造出来收音机,电视能收到影像,全是波动的原理。电视它的频率多高?一秒钟一百次,一秒钟一百次的波动现象,一百次。想想弥勒菩萨,我们现前好像是真的这个世界一样。30-50

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秒钟多少次?二千二百四十兆。单位不是“万”,单位是“兆”。“兆”是多少?一万个亿叫一个兆。它一秒钟波动的频率,二千二百四十兆,所以我们完全不知道它是假的,我们都把它当真了,全是假的。所以开悟的人、明白人、见到事实真相的人,知道“一切诸法本来寂灭”。说它“寂灭”,《般若经》上说“本来空寂”;甚至于说得那么干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说得多干净!所以你要放下;你不放下,错了。

你不放下就是迷;你不放下,你的智慧、德能、相好、神通统统不能现前。

要知道所有一切众生四样东西——智慧、德能、相好、神通,统统是平等的,圆满具足,跟诸佛如来没有丝毫差别,你统统具足,而科学家达不到。科学家用的是什么?用的是数学、用的是仪器能够观察到。所以虽然观察到微中子,自己不能受用。你看看八地菩萨看到微中子,他有受用,什么受用?智慧、神通、道力,他统统有用。科学家虽然知道,依然是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起心动念,还有分别、还有执着,道地道地的六道凡夫。

那我们可以这样说,科学家所晓得的是知识,是知识知道的;八地以上他是智慧知道的。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知识,凡夫可以学得到,智慧学不到;智慧一定要定功、一定要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回归你的真心。

“真心”是什么心?我们经题上讲的“清静、平等、觉”就是真心。“清静心”是刚刚接触到真心,不圆满,阿罗汉的心、辟支佛的心——清静;再提升,“平等心”,平等就是菩萨:再提升就是“觉”,你看看前面有定,慧还没有完全生起来,到“觉”的时候,那个定完全恢复“自性本定”的功能,自性里面的智能、德能、相好统统显出来了。在什么地方?就是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究竟圆满,自性本定所显现的。如果自性没有,就现不出来,自性统统有。真的假的、好的坏的,自性全有,随着众生的念头它在变化,所以它是非常非常不稳定的。这个阿赖耶识,妄想杂念太多了,无量无边,没有恢复到“自性本定”。

“自性本定”就是惠能大师第四句所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本无动摇”那就是“自性本定”。

为什么要修定?因为定是你本来的面貌。心动了,动了是反常,心本来没有动,你为什么要动它,一动就错了,这一动就叫“无明”,这一动叫“阿赖耶”,这一动是“妄心”,这不是真心。所以十法界里面众生真妄和合,一半真一半妄,真能现,妄能变。如果没有妄,真的能现,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土。诸佛如来实报土完全相同。

极乐世界无比特别殊胜。殊胜在哪里?殊胜在同居土、方便土也是心现,没有识变。没有识变不就是一真法界吗?是真的。佛说法善巧方便,随顺我们众生的知见,没有完全讲清楚、讲明白,为什么?怕你怀疑,所以给你说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我们看到“缘理”就没有了,“缘理”四土、三辈、九品全没了。这是什么?这是理,这是“本来寂灭”,哪里有!你要执着有,错了、迷了!可众生偏偏喜欢执着,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佛有办法教你亲自证得,但是要随顺佛菩萨的教诲,这才行。对佛菩萨教诲产生怀疑,那就自生障碍。障碍不在外头,外头没障碍,外面人事物都障碍不了你,起心动念,第一个障碍;分别,第二个障碍;执着,第三个障碍,完了,这就错了了。

所以前面讲“缘事菩提心”,在第三行,在我们这个本子四百七十七面第三行,第一,“缘事菩提心”,就是密宗讲的“行愿菩提心”,这是修德,在修行过程当中说的。

现在我们念到这第二个,“缘理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这是果,修因证果,因修满了,果位现前了,那就是你看到一切诸法本来寂灭。什么时候见到的?你本无动摇的那个心现前,就见到了,那就开悟。

能大师开悟五句话说一桩事,这一桩事就是“诸法实相”,这一桩事就是这第一句,一切诸法本来寂灭,他用五句话来说,第一句话说本自清静;第二句话说本不生灭;第三句话说本自具足;第四句话说本无动摇;最后一句能生万法。五祖一听真的开悟了,什么话也别说了,衣钵传给他,叫他赶快离开,要躲在猎人队里头去,躲了十五年,不是短时间。所谓时节因缘,他虽然早就开悟了,时间不对,不是这个时候出来;十五年之后出来没问题了,大家对他尊敬心,这个时候出来没人服气,人都想害他,所以时节因缘要认识,自行化他,菩萨事业,化他的方法无量无边。

你看在现代这个时代,海贤老和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是怎么样教化众生,妙极了;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怎样教化的,那是他生的什么环境;惠能大师出生的社会什么环境、他用什么方法。我们把这些都看清楚了,就晓得自己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头应该怎么做,不需要问人。

在这个世界里头,老和尚距离我们最近,那是我们最亲切的好榜样,自行化他,老实真干,要低姿态,要谦虚,要忍辱,要像老子一样。老子有三宝,第一个是“慈”,“慈”就是慈悲心;第二个“俭”,“节俭”,所以老和尚吃的是苦的、穿的是补的,在一个小庙,没人瞧得起,一生平安无事,天天增长道业,是我们的好榜样,见人懂得观机,才能应病与药,无论上、中、下根见到他,都得利益。

老和尚所说的话高明到极处。你学佛目的是要成佛,用什么方法最好?一句佛号。成功失败的关键在自己,不在外头。在外面就难了,成不了佛了;在里面就容易了,我要成佛,我就成佛了。不在外头,在什么?“老实,听话,真干”。海贤老和尚就凭的这个;海庆也是凭的这个;老德和尚也是凭的这个;他的母亲在家居士也凭这个。都成功了,而且都是了不起的成就,那是什么?人家干得彻底,感得诸佛护念,感得弥陀加持,我们要学,要真学。

……

我每天早晨起来拜佛,最后的三拜,代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没有分别,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净土,都能够快速的证得无上菩提。

我们看到此地,你要“安住中道实相”。怎么个安法?我有没有份?有份。怎么安法?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就是“安住中道实相”。“中道实相”就是这句佛号。我把这个信息告诉你,我没有说错,佛号功德不可思议,佛号功德说不尽。不但我们说不尽,诸佛如来在一起给我们说,也说不尽。为什么说不尽?它是称性的。不是称性的都有始有终,能说得尽。它就是自性,自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怎么说?于是乎,“缘理菩提心”跟“缘事菩提心”是一体的两面,分不开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