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与光明
是一体的两面
明来 暗就不见
暗来 明就不显
烦恼与菩提
也是一体的两面
迷了 菩提变成烦恼
觉了 烦恼化作菩提
迷与觉
烦恼与菩提
都在一念之间
在自己心念的转换
不在外面境界的改变
日常生活中
要学习转念
常常提醒自己
烦恼是假的
随它来 随它去
不执著 不迷惑
自性本具的
菩提智慧就能现前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七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72
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性德,烦恼还是性德。烦恼多,不要怕,问题在哪里?一转过来就变成菩提,菩提是智慧。烦恼要不要断?不要断。烦恼要是断了,菩提不就没有了?烦恼怎么可以断?实在讲,烦恼断了是烦恼转变,把烦恼变成菩提,那以后就不叫做烦恼。怎么变?从迷变成觉悟,觉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迷的时候烦恼重重,觉的时候智慧无量,把烦恼变成智慧了。可见得是迷悟之间,佛法教给我们破迷开悟。无论你是在悟、在迷,乃至於细说每个妄念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层次、程序,都不会乱的。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七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79
『烦恼』是迷,『菩提』是觉,换句话说,不觉就迷,不迷就觉,一体的两面而已。所以说迷悟不二,烦恼即菩提,是这么个意思。体是一,可是用就不一样,作用不相同。觉的用是正常的,迷的用是错误的,觉的作用就是诸佛菩萨在九界里面普度众生,迷的作用就是三途六道受这些生死轮回的果报。这一句也说明凡圣的不同,觉悟是圣人,不觉是凡夫,所以有烦恼是凡夫。转烦恼为菩提,那叫转凡成圣,就是我们常讲破迷开悟。
阿弥陀经要解 (第五十七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4-0057
这个地方说,「於顺情境上,起诸贪爱,不能看破,不了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幻」,这个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对於一切法里头没有贪爱,这个心多自在,一切法自在受用,像诸佛菩萨游戏神通,好自在。只有自在的受用,没有苦恼,不生烦恼,不但不生烦恼,常生智慧,他在一切享受境界当中就生智慧,念念生智慧。你贪心一起来的时候,把智慧就变成烦恼;不起贪心的时候,烦恼就变成智慧,所谓烦恼即菩提,是一不是二。起了贪心,你本来的菩提变成烦恼;不起贪心,烦恼就化为菩提,就看你自己怎么个转变。这种转变是属於自己,不是别人,别人不能代你变。别人要能代你变,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统统都把我们变过来,要自己变,所谓自作自受,这个一点都不假。诸佛菩萨把这些事实真相、原理原则告诉我们,我们自己会变、会享受,我们自己成佛了,是自悟、自修、自证,与佛菩萨不相干,他对我们来讲只是一个增上缘而已。因为我们过去迷惑不晓得,他一下把我们点醒了。路是自己走的,转变是自己的智慧德能,所以要相信自己。
「瞋心,於违情境上」,就是自己种种不如意,不适合自己的心理,不是自己的愿望,在这些境界里面起了瞋恚,忍不住了,「不能含忍,不了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瞋心可怕!瞋恚一起来之后,谁受害?自己受害。别人有没有受害?别人决定不受害。你要觉悟,你发脾气受害的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你就是发个狠心把对方杀掉,他受害没有?他没有受害。他明明死了,怎么没受害?他死了马上去投胎,还到善道不到恶道,为什么?他被人杀了,他没有罪,杀人的人有罪,被人杀的有什么罪?他没有罪。被人杀,消了业障,当然往上升。只有杀人,这个生气的人,他才到地狱,他将来才堕落,要晓得这个道理。你把事情看清楚了,老天爷真公平,不会不公平的。
所以在逆境里头千万不能生气,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利害得失看明白,你要生气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反而成全了别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才是愚痴,所以这个事情决定干不得。佛门里常说,「火烧功德林」,那个功德不容易修,积功累德,一发脾气就烧光,就没有了。所以你要问问,你有多少功德?你要想一想,我什么时候发了脾气?发脾气之后到现在没发,所修的就那么一点功德,因为前面所修的都烧光了。只有忍辱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功德。所以要晓得,魔厉害,魔看到你积功累德,他就不高兴,他就嫉妒了。他总希望你,因为他不能破坏,只有希望你自己去烧,他在旁边劝你,劝你发脾气,用种种方法来诱惑你,使你发脾气,那就是劝你,把你自己的功德赶快烧掉。你也很听话,一看到这个境界马上发脾气,就把自己的功德烧掉了。魔就哈哈大笑,这个人,你看很听话,叫他烧,他就烧掉了。所以,不能上当。那个逆境现前的时候,自己要觉悟,是魔境现前要把我功德破坏,你要是一下发觉了,我偏不上当,那你成就了,你功德保全了。
那个逆境是什么?是逆增上缘,那是佛菩萨。所以佛与魔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能够破坏你功德的就叫魔,成就你功德的就叫佛。他故意惹你生气,你不生气,那是佛,为什么?你的功德更增上,更增长。魔、佛就是一念觉迷变现的境界,你一念觉,外面统统是佛;一念迷,外头统统是魔。说穿了,真正外境无佛亦无魔,佛与魔就是你自己一心在那里转变。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形之下,别动肝火,决不生气。也有人说,如果不生气,人家来欺负我,得寸进尺呢?这个情形有的,可以装著生气,假生气别真生气。一生气事情就办好,办成了,那叫善巧方便,那是智慧的运用,不是真生气,真生气那就是火烧功德林。演演戏,表演一下,那无伤大雅,那个没关系。这是我们一定要善於运用,善於运用都是智慧。
大乘无量寿经 (第九十六集) 2000/8/1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96
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成功?没有智慧。
智慧到哪里去了?智慧变成了烦恼,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同学不能不懂。智慧跟烦恼是一桩事情,所以佛在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真实慧。迷了,智慧就变成烦恼;觉悟了,烦恼就变成菩提。菩提跟烦恼就像光明跟黑暗一样,它是一体,明来暗就去,暗来明就不显了。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昼,都有夜,我们经历每一天的昼夜,有没有警觉?昼,白天是智慧,晚上是烦恼;白天是觉悟,晚上是迷惑,这一种转变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哪一法不是佛法?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四四集) 2003/7/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44
大乘经上佛也常说「烦恼即菩提」。体是一,心动了,起心动念,心动了就生烦恼,心不动就生菩提,菩提是智慧,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人要懂!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境,念头才起,自己立刻就觉察到,宗门大德常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就是起心动念,这是一个自然现象。
如果境界现前,你不起心、不动念,那你是佛再来的,你不是凡人!凡夫起心动念这正常现象,要紧的是要立刻觉悟,你常常能够记住《止观》上所说的这个话:境界现前,我起心动念,烦恼现前了,迷而不觉了;我不起心动念,智慧现前了。怎么样转烦恼为菩提,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觉而不迷,烦恼就变成菩提,生死就变成涅盘,一转一切转,要转得快。
我们虽然初学,要懂,要认真努力去学,在哪里学?日常生活当中学,这真正叫练功,工作里面去学,处事待人接物。我说得很简单,大家都好懂,学什么?学不跟一切人对立,不跟一切事对立,不跟一切物对立。实际上就是普贤菩萨跟我们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去学这个。对立就错了,对立麻烦就大了,法性里面没有对立的,永远找不到对立。你看法性里面没有大小、没有凡圣、没有生死涅盘、没有烦恼菩提,它都是对立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二集) 2011/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2
大乘凡圣的标准是以用心,用真心、用自性那就是圣,用阿赖耶就是凡。六道统统是用阿赖耶。阿赖耶最明显的就是记忆,昨天我做的事情,过去我做的事情,一想就想出来,这是阿赖耶。阿赖耶,资料库一样,我一想,那个昨天的、前天的资料就调出来,阿赖耶是管这个。第七?第七是染污,就是我,执著我,是第七意识,我就带著贪瞋痴。所以第七意识是四个东西组成的,我见,见是见解,就是认为有个我;我爱,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我慢,傲慢是瞋恨。所以贪瞋痴三毒烦恼跟我见同时起来,这构成了末那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什么时候有的?一念不觉那个时候就有。第六意识比较单纯,它分别,当然也有执著,执著很轻,分别很重;末那,执著特别重,分别比较轻。所以转识成智要从这两个识下手。转末那识,就是转烦恼,转烦恼为菩提;转第六意识,那就是转所知,破所知障。第七是烦恼障的根源,第六是所知障的根源,这两样东西都障道,障碍我们明心见性,巩固阿赖耶,我们转不动它,原因在此地。所以看破就重要,看破就是了解事实真相,然后知道这个东西是可以放下的,它不是真的,我坚决要放下,就真的把它放下了。所以《合赞》里面讲「济凡秘术」,救济凡夫秘密的方法,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今天佛要给我们讲这桩事情。
如来果德是一切众生统统有,一点都不稀奇。那为什么称为奇特?我们迷了自己的果德,果德上的大圆满我们现在一点都没有了。我们得要问,它在哪里?它在,变质了,自性果德里头的般若智慧变成现在的烦恼。大乘经上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正觉,迷了的时候叫烦恼,悟了的时候叫正觉,它是一不是二,这个事情总要知道。诸佛如来在果地,无量智慧;我们现在当凡夫,无量烦恼。迷的念头一转过来觉悟了,烦恼立刻就变成智慧。烦恼多不怕,说明就是智慧多、智慧大。怎么能够把烦恼转成菩提?转迷为悟,把迷放下就行了,就觉悟了。什么是迷?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一放下就觉悟了。我们得真干,放下帮助觉悟,觉悟帮助放下,觉悟就是章嘉大师讲的看破,觉悟,看破。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没有别的办法。你了解得愈多,你放下就愈多。为什么放不下?不了解,所以放不下。真明了、真清楚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三集) 2012/6/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3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平等的,没有人专利的,一切众生各各都有。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智慧没有了?我们的智慧不是没有,完全存在,只是现前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三大类的障碍障住了。障住了,智慧就扭曲了,我们讲变质了,变成什么?变成烦恼。大经上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智慧,说明烦恼跟智慧是一体,一桩事情,觉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烦恼,它是一个东西。所以烦恼不能断,烦恼断了,智慧就断掉了。应该怎么说?转烦恼为菩提。我们今天是转智慧成了烦恼,我们不会转,转错了;佛菩萨会转,转得很正确,把烦恼全部转变成菩提,就这么回事情。学佛就是学得要会转,像佛菩萨这样转过来。这个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一切众生平等,绝不是佛的专利。所以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第一个,「大圆镜智」。大圆镜是比喻,镜能照见,能照见外头的万事万物,这个智慧像一面镜子一样。这个智慧对於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没有一样不明了,过去现在、此界他方统统明了通达,比喻作大圆镜。现在迷了,迷了就叫它做阿赖耶识,大圆镜智迷失了的现象就变成这个东西。「在於因位,含藏染净之种子」。阿赖耶识就像个仓库,像个资料室,我们自己以及一切众生,无始劫来起心动念,不管是善不善、净不净,这个种子全在这里头。我们不叫种子,种子大家不好懂,我们叫资料,现在说资料大家就有概念。你所造的业,善的、不善的,清净的、不清净的,这些资料全在这个档案室里头,在这个仓库里头。我们也记不起来了,大概这一生干的能记得到,前世记不得了。如果有这个缘分,你能知道过去世,也能知道未来世。未来世怎么知道?未来世,你今天所做所为的这些资料,这是因,有这个因将来会结果。所以今天看到将来的果,要记住,是今天的果,非常准确。明天,明天可能有变化,因跟果刹那刹那在变化。今天我恶念,看到的果报是什么?是地狱。现在我又一个善心出来,我想救度苦难众生,这个念头一转的时候,那个恶念没有了,看将来什么?将来是天堂。所以因跟果都是刹那刹那之间在转变的,不能说他看错了,不能说它没有。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四集) 2012/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4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把一切法分作三大类,智慧是一类,德能是一类,相好是一类,用这三大类把一切法全部包括。这一切法都不离开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地方讲金刚般若,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可是我们今天迷了,迷了自性,那我们的智慧德相在不在?在,变质了,智慧变成烦恼。大乘经不是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烦恼跟智慧是一个体,觉悟了它就是智慧,迷了它就叫烦恼。所以烦恼不能断,烦恼断,智慧就没有了。怎么叫断烦恼?转烦恼为菩提,这就对了。转烦恼,烦恼不见了,菩提现前了。转生死为涅盘,生死跟涅盘是一不是二,涅盘是不生不灭。你看,生死是个生灭,生灭就是不生灭,怎么样转生灭成为不生不灭,这就成佛了,证得大般涅盘。
所以怎么个转法,那首先要晓得我们怎么迷的?什么是迷?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执著是迷,分别是迷,起心动念是迷。执著,在一般经论里面叫见思烦恼,《华严经》上叫执著,执著就是见思烦恼。一般大乘里面叫尘沙烦恼,那是分别,《华严经》讲的分别。一般经教里头讲的无明烦恼,《华严经》上叫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错了。一乘佛法,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这叫不可思议,不但不能说,想都不能想。不思议的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那是什么?那真正见到了,跟惠能大师一样,见到自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我们晓得,我们的迷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这个东西,这样我们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都变质了。
那学佛,学佛学什么?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些错误放下,把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恢复,这叫学佛。这种成就就是大智慧、大福德。我们皈依的时候,念「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么?二就是福、慧。福慧都圆满了,这叫成佛。智慧圆满、福德圆满,能吗?能。为什么?你本来圆满,你本来没有欠缺,是你迷了之后你不知道,它还是起作用。起作用,变质了,让你受苦,让你受难;觉悟就回头了,苦就没有了。所以佛法的教学只是一个悟而已,教我们怎么觉悟。具体的方法是放下就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说得很多,可是我们不容易体会,总认为这个境界是真的。《金刚经》上虽然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佛教我们有个正确的看法,别看错了。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有为是有作为的,也就是有生灭的。你看,哪一法没有生灭?所有的动物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连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那就是说明,整个宇宙里头,你找不到一法是不生不灭的,所有一切法全是生灭法。
佛说生灭法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那不生不灭是什么?不生不灭就是你的灵性。灵性在哪里?灵性就在现前,但是你不认识它,你不知道它在现前。《楞严经》上告诉我们,你能看的那个能是你的本性,你能听这个能是你的本性,你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这是你灵性起作用。可是我们很麻烦,在迷,我们眼睛看,第一念是见性,见色性,那是佛知佛见,但是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怎么?有分别、有执著了。六根对六尘起作用,第一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叫佛知佛见,就不能保持,到第二念就变了,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不行,他分别了,那就用分别心了。你看立刻就把我们的见性变成了眼识,就转变成眼识,那么快马上就变成识,识就迷了。所以真正功夫就保持第一念不要变,那就成佛了。保持怎么样?不要起分别、不要起执著,你才能看到真相。一有分别,一有执著,你看的是假相。我们迷是这么迷的,要不是佛给我们说,我们自己怎么会知道!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七集) 2015/1/6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7
版权所有:楞严经原文网